楚庄王 春秋时期的某一天晚上,楚国宫廷中,灯火辉煌,觥筹交错,楚庄王宴请一百多位官员,好不热闹!为了助兴,楚庄王叫他最为宠爱的一个妃子出来给大家斟酒劝酒。正当这个妃子走到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身边款款斟酒之时,一阵大风,把宫廷里的灯烛全部吹灭了。黑灯瞎火之际,这个男子趁机抱住妃子,亲吻抚摸,上下其手。这个男子是谁?后来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楚庄王宠妃想象图 暂且按下这个男子不表,先说说楚庄王。 楚庄王可是"春秋五霸"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中兴楚国,居功至伟。 但是楚庄王这个国王其实当得一点都不容易。楚庄王的父亲是楚穆王,楚穆王的父亲是楚成王。 本来楚穆王商臣,已经被立为太子了。后来楚成王又改变主意,想要立他的另一个儿子王子职为太子。这个消息被太子商臣知道了。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那肯定是相当着急的。我太子做得好好的,你为什么就要废了我呢?我还没有尝试过作为一国之君的滋味,你就要废了我?商臣是不甘心的。于是他率领宫中的卫队,包围了楚成王的寝宫,逼迫自己的老父亲自杀。 楚成王也不想死,他找个理由,说临死之前还想吃点熊掌,也就是想要拖延时间,等待外援。他的儿子商臣没有给他机会。可怜的楚成王被逼只能上吊自杀,一世英雄,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自己的朝令夕改,引来了杀身之祸。 楚穆王做了十几年的国君,也驾崩了,把位置传给了楚庄王。 楚庄王继位的时候还没有成年,没有把控朝廷的能力。朝廷被他的两个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把持着。这两个老师是坏人,背地里互相勾结,对看不惯的人使坏。 有一天,这两人命令令尹子孔和和太师潘崇去对舒人做战。当二人出征之后,他们趁机把人家的家产分掉,并且还派杀手去杀子孔。好在刺客没有杀了子孔,子孔却带着部队回来讨伐斗克和公子燮。 这两人一看形势不妙,就挟持着楚庄王想要逃跑。最后,逃到庐时,俩人被大夫戢梁设计所杀,没得好死。楚庄王得以保全性命。 自此,楚庄王整天开始吃喝玩乐,纵情享受,不理朝政。为了不让人来劝谏,他下了道命令:有敢进谏的人杀无赦! 楚庄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当时朝廷情况非常复杂,谁好、谁坏,谁忠、谁奸,楚庄王一时也分不清。还有就是贵族若敖氏,势力过于强大,他们专横跋扈,仗势欺人,连楚庄王都不放在眼里。因此楚庄王表面上必须装作糊涂,用来麻痹那些心怀鬼胎的家伙,而实际上是用"拒谏令"来考察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楚庄王的一番良苦用心没有白费,一些忠心之臣冒死前来进谏。这天,大夫伍举进宫来见楚庄王,只见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娶来的姬妾,右手抱着越国送来的美女,正醉眼朦胧地欣赏着舞姬们的表演。伍举走向前对楚庄王说:"臣下有一个谜语,猜不出来,特来请教大王——高高的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也不鸣,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沉思一下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伍举自然听出了话里的意思,心里很高兴,就把楚庄王说的话跟大夫苏从说了,苏从也很高兴。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也不见楚庄王有什么动作,还更加的荒淫无度。苏从很气愤,就来到宫中,看到楚庄王正在欣赏歌舞,就正颜厉色地批评楚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的国君,继位三年,不理朝政,长此以往,大王会如那夏桀、商纣一般,会让我们楚国亡国的!" 这时,楚庄王抽出宝剑,指向苏从的心窝说:"你想找死吗,没看到我的拒谏令吗?" 苏从说:"如果臣死了,可以换回大王的觉醒,那我也死得其所了。" 楚庄王突然把剑扔掉,双手按住苏从的肩膀说:"苏从大夫,你就是我要找的社稷之臣!" 楚庄王回过头,一摆手,把歌舞和随从打发走了,便招呼苏从坐下,俩人交谈起来。这时苏从才知道,君王是多么不容易!他虽然三年不理朝政,沉迷歌舞,这是不得已的委身之策。但是大王却对朝中情况了如指掌。苏从真是大吃一惊,万分激动,没想到大王年纪轻轻,竟有如此城府! 第二天,楚庄王召集文武大臣,任命苏从、伍举一帮德才兼备的大臣担任朝中重要职务,趁机削弱了若敖氏的势力,也处死了几个为非作歹的奸臣。从此楚庄王开始节制声色淫欲,专心治理国家,把楚国的内政整理得井井有条,楚国很快便欣欣向荣起来了。