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地球",一个科幻迷耳熟能详的情节。然而,当这个情节真的在现实中发生的时候,人类又是否真的有能力应对这场浩劫? 究竟是选择无法避免的灭顶之灾,还是放手一搏后的虚惊一场?美国的一个实验,代表全人类给出了答案。 史无前例的"DART"计划 9月27日,美国NASA就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极端情况,进行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通过运载火箭发射了一枚航天器,这枚航天器将在太空中飞行近10个月的时间,最终撞上一颗名为"Dimorphos"的小行星。 实验的航天器重大概570公斤左右,整体的大小和一辆小汽车差不多。这个吨位看似很重量级,但是和它要相撞的小行星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航天器的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板,搭载高分辨率摄像机和自动导航系统后,可以在太空中准确地记录撞击的过程。 此次选择的小行星是近地双小行星系统中较小的一颗,直径大约有160米,它环绕该系统中的另一颗名为"双胞胎"的小行星飞行,后者大约有780米。而之所以选择它俩作为实验对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距离地球足够远,对地球不构成威胁。 实验的理想结果是通过两者的相撞,改变目标行星的运行轨迹,使它环绕大行星的轨道周期缩短。研究人员预计,这次撞击将使得小行星的轨道缩短1%,从而使其绕行轨道周期缩短约10分钟。 10分钟,足够一个行星的旅程发生大位移。 这次NASA的实验,表明人类正在充满未知的太空之中,转变固有的防御者的身份,以探索者的身份主动出击,守卫家园。一直以来,航空史上的被动防御正退出世界航空舞台,主动防御强势登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头一回。 这就是著名的"DART计划",全称"小行星双星重定向实验"。行星不会撞过来,为何还要主动"碰瓷"? 圣经中有句话:"你能按时领出十二宫吗?能引导北斗和随它的众星吗?" 答案是否定的。当然这份否定并不是因为上帝的伟大和神意的无常,而是因为宇宙实在是太——大——了。 宇宙是如此的浩瀚无垠,而在星罗棋布的宇宙中,小行星实在是太多了。据不完全统计,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小行星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颗,并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再加上那些没有被观测到的小行星,总共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在这些小行星里,有些能够安分地环绕大行星运转,各司其职,从不偏离自己的轨道。而有些小行星就没那么乖巧了,它们不安分地在宇宙中游荡。这些居无定所的大家伙们,一旦与地球相遇,结果将是致命性的。 一场跨越万千公里的"奔袭",肯定不是随便找个小行星打着玩,目的就是彰显美国的航空实力。更深层的原因,是为了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极端情况。虽然说概率极低,但是一旦发生了,人类没有及时有效地应对措施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里举两个例子,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这个天外来物的超强破坏力。 第一个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经典案例——通古斯大爆炸 。 1908年6月30日,通古斯地区发生一场大爆炸,造成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一颗陨落地球的小行星。据记载,受该爆炸的影响,西伯利亚检测到 地震扰动 ,远在千里之外的英国也检测到了持续数小时的 磁场扰动。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欧洲南部远至波尔多都出现了 白夜现象 。 第二个是早些年俄罗斯发生过的小行星高空爆炸事件。 在2013年2月15日的时候,车里雅宾斯克曾发生过小行星高空爆炸。在这场爆炸中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不仅让人类切身地感受到 地外天体超强的破坏力 ,而且还给当地带来了 巨大的经济损失 。 更不用说早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 10公里 ,质量为 100亿吨 的小行星不幸撞击了地球(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北沿岸地区)。 如此巨大的一颗小行星,当它以超高速运行的时候,其具有 超高压和超高温特性 ,在撞击地球表面时瞬间形成的炽热火球在冷却时将放射出光热辐射能,酷似 核爆炸现场 。 根据专家估算,这一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100万亿吨 烈性炸药,是广岛原子弹爆炸成功的 50亿倍。 这场撞击造成全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急剧灾变,最终结果是使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和其他物种的灭绝。 无论是当时的地球的主宰者——恐龙;还是当今地球上最高的智慧体现——人类。在小行星这位绝对公平的审判官面前,那就是 真正的万物平等 。生命的脆弱渺小在这个不速之客面前,被体现得淋淋尽致。 