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武帝卷18屌丝逆袭改命,跟对人是第二次投胎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前 文介绍了这一轮外戚决战的双方阵营,万事俱备,就要上演世纪对决,火星撞地球,妥妥滴天王山之战!
大家有没有个感觉,我们从汉初一路说过来,一直有个功臣集团,包括周勃为首的沛县山头,以及陈平为首的新人山头。这一拨人,经历几代人,到这里后劲不足、后继乏人——没啥人才,但不代表没有势力,这些人始终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因此,外戚们划走蛋糕最大块,功臣集团他们能忍?啃腚不能、必须不能啊!所以,虽然史书没有明说,但复盘整个事情经过,这场外戚决斗,明里暗里,都有功臣集团的影子闪烁期间!
围观群众已经嗅到血腥味,自觉准备好小板凳、瓜子、花生、方便面、火腿肠、开心果、巧克力,沏上一壶明前碧螺春,点了一杯热腾腾的星爸爸,手里捧着刚摘下的瓜,嘴里叼着华子,兜里揣着实力对比、观战指南——庄家请来的指导嘉宾、行业大咖,歪着嘴露出两排大黄牙,喋喋不休忽悠大家赶紧下注,两百五十块一天雇来的托儿们,抹着廉价的头油、穿着皱巴巴的西装,打了鸡血一样带节奏,我压窦氏赢、我赌田蚡胜、我赌田氏让半球、我压皇帝会吹黑哨……打啊打啊,早打早结束,明天还要上班呢!
但是,为何还不开场啊,观众开始骚动……报幕的说,大家稍安勿躁蛤,由于导演喝大了,忘了一场戏——尼玛,导火索没有到位,没人煽风点火,打不起来……大家看啊,他来啦他来啦,他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拽模拽样地来啦,他就是人送外号,没头脑外加不高兴的惹事专业户!
"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 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史记"
灌夫, 颍阴人 ,河南许昌,这厮是个炮筒子。
灌夫本不姓灌,他爹叫做张孟,是汉初顶级大佬灌婴的舍人,就是门客。后来跟着灌婴打战,很能打也很抗打,得到灌婴的赏识,通过灌婴的推荐,张孟的人生一路狂飙,做到二千石——话说,人的一生曲折迂回,难以预料,但总结起来就一句话,除了自身素质之外,要么投对胎、要么跟对人,跟对人是二次投胎!
张孟显然跟对了人,从屌丝一跃成为帝国高官,这个过程中他应该也看明白,没有背景没有庇护,自己的富贵不持久、也走不远……因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不叫张孟了,改姓,叫灌孟,摊牌了我不装了,我就是灌家人,我跟老首长是一家人!
所以,康夫,不对,张夫,就成了灌夫!
" 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灌夫) 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灌) 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史记"
战争是很多人的机遇,人生放大器!
吴楚造反时,灌婴已经鸥瓦了,他儿子灌何为将军,隶属于周亚夫,正面与吴楚开干。不重要的我们简单交代一下,灌夫与老爹灌孟一同从军,结果老爹战死,按理,儿子可以归丧,但灌夫说不行,老子是来打仗的,老子不走!
灌夫带着自己的小分队冲击吴军壁垒,总之很惨烈,队友几乎全部死光了,他自己命硬,活着回来,当然,小伤就不说了,大伤十几处,幸好有万金良药,加上阎王默许,饶了他性命……由此,这厮名声鹊起,以能打敢打闻名诸侯——怎么说呢,一将功成万骨枯!
" 颍阴侯(灌何) 言之上(景帝) ,上以(灌) 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武帝) 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灌) 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灌夫) 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失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武帝) 恐太后诛(灌) 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史记"
这一段,生动描述了灌夫这个惹事精的人生轨迹,真的是,不惹事不舒服,三天不打上屋揭瓦——
1、灌何向景帝称赞、推荐灌夫,景帝肯定也听说了这厮的战斗作风,哪个领导不喜欢这样的马仔呢,于是大手一挥立即封他为中郎将——结果没几个月,犯法,免职;
2、免职后猫在长安待业,结交公卿,西汉那会儿还算淳朴,大家崇尚军功,对军功起家的人物高看一眼;另外,灌夫应该为人很豪爽,有点社交牛逼症,因此在权贵圈很吃得开,大家对他交口称赞;
3、牛逼的人是闲不住滴,后来灌夫又做了代国国相,这是二千石高官,不出意外一定是朝中权贵推荐的;
4、武帝即位,将灌夫调到淮阳做太守,因为淮阳是天下交汇处,劲兵集中,得有个狠人才能镇得住;
5、不久调进京城做太仆,九卿之一,给皇帝赶车……结果跟同事 窦甫 喝酒,喝大了殴打对方,可能下手很重,事情有点严重——他动手前都不过过脑子,对方姓窦啊,又是皇帝的侍卫统领,这尼玛明摆的窦氏外戚啊,说他是惹事精,不是诬他吧;
6、武帝当时不知什么心理,可能出于对窦氏的不满,也可能出于对灌夫这种没头脑武夫的喜爱,反正很护着他, 恐太后诛 (灌) 夫,担心窦太后诛杀灌夫,将丫调动到燕国做国相,都是二千石,但离开京城,算是降级;
7、不久,又犯法了,被免职,接着在长安家里待业。
所以,这种人,不搞出点大事来,哪有机会进史书啊!
