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才华却抑郁而终,贾谊为何不被君主重用?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为贾谊所做的一首诗,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在李商隐看来,贾谊是身负才华的,但由于汉文帝的识人不明,所以贾谊的才华和抱负并不能得到施展。
从不同人的角度来看,对事件的解读是不同的,而且文人与政治家的视角更是不在一个维度的。
那么,贾谊是否被重用呢?为什么呢?
汉文帝时期的政局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贾谊出生于洛阳,成长于吕后当政时期,
在刘邦死后,由于惠帝年幼,所以吕后掌权,刘邦的儿子和妃嫔的结局大多不是很好,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并不受宠,在生下儿子刘恒之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刘邦。
因为地位低微,母亲薄姬和刘恒在宫中的生活十分谨慎,后来刘恒被封为代王,进一步远离了权力的漩涡,也因此避开了来自吕后的杀身之祸。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后,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人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评估了诸王和外戚势力后,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
成为了大汉王朝的新主人,也就是汉文帝。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成功问鼎中原,此时天下初定,久经战乱,还没来的大力发展和休养生息,就离开了人世。
因此直到汉文帝时期,刚刚趋于稳定的大汉王朝并不富裕,并且外部还有匈奴虎视眈眈。
经过白登之围,刘邦认清了匈奴的实力,决定通过和亲缓和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那么,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他们不想永绝匈奴之患,开后世太平吗?
不是的,匈奴在侧,始终是不得安宁的。但此时王朝初立,天下久经战乱,实力不允许此时与匈奴开战。
此时的大汉王朝内部,实行的是郡国并行的制度,大部分权力是分散在各个同姓诸侯王手中的,汉文帝的顺利继位,也是朝中重臣和同行王共同商议的结果。
此时的汉文帝,初登帝位,还不能拿权力在握的同姓诸侯王们怎么样,
在羽翼没有丰满之前,只能暂时隐忍,团结和平衡好各方势力。
实际上,汉文帝是很想把权力从诸侯王手中拿回来的,
这时贾谊出现了。汉文帝发现,这个涉世未深,头脑聪敏的年轻人,十分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期望。
贾谊的主张
汉文登基后,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这是贾谊21岁,是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古代的博士是一种官职,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汉代以后,博士开始出任学官,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贾谊出任博士期间,面对皇帝出题,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汉文帝因此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
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就开始为汉文帝出策。
贾谊认为当时的局势已经十分危险,整个国家犹如已经置身于悬崖之侧,岌岌可危。
一是诸侯王势力过大,尾大不掉;二是匈奴边患威胁,而国力匮乏,不能一战。三是礼制混乱,君臣无别。
其实贾谊对社会问题的是十分敏锐的,此时的大汉王朝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没有像贾谊所说,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
贾谊之所以把社会危机夸大,一方面是他希望自己得到重用,夸大事实更容易得到重视。二是贾谊的生性敏感,对问题的敏锐。
因此,对于汉文帝来说,明明自己治理下的国家,已经很不错了,各种社会危机在努力下暂时得到缓解。但是总有一个人虽然所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并不十分符合实际,这其实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除了上面的尖锐社会问题,贾谊在奏折中也提议与汉武帝的推恩令类似的主张,以及改正朔,定官名,兴礼乐等。
虽然想法是很好的,但 其实时机还不够成熟 ,当时的皇权还比较有限,大部分权力还在诸侯王手中,并不能皇帝一声令下,就可以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时天下初立,诸侯王们的子孙还不够多,所以"分家"的愿望不强烈,即使推行类似的政策,效果也不是很好,而且在各个同姓王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想要削弱他们的权力,那他们怎么能甘心将手中的权力拱手相让呢?
因此,如果真的实施下去,刚刚一统的天下,又会陷入分裂的局面,
朝廷与诸侯王的分裂显然是汉文帝不想看到的,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的。
另外,贾谊的一些主张也是十分不切实际的,比如贾谊建议汉文帝以德服人,通过大汉皇帝的诚信,仁义,来感化匈奴,从而使匈奴自愿归附于大汉王朝。
对于愿意归附的匈奴,要用华丽的衣服,珍贵的赏赐来诱惑,让其他匈奴看到这样做的好处。
对于匈奴来说,只靠仁义显然是不能够让匈奴自愿归顺的,匈奴是崇尚武力的民族,他们仰慕强者。仁德和财物只会助长匈奴的势力。
而且,此时的大汉王朝国力并不强盛,经历战乱,正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此时拿出大量财物去给匈奴,是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的。
因此,贾谊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都是十分不切实际的,而且这些与汉文帝的国策是相左的,汉文帝主张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的国策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
如果不考虑实际的社会需要,而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改革,必然会让刚刚稳定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
而且,当时的百姓也是希望社会安定,能够休养生息,因为长时间的战乱早已疲惫不堪,生活十分困苦了。
但贾谊却极力反对那些主张清静无为的重臣们,并且自信地认为,自己才是能挽救国家危局之人,
而且因为贾谊的观点并不符合当时的客观需要,所以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周勃、灌婴等人认为贾谊在朝中,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害的。
于是,汉文帝将贾谊 贬为长沙王太傅 ,让他离开了朝廷。
其实汉文帝让贾谊去长沙,虽然是一种贬谪,但其实是希望贾谊能够处江湖之远而沉淀心性,并且远离政治核心,进一步磨练和成长。
也许正是看清了贾谊的特长,是教导小皇子读书,
但其实安心做自己擅长的事,对贾谊来说, 何尝不是一种成全呢?
但当被贬谪到长沙以后,生性敏感的贾谊并不能够很好地释怀,一直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情绪之中,感叹自己不被重用。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贾谊32岁,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死去,年仅三十三岁
其实,才华固然重要,但能够审时度势,也许可以避免自己的悲剧。
遇见开明的君主是幸运的,但如果脱离现实,心性不够成熟,也会白白浪费好的机遇。
如何面对逆境,其实是更应该好好思考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