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
新疆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属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古书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赤色巨龙,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
此图来源于网络
火焰山有馒头山,云梯,千佛洞,吊桥,买买提大院,万佛山等等景点。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还留有一些沟谷,包括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在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
红色砂岩构成的山体
火焰山景区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宫建筑面积9千平米,它包括西游文化长廊、火焰山地理文化厅、高昌历史名人厅、巨型温度计展示厅、VR"飞跃火焰山"体验馆、休闲购物中心等。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车上拍照才能有全景
山地裸露,草木无覆
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因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吐鲁番"为维吾尔语的"最低地"。此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山脉与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被大面积的干旱区所包围,形成著名的吐鲁番——哈密陷落盆地。因极度干旱,流水搬运物质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积作用甚微,而盘亘在盆地中北部的火焰山,天山流水侵蚀的风化物质难以进入盆地中心,导致盆地越来越低洼。而远离海洋的吐鲁番,因海洋湿润气团难以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其地势过低,山地与盆地在短距离内高差超过5600米,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此地干燥炎热。故素有"火洲"之称。再者山地裸露,草木无覆,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白天增温迅速,盆地过低,热空气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纬42°线以上世界唯一的热火炉。
山脚下的绿洲
我们去时正值盛夏7月初中午,火焰山红褐色的山体在烈日下炽热滚烫,犹如烈焰熊熊……只要身处阳光照射下就感觉置身火炉旁一般,简直无法停留。不过那种热属于干热,只要钻到一旁有遮挡的阴凉处,立马就会凉快些。因为太晒,凡是需要去阳光下、诸如拍照等类项目,统统减省。好在观光体验的人流不大……正所谓夏日游玩火焰山,热上加热的别有一番滋味了。
当天气温估计超过40℃吧,地表温度应该超过70℃。在火焰山景区的游客,都感受到了这里炎炎夏日的滚滚热浪……真的是如火如荼啊!
此图来源于网络
车上远观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砂岩熠熠发光,整个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又如团团烈焰在燃烧,难怪名火焰山。
红色砂岩 熠熠发光
荒山秃岭 寸草不生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诗曰:"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明朝吴承恩著名的《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名闻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神秘的色彩,成为一座奇山……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因为太热太晒,我们只去参观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洞窟位于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上,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也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山腰"之意,突厥语为"装饰绘画",也就是有壁画的意思。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石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 1 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2个,保存壁画总面积 1200平方米。据网上考证:1980年,这里出土粟特文摩尼教经卷抄本、墨书134行,黔红色印记,中间绘有彩色插画,是轰动世界的稀世珍品。对研究这个早已消失的世界性宗教在中国的存在和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残存壁画
被盗只存部分的壁画
现场听导游介绍:实际上,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大多数壁画都被德国人勒柯克盗运到了柏林,高昌石窟中其他多处石窟,比如:吐峪沟、胜金口等石窟的壁画,也同时被盗走。在二战时期,来自吐鲁番的二十八幅最大最精美的壁画,在盟军轰炸中化为灰烬……
1906年,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盗走的经书文卷中,有一部关于吐鲁番的方志类型残籍《西州图经》,上面提到吐鲁番的两处寺庙,其中一座就是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书上说它:背倚崇岩,面临清川、树木葱郁、掩复了回转曲折的高台楼阁。寺内僧人众多,久负盛名……可惜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洞窟,里面壁画残破不堪,周边也完全看不出曾经的繁荣了。站在凉阴阴的洞窟里,面对着那些被盗掘后留下的残破不堪壁画,有的是对侵略、掠夺者的愤怒与痛恨!这就是号称文明高贵的西方人干的事……
美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