很多老练的大臣也不得不佩服楚庄王的所作所为,都说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正是因为楚庄王有这样的经历和城府,才使那个晚上发生的事情变得熠熠生辉,流芳百世! 话说回来,那天晚上,楚庄王大宴群臣,又请宠妃出来劝酒,本来是君臣相得、其乐融融的。怎奈酒能乱性,一阵大风吹来,把灯烛全部吹灭,伸手不见五指之际,一个绝色美女,近在咫尺,气息相闻,那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再也把持不住了,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了。 话说那个宠妃,倒也不愧是楚庄王的宠妃,应该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事发突然,自己被非礼,甚至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可是她没有声张,而是先忍受被非礼,然后悄悄地扯下那个身强力壮的男子的一条帽缨(固定帽子的带子),攥在手里,事后偷偷地跑回楚庄王身边,附在耳边,对楚庄王小声说:"刚才有人非礼我,我已经扯下他的一条帽缨作为证据了,等一下点上灯烛,大王您派人查看一下,谁缺了一条帽缨,就是他干的。大王您把他抓起来,为我出出气吧!" 各位看官您想想,如果非礼正在进行时,那个宠妃,像普通女子一样,吓得面容失色,尖叫起来,会是什么结果?这件事大概率是遮也遮不住了,家丑只能外扬了,宴会只能不欢而散了,明天朝野上下又多了一条桃色新闻了。 回到现场,楚庄王听说了以后,脑子飞快地转了一下,不紧不慢地说:"是寡人让他们来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于是马上命令群臣说:"今天与寡人一起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算尽兴。大家都把帽缨扯断,扔在地上,然后一醉方休!"大臣们听了,都把帽缨扯断,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 大家设想一下,楚庄王如果是个普通男人,他会怎么做呢?很有可能是拍案而起,下令严办,也许那天晚上就要杀人了。然后照样是酒席不欢而散,明天朝野上下又多了一条桃色新闻了。 大家再设想一下,如果您是现场中的其他官员,听了楚庄王要求扯断帽缨的命令,是什么感想?可能会觉得荒唐,但是联想到他以前曾经有过三年不理朝政、纵情声色的经历,也就觉得不过是旧病复发罢了,不一定会察觉到什么异样。 当然,其中,肯定会有一个人立即明白此中奥妙的!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楚庄王和唐狡 三年以后,答案才得以揭晓。 三年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楚国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首先杀败了晋军,最终楚国获得了胜利。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寡人德行浅薄,从来没有特殊优待过你,你在这几次战斗中,屡屡冲锋陷阵在前,为什么这样奋不顾死呢?"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三年前,宴会上帽缨断了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终不敢因为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显扬地报答你。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我就是当年帽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于是晋国被打败了,楚国强盛起来了。 这个帽缨被扯下的人,叫唐狡。这个故事叫"楚庄绝缨,唐狡搏命;君贤臣勇,楚国中兴"! 2022年11月27日于瓷都德化 刘向《说苑》书影 附录:《楚庄王绝缨》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原文如下: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懽。"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懽而罢。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遂败晋军,楚得以强,此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也。 香远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