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特斯拉正式向北美所有购买了 FSD 的用户,推送 FSD Beta 功能。 这意味着从 Early Access 内测,再到驾驶员评分内测,FSD Beta 终于向所有用户敞开大门,只要申请就能用——当然前提是你得买选装包,现在是 15000 美元(10.7 万元)。 历经 763 天之后,FSD Beta 依然没能摆脱「beta」的后缀,但总算是从内测走向了公测。马斯克本人则将公测本身,称为特斯拉 Autopilot 以及 AI 团队「重要的里程碑」。 这次推送之后,特斯拉依然在智能驾驶商业化保持着领先——虽然 FSD Beta 公测比预想中来得更晚,但其仍然是全球首个大范围推送的全场景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业内朋友跟我们详谈的时候,甚至直言「特斯拉依然领先国内一代」 。 那么,2022 年的特斯拉 FSD Beta 究竟领先在哪里?和之前的大版本有何不同,以至于特斯拉决定向整个北美推送?国内车企真的落后了吗? 我们今天和几位业内资深人士好好聊一下。 一、从内测到公测 想要聊清楚 FSD Beta 公测的意义,我们得从内测开始。 2020 年 10 月 22 日,FSD Beta 正式向 Early Access 用户推送。 先带大家回忆一下,2020 年 10 月份,蔚来还在用两块 2.5T 的 EyeQ4、小鹏还在用 30T 的 Xavier,华为虽然已经有了 400T 的 MDC600,但一台量产车都没有。 而功能上,我们当时抢先体验到的,还是国内各家的高速领航,也就是 NOA 类功能,用户端还都是 2021 年才开始推送。 换句话说,当时的特斯拉,相当于用 T1.5 级别的传感器 (8颗 1280x960 的摄像头)、T1 级别的芯片 (144T 的 Autopilot 硬件 3.0),做出了 T0 级别的功能 。 然后,马斯克用长达两年的用户内测再次证明,从 0 到 1 和从 1 到 100,有时候同样困难。 「困难」的实际体现,当然是铺天盖地的 FSD「翻车场景」。 事实上 FSD Beta 头几个版本除了极其炫酷的人机交互,实际效果只能算是「比较初级」——即使是包容度极高的 Early Access 用户,前期也是无可奈何。 无保护左转,曾经 FSD Beta 的难点场景 一些典型的能力边界,包括但不限于经常陷入无限等待的无保护左转;突如其来的接管预警;以及一直到 V9 才有所好转的环岛,等等。 V10 遗留 BUG 之一:渲染显示不完全 FSD Beta 的「产能爬坡」之艰难,甚至让马斯克在 2021 年 7 月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动驾驶比我当初想象的难得多」 。 但一年之后,马斯克似乎已经迈过了 FSD 的「产能地狱」。 今年 8 月 22 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公布了自己个人的年度 KPI:SpaceX 星船轨道测试,以及 FSD Beta 大范围推送。 另一件事,是年初柏林工厂开业的时候,马斯克表示今年特斯拉会寻求 FSD 进入欧洲的方法。 这意味着特斯拉已经非常接近 FSD 的商业化起点,唯一的问题是,为什么 FSD 这一路走来这么坎坷,让我们等了这么久? 要知道,8 月 22 号距离 FSD Beta 内测开始,已经过去整整 670 天。当时马斯克面临的已经是追赶,甚至反超。 首先是硬件层面,无论是英伟达还是高通,都拿出了远超 FSD Chip 的算力;索尼、三星、安森美更是把车规级摄像头的规格推到了 800 万级别。 其次,在商业应用层面,我们已经在国内体验到了小鹏和华为的城市领航功能,距离商业推送也就几个月的时间。 难道 FSD 做错了什么,以至于被追上了? 二、不破不立的领先? 其实,FSD Beta「缓慢」的进度,早在 2020 年 1 月就有所预兆。 2020 年 1 月 31 日,特斯拉首次公开了 Autopilot 神经网络「眼中的世界」。马斯克当时表示,Autopilot 正在经历「从零开始的重写」。 到了 2020 年 8 月,FSD Beta 内测前夕,他再一次强调了「重写」:「FSD 将会迎来巨大飞跃,因为这是一种架构层面的重写,而不是渐进式调整」。 当时马斯克对于重写的原因,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嘴:「神经网络会吸收越来越多的功能」。 这句话足以解释两年来 FSD Beta 的「慢」,以及上周开始全面公测的「快」。 回到 2021 年 10 月,FSD Beta 又一个关键词,开始浮出水面:single stack 单堆栈 。它是 FSD 从城市走向全场景的关键一步,甚至可以说是 20 年 1 月「重写」的重要目标。 是的,从 V11 版本开始,FSD Beta 应该叫全场景智能驾驶 ,而不是单纯的「城市领航」。 虽然 V11 在发版前夕被紧急叫停,然后延迟到 12 月,但我们还是可以先看看 release note 发布日志里面,最关键的一段: 「在高速公路上启用 FSD Beta。这统一了高速和非高速路段的视觉和规划堆栈,并取代了已有四年多历史的传统高速堆栈。 传统的高速堆栈仅依赖于几个单独工作的摄像头和单帧网络,曾经被设置为处理简单的、专注于车道的操作。」 单堆栈,首先是 FSD Beta 可以被称为「全场景」的原因。 