"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横于颖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史记"
司马迁虽然不太待见灌夫这类人,但至少写书还算客观,正反都有描述,没有一棒子打死——
1、灌夫性格刚直,喜欢发酒疯,但不喜欢拍马屁、奉承人;
2、太史公写书,喜欢将一些关键信息藏在字里行间,不注意就漏了……这里所说的 贵戚 ,我揣摩,大概率是指尊贵的外戚;两汉时期将外戚视为佞幸是一贯的,司马迁、班固都这价值观。因此,灌夫对外戚们,不待见不放眼里,位在自己之上者, 必陵之 ,一言不合就是干,前面他喝大了一言不合动手殴打窦太后的弟弟;
3、对待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越是卑贱的,他愈是敬重, 与钧 ,平等相处,这一点有点象后来的关羽关二爷,傲上而不欺下;他特别喜欢大庭广众之下推荐下层人士,因此很得寒士( 不是穷逼,是没有政治地位的地主 )们的推崇;
4、总之,灌夫结交的都是些 豪桀大猾 ,家产无数,身边聚集了很多食客,这些门客们仗着老灌的权势,横行于老家颍川,追钱逐利、贪财并地、欺男霸女、无法无天;
5、颍川百姓非常粪怒,但又拿灌夫没办法,只得画圈圈……编儿歌诅咒他,唱支儿歌给你听, 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看看,这样的人,不做炮子炮灰,可惜了!
"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衰。及魏其侯(窦婴) 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史记"
灌夫家里虽有钱,但没官职,一直处于待业状态,时间久了逐渐就被权贵圈边缘化,大家陆续不再跟他走动。
差不多同一时期,窦婴被撸了丞相职务,在家待业,情况跟灌夫一样,钱虽多,但坐了冷板凳,没地位;特别是窦太后鸥瓦以后,窦婴没了靠山,很快也被边缘化……越是上层越现实,因为利益大、且风向转变往往就在瞬间,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这一点,前文说过汉文帝登基当天,夏侯婴( 为刘邦赶车的那个 )因为被排除在外不知道代王入京为帝,错过第一轮立功机会,所以急吼吼为文帝清理皇宫,生怕赶不上末班车!
啰嗦一句,很多人认为有钱花就足够了,边缘化就边缘化呗……同志们,不是这样的,富和贵自古就是两个层级,那种感觉,尊贵的体验感,大家见了你要鞠躬致意,甚至要下跪,你不开口他不敢起身,你不说开始没人敢动筷子……这种感觉,花钱买不来滴!
两个失意人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起来……其实是各有打算、各取所需——
1、窦婴需要个打手冲在前面,为他教训那些墙头草,以前老子当丞相,你们恨不得做孙子侍奉我,现在我靠边站了,你们一个个毫不犹豫离开我去抱田蚡大腿,你们还讲点江湖道义,还要点逼脸吗;
2、灌夫外表虽粗,内心未必不细,他或许没有烧冷灶的智慧,但他啃腚能够意识到需要一个窦婴这样的朋友( 靠山 ),虽然一边站,但姓窦啊,核心层啊,窦婴的朋友圈那都是一等一的人物,比自己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指望窦婴的资源能帮助自己东山再起。
于是两个各怀鬼胎的人,一拍即合、一见如故、一唱一和、形影不离,俨然如父子,天天腻在一起, 无厌 ,相看两不厌,相见恨晚,恨遇卿晚!
好了,炮手到位,意大利炮已经蓄势待发,导演说了,这回没喝大,下面就要开炮了,攻打平安县城……二营长,开炮!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