当这个漫无目的 宇宙游荡者 找到了归宿时,结果却可能是致命的。 NASA实验的重要意义 再回到这次的实验上,美国NASA的这项史无前例的试验一旦成功了,那将表明人类有希望在科技的加持之下,成功的将这位天外来客推远,战胜天祸。在无垠的宇宙之中,"差之毫厘"的轨道变化,都会带来"失之千里"的运行轨迹。 成功地改变运行轨道,就能让"两者相撞"变成"擦肩而过"。 而在宇宙中,擦肩而过即是永别 。 NASA的这场万里奔袭,就好比是将一枚 飞镖 精准的扎向远隔万千公里的 移动靶子 上,其中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执行此次任务的"dot航天器"重大概50吨,而它要撞击的小行星,是一颗直径达160米的庞然大物,体型悬殊不可谓不大。 对此,工程师们形象地打了个比喻,说 就好像是一辆高尔夫球车,撞上了埃及金字塔 。巨大的体型差下,看起来无异于蚍蜉撼大树。 在此次实验进行之前,工程师们的 理想预测 是小行星的 轨道向内偏转 ,运行周期也随之缩小。实验结果与预测是否一致,现在还不得而知。 因为检测器的传送的结果还没有传达到实验室,所以目前NASA只公布了航天器撞击之前拍摄的十一张图片。而当检测器的拍摄结果全部送回地球上之后, 实验是否成功才能有一个定论 。 面对星球灾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大势所趋 NASA进行的这项史无前例的实验,代表着人类航空历史历经了一大飞跃。但是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防御的这个过程中,其 艰难险阻 必然数不胜数。 这场实验中选择的目标对象,是一个直径只有160米的小行星,对比一些直径超过10公里的大家伙们来看,这显然只是个未成年的小不点。可以说,为了提升这次实验的成功几率,NASA的工程师们特意选了一个"软柿子"。 但即使是改变这样一个小不点的运行轨道,美国都花费了 将近一年的时间 才做到,更不用说一些庞然大物了,其中的难度无法仅靠一国完成。 假设监测到有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大家伙将与地球相撞,那么就要在它 距离地球极远 的地方就开始拦截,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使它的轨道变化发生巨大偏差。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拦截 将成为一个新挑战。难道仅靠一国的航空实力保卫整个地球的安全吗? 答案是否行的,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人类是 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除了合作共赢之外再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世界各国应共同制定一个作战协议,一国发射完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之后,另一国再继续发射撞击,通过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连续撞击,来共同使得地外天体的运行轨迹发生改变,这才是面对世纪灾难的不二选择。 现实中的各国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我国航空局表示将着手 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以此来应对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争取在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就地撞击实验; 日本探测器 飞抵小行星"龙宫",为行星科学家提供了针对此类神秘小行星的近距离观测; 欧洲航天局 将在未来发射"赫拉"任务航天器,来深入研究这次撞击带给双小行星系统的影响,并将斥资百亿欧元加强航空探索。 国际合作所面临的阻碍 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是 合作与竞争并存 的进程。各国要想达成全面深入的合作,就必须排除不利于共赢的杂音,携手共进,共同打造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对外发表和平利用太空的计划时,有些媒体对此表示羡慕,而有些媒体则对此解读成 相反的论调 。 美国前中情局 太空分析师克里斯曼声称:中国推动太空技术进步给自己带来许多 潜在的利益 ,比如从太空中 获得能源和稀有能源 ,还将推动中国在 军事方面 的进步。 美西方媒体及某些专家,将一些和平利用外空的技术和计划与太空联系在一起。美国将中国的和平利用太空看作是为自己谋福利,将全人类的命运看作是一国实力的 展示台 ,将太空合作视为太空军事竞赛。 殊不知,美国才是外空安全面临的 最大威胁 ,美国是世界上首先在太空实行 军事化和武器化 的国家,美国政府公然将外空界定为 "作战疆域" ,大力研发部署定向能等多种进攻性外空武器。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要想应对小行星撞击这一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共同风险, 续存人类文明 ,开展小行星监测预警和防御工作必不可免。它不仅可以保卫人类生命财产,也能使人类进一步认识深空。 全球联手应对小行星挑战,展开国际合作成为 大势所趋 。阻碍合作的杂音终将逐渐被埋没, 合作与发展 才是人类建设美好家园的康庄大道。 希望在未来的深空探索中,各国可以摒弃偏见与傲慢,通过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等相关 多边机制 ,积极开展全面深入的国际交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