早在 2021 年 10 月,马斯克已经提到了 V11 将会是第一个「单堆栈」的 FSD Beta 版本——当时 V10 才更新到 10.3,V11 说着说着就过了一年多。 单堆栈的意思,是单一的神经网络,最终在 FSD 软件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大量 C+ 代码将会被删除。 马斯克将这样的重写定义为「吞噬」,先进的神经网络吞噬陈旧的 C++ 代码——「one stack to rule them all」。 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单堆栈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人造司机」,掌握所有道路驾驶技能,而不是单独功能,比如 AEB、ACC、ALC 等功能叠加而来。 他同时表示,由于旧的神经网络依然没有调用全环绕摄像头视角,所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几乎要重新做所有训练」 ——这也解释了 FSD Beta 的「慢」。 回到上一段的问题,FSD 被超越了吗? 从时间表上看并没有——因为直到截稿,FSD Beta 就是全球首个大面积推送的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 而速度的背后,则是两年多以来,FSD Beta「破而后立」的重写,以及统一堆栈。 三、领先蔚来小鹏华为一代? 产品落地的速度领先,就意味着技术领先? 对于某车企自动驾驶负责人陈天来说,是的。他大概给我们划定了一个范围:「做得好的中国企业,和特斯拉还差一代,这个必须得承认」 。 谁做得好?他的名单里面有蔚来、小鹏,以及华为。 「一代」的差距,他的解释是「你可以认为现在大家做的是特斯拉上一代的 NOA 架构」 。 换句话说,距离特斯拉 V11 更新日志里面那句——「统一了高速和非高速路段的视觉和规划堆栈」,他认为中国新造车头部企业「还差一代」。 特斯拉自己迈过这个坎花了接近 3 年(从 2020 年 1 月到 2022 年 12 月 V11 可能推送),那么蔚小华是不是还要等3年? 「如果跟特斯拉这个全开的比的话,乐观来说一年,一年到一年出头多一点点」。 为什么陈天认为我们能缩小追赶的时间?两个关键词:数据,以及非独享技术。 今年特斯拉的 AI Day 依然高深而绚丽,但几个关键技术名词,比如 occupancy network,并非特斯拉独创,而是沿袭自深度学习学术界成果。 而另一个关键词「数据」,则反映了 FSD 定价带来的「问题」。 陈天给我们提了个概念:「有效数据」 。 「数据转化率来自于车型,比如比如 1 万辆里面选了只有 1000 辆,那另外 9000 辆就和 FSD 没关系;也来自于算力,比如 Xavier 的车是不足以做太多数据处理的,Orin 车型才是有效的,Mobileye 基本上就靠边站了」。 另外,影响数据优势的还包括数据颗粒度等等,最终是「数据的效率和数据的绝对量」 ,决定自动驾驶的成功,而不是宣发、落地。 他认为特斯拉目前最核心的领先,就在于数据效率——它已经形成了快速的迭代能力,「数据规模足够大,所以目前为止依然保持着先发优势」 。 陈天用边际效应分析 FSD 的步步领先: 「比如说一开始 FSD 用户是 1000 人,目标是(功能)从 1 增长到 10,那前面从 1 到 8 的过程靠 1000 人就够了。然后需要再放 5000 人进来,加速从 8 到 10 的过程」。 最终,陈天认为这次全量推送,让特斯拉可以以更大的数据规模,加速数据往下一个量级推进的过程。 我们最后问:「你觉得目前中国有哪家上了自动驾驶的牌桌?」 陈天的答案是:「蔚来、小鹏、华为都在牌桌上,理想勉强够得上吧」 。 四、冲向自动驾驶 陈天以外,另一家车企的自动驾驶负责人吕光给我们传来了不一样的声音。 他认为 FSD Beta 全量推送并不是那么具有标志性 ,「更应该是辅助驾驶的进一步发布」,对于「全自动驾驶是否更近了」这个问题来说没有区别。 他表示在技术上来看,11 月 16 日 Cruise 宣布扩展在三藩市无人驾驶运营时间和范围这件事,更应该是与「自动驾驶成熟度」直接相关的事件。 但他同样肯定了特斯拉的进步——「无论是 Cruise/Waymo 取得的成就(无人化技术深度、成熟度),或是 Tesla 的进展(泛化高阶自动驾驶能力),都说明全自动驾驶不远了」。 我们追问「不远」究竟有多近,吕光的答案是「接下来 5 年,我们将一起见证人类发展史上最深刻的变化之一」 。 简单点说就是:冲向自动驾驶! 在陈天的眼中,「冲」这个字也是成立的,因为「自动驾驶技术上通往成熟的路,已经修好了」。接下来应该让更多数据在路上跑起来。 至于自动驾驶最终的成熟,陈天认为目前只到了 10% 的阶段,因为自动驾驶并不只是自动驾驶,它还包括商业、伦理、保险等等领域 。 截止到发稿,特斯拉的市值已经从 9 月 19 日的过万亿美元,跌到了 5730 亿美元,跌幅接近一半。 除了大盘原因以外,9 月份以来 FSD Beta V11 的连续跳票,也是原因之一——可能听起来空泛,但人类对自动驾驶的憧憬,甚至占了特斯拉股价的半壁江山。 现在 FSD Beta 正式开启公测,而且一上来就是一个大洲,这是否意味着「Beta」后缀即将取消,马斯克跳票多年的自动驾驶梦即将实现? 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商业时代,是否即将来临? 我们下个版本见。 P.S.:本文采访对象均已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