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魏惠王听说商鞅被车裂的消息后,心情复杂,即有点开心又有点伤感。 开心的是秦国少了商鞅,那么秦国对魏国的西边的威胁会少很多,至少摆脱了亡国之危;伤感的是商鞅毕竟是从魏国离开去的秦国,战国时代又一奇才陨落。 想到人才这事,魏惠王又联想到齐国孙膑,以及当年离开的吴起,这几个人哪怕留下一个,魏国的局面何至于此。 但是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现在的魏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国力第一的魏国了,现在的魏国是一个人人可欺的角色。 魏惠王当了这么多年的魏国一把手,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不像其祖父魏文侯那样雄才大略,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想找个靠谱的人才来辅助自己。 魏惠王虚心求访贤才,这时候宋国人惠施很及时地来到了惠王身边。 惠施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也是国际上赫赫有名的键盘侠(政治家),其给后人留下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和庄子展开的辩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他跟各个学派交流的时候,尤其喜欢展现自己的诡辩技巧,耍嘴皮子的功夫一流,搁现在来说也是个老键盘侠、老诡辩达人了。 能说会道只是那时候大多数学者混饭吃的前置条件,毕竟声音大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治国才能。 魏惠王就是那个引起注意的人,他很仰慕惠施的才干,所以魏国的相国白圭[guī]刚一过世,惠王就迫不及待地向惠施发出邀请(挺好两个都是惠字辈的),请他来魏国接任相国之位。 惠施和所有胸怀天下的学者们一样,一直在等待赏识自己的君王,一听说魏惠王要要自己担任相国,顿时开心得飞起。 当即赶车飞奔到魏国,由于赶得太急,过河的时候甚至掉进水里,多亏附近的船家相救才捡得一条性命。 当然,他也不忘跟船家抬杠一番,又留下一篇经典言论:《惠施与船家》。 惠施这样急于投奔魏惠王"当官",当然不全是因为功名利禄,更多的是因为当时诸子百家正处于争夺话语权的白热化阶段。 学者们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学说得到君王的接纳,好把自己学派的施政理念推广出去。 魏惠王作为国际舞台中央的明星级君王,当然成为了各家各派争夺的主要对象,惠施只是其中一人,同一时期,另外一位著名学者也在想尽办法跟魏惠王接触。 这人就是战国时代顶级学者——儒家学派亚圣孟子。 儒家思想到了孟子这辈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从教书育人,到治国齐家,都有一整套理论,儒家的弟子们也是成千上万,遍布各国。 战国时期除了各国之间的你攻我伐之外,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每一个学派都在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自己的学说推行给各国的君王们,只要自己的学说被他们接纳了,学派扩大起来就容易了。 而各国的君王们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最关心的是:"你这个学说对我有什么用处?能让我的国家强大起来吗?" 为了说服各国君王,以孟子为代表的儒生们,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改良,淡化了礼仪的那一方面,更加强调治国的实际问题。 在战国时代,礼乐进一步崩坏,周天子已经彻底沦为吉祥物,各路诸侯和他们手下的当权者们各行其是,仁义道德都被抛到脑后,每个人都用尽一切手段争权夺利。 这些统治者一方面压榨百姓,让百姓在饥饿线上挣扎,一方面又驱赶着这些饥肠辘辘的百姓们在战场上互相厮杀。 战争的结果就是人民死伤不计其数,土地大片地荒芜无人耕种。 但这些统治者们也有自己的痛苦,他们被各种力量所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卷入无休止的阴谋、内讧、弑杀、战争。 他们一刻也不能休息,只要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沦为竞争对手的盘中餐,身死国灭。 正如《太史公自序》中所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孟子正是认识到了这是一个荒唐的社会,所以他为了改变这种极不合理的局面,从而提出"仁政"的理念。 在孟子理念中,仁者爱人,统治者要善待民众,对内不压榨民众,对外不发动兼并战争。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清廉高效的政府,减轻民众的赋税,同时减轻刑罚,打击贪污腐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特别要注重农业生产。统治者要积极劝导民众从事农桑,兴修水利,安排好人力调配,为农业生产提供最有利的保障。 统治者要积攒粮食,用来防范荒年,要安置无业游民,维持社会治安。 还要关照孤寡老弱这些弱势群体,完善社会福利,使得民众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 这样,上下一心,人人安居乐业,共同缔造出一个繁荣而稳定的社会,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 那么,这样的社会该怎么实现呢?在儒家看来这就是弟子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是要竭力向统治者游说,说服他们去推行"仁政"; 另一方面是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儒家弟子要尽量进入统治阶层——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借机亲自去推行自己的治国方略,去维护公道和正义,把黑暗的世道改造成儒家梦想中的大同世界。 步入中年的孟子,效仿孔子周游列国,向君王们推荐自己的"仁政"。 这次孟子来到魏国,向魏惠王宣扬自己的理念。 魏惠王看到孟子来了魏国,很是惊喜,直接抓着孟子的手问:"先生不远万里来魏国,是要教导寡人如何获取利益吗?" 孟子摇头说:"大王怎么能最先考虑利益得失?大王最应该考虑的是‘仁义’,上行下效,大王考虑仁义,整个国家必然会讲究仁义,这才是国家的根本发展之道啊。" 魏惠王一听有点道理,便问:"怎么才能叫仁义?" 孟子问:"用棍棒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区别吗?" 魏惠王答:"没区别。" 孟子又问:"用刀杀人和用政令杀人有区别吗?" 魏惠王答:"也没区别。" 孟子接着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这就等于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们都觉得很残忍,身为君主却率兽食人,这也配称为百姓的父母官? 惠王当即反驳:"我治理国家够用心了,看周围那几个国家,没有谁比我做得更好。" 孟子回答:"这就好比战场上有两个士兵,一听到锣鼓响了,前边开战了,吓得掉头就跑,其中一个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另外一个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跑五十步的那人就嘲笑跑了一百步的,说他胆小。大王您就好比这个士兵。" 惠王遭到孟子劈头盖脑地一顿训。孟子指出,你魏国和其他国家相比,百姓生存状态同样凄惨,你就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 惠王可能觉得脸上无光,当即转移话题,"先生也知道,当初魏国是何等的强大。结果到我手里,在东边被齐国打败;西边被秦国夺走七百里地;南边又输给楚国。寡人深以为耻,想要报仇雪恨,却不知道该怎么做。请先生教我。" 孟子回答:"以魏国如此优越的条件,大王如果施行‘仁政’,那么人民一定全心全意替您打击敌人的军队。反观秦国、楚国那边,他们的人民饥寒交迫,妻子离散,这样怎么肯尽力为国家卖命呢?所以说,‘仁者无敌’,大王只要施行‘仁政’,必将无敌于天下。" 孟子这番话总结来说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这番话把魏惠王说得哑口无言、目瞪口呆,最终魏国没有实行"仁政",孟子没能在魏国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尾 魏惠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怎样才能不被其他国家兼并。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但却解决不了魏惠王眼前面临的生存危机,魏惠王需要的是商鞅变法那样立竿见影地强大国家的政策,而不是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实现的"王道"。 所以孟子的"仁政",注定是无法实现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