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很久未见的朋友见了一面。 他和我说,自己好像是"活在舞台剧中的人",总感觉自己是假的,世界也是假的。 与他人的连接非常的微弱,不管怎么努力靠近,还是感到很孤独。 在我看来: 一方面,他是一个"挺好相处"的人,对人对事都很随和,尊重别人的需求,很少在朋友面前表现自己的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社会价值体系下,他很优秀,保送硕士的学历,大厂的工作,长相也符合大众审美。 可这样一个性格和条件都不错的人,却没有什么真正走得近的朋友。 图源:Pexels 他说,自己曾经尝试问过其他人,为什么好像和自己不亲近,对方的回答是: "就是感觉,你很礼貌很客气,但不太真实。" 他觉得很纠结: 对别人礼貌、尊重,为什么反而不受欢迎? 真实的自己,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呢? 他的困扰,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经历,那段从破碎慢慢走向完整的时光,想和大家分享。 01 为什么 我们不敢真实? 记得上大学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活在"梦里"的。 我在该上课的时候去上课,上完课就去图书馆坐着; 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坐着,没有特别想看的书,也没有学习的动力,但是就是要呆够时间才回去。 当时,室友们会说我是"挺用功的,爱学习的",每次听到这些评价,我会感到很虚、很奇怪,但不知从何反驳。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四肢确实是在"用功",但我的魂却从来不"在场"。 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怎样做才会被认可,所以干脆延续了高中的那一套路径: (装作)好好学习,做个乖巧、刻苦的孩子,老师和父母就不会责怪我,同学们也不会讨厌我。 还有一个细节,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学校的快递站离宿舍很远,大概2-3公里,走过去一趟挺不容易的。 那时有一个相处不错的室友,我们会互相帮忙取快递,谁离快递站近,谁就去。 我很少主动要求她帮忙取,几乎都是她来主动问我,我才很不好意思地拜托她; 我很羡慕,她是一个非常敢于提出自己请求的人。 所以,当她请我帮忙时,我甚至会立马答应,有时候其实并不顺路,也会去帮她带回那个快递。 至今还记得,每次绕路帮她拿快递时,我内心复杂的情绪: 一个声音说:"你为什么要做老好人,跑那么远不累吗?" 另一个声音说:"她应该会记得我的好,和我关系更近一些吧。" 刚上大学的我,就是这样一个刻苦、好脾气、乐于助人的形象。 可这种形象,并没有如愿帮我赢得别人的关注,更没有帮我走出幻梦。 我的内心有两种难以言说的孤独—— 人际孤独:和别人的心很远 心理孤独:和自己的心很远 我不太知道自己是谁,到底喜欢什么,盲目地做着各种尝试。 但很多时候,我都会有种"我在干嘛"的抽离感。 带着这种"抽离感",自然很多活动都进行的不顺利,一遇到不顺心的地方,内心都会掀起一阵巨浪,实在受不了,就会选择放弃。 自体心理学中的"破碎的自我"的概念,大概是我当时的写照。 我的核心是空洞的,整个人像一块碎片,随风飘摇。 做什么能让别人觉得我好,我就去做,对自己的真实感受鲜有觉察。 当时的我,自然不敢显露真实的自我,因为我的自我价值,是建立在别人的反馈之上的。 我努力扮演着一个合群的、优秀的、幽默的假人,把自己和外界越推越远。 02 从破碎 到"头脑自我" 我们经常说"做自己"、"成为真实的自己",可自己究竟是谁?又怎么去"做"自己呢? 这是当时的我一直探索,一直想知道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自己"其实是过去生命体验的总和,是你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你。 可如果这些体验,如果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就会觉得不知道自己是谁。 回想起来,在上大学之前,我的生活确实是很被动的。 父母帮我选择去哪一所学校、选文科还是理科,甚至后来大学专业,也是我妈根据"好不好找工作",筛选出来的。 我对那个专业毫无感觉,却因为"好就业"埋头苦学着,需要花数倍的时间去熬,才勉强得到满意的成绩。 这个时候的我,就是没有在做自己的。 图源:unsplash 大学期间,我确实也考了一些证书、拿了一些奖学金,这些东西能让我脆弱的自信心得到暂时的缓解。 可一旦没有这些东西的加持,我又变得浑然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我能感觉自己是破碎的,很容易被外界牵动。 而开头的那位朋友,情况比我当时好了一些,虽然偶尔感到不适,但社会功能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他,便处于比"破碎自我"坚固一些的,"头脑自我"的状态。 "头脑自我"好比一颗百香果,从外面看是外壳坚硬,拨开以后是一粒一粒的,没有一个坚固的核心。 就像朋友,将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差,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在外人看来,已经是个"优秀的人"了。 图源:unsplash 可是他依旧觉得不真实,保持礼貌、随和,却像罩了一层毛玻璃。 他一直用理性的头脑在生活,离自己的内心很远—— 对朋友很友善,是因为"友善"是基本的礼貌,从小被教育要友善; 选择某个职业,是因为据说有发展前景,别人说应该要这么选; 对于朋友来说,不断努力、变得优秀的过程,就是给自己的外壳添砖加瓦的过程。 每得到一个头衔,自信心就增强一些,逐渐的,这些头衔足够多了,他也就看起来完整了。 可是这种完整,是将他自身与外界隔开的,充满防御的,别人想要冲破那层壳,进入他的真实内心,会碰到很大的阻力。 图源:Pexels 用头脑生活的人,很少展现真实的情绪、生活的动力,会让人觉得没有个性,也因此缺乏魅力。 他们的内心就像一颗空心的球体,虽然看起来很稳定、很坚固,但里面是有很多飘飞不定的情绪碎片的。 这些碎片没有经过处理,只是被直接收集起来,问题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忽略了。 03 如何建立内聚性自我? 比较理想的自我状态,应该像牛油果一样。 外面有一层薄薄的壳,里面是柔软的果肉,最核心的部分是一颗坚硬的核。 科胡特称它为"内聚性自我",这种自我状态好比宇宙中的恒星,任由周围惊涛骇浪,它自岿然不动。 它的自我价值感,不建立在外界的反馈之上,剥离一切社会价值,它是依然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而这种状态,需要建立在一种"我基本是好的"的信念之上。 在童年时期,我们需要通过父母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被称为"镜映需要"。 举个例子,小姑娘很高兴地告诉妈妈:"我今天考了一百分!" 妈妈回应:"你真是太棒了,努力没有白费,晚上给你做好吃的。" 妈妈感受到了孩子"求夸奖"的需求,真心为孩子开心,并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满足了孩子的镜映需要。 图源:unsplash 如果妈妈没有看到这种需求,只是说:"再接再厉,不要翘尾巴。"孩子的镜映需求就得不到满足。 被充分满足镜映需求的孩子,逐渐将"别人觉得我挺好的"感受内化为"我挺好的",他们的自我可能更加稳固。 反之,则会难以看清并接纳真实的自我。 长大以后,我们没有办法再依靠父母获得"我挺好"的感觉,安全感只能够靠自己供给。 我们该怎样帮助自己,向"内聚性自我"靠拢呢? 1)、剥离一部分社会价值,重新认识自己 记得在国外上学时,老师让同学们自我介绍,有的同学的介绍很生动: "我喜欢阅读、滑板和健身,很享受海边自由的感觉,一开始可能有点害羞,但是很愿意和大家相处的。" 而有的同学的介绍,好像在介绍一款产品: "我来自XX大学IT专业,这个专业近几年在我们国家很热门,然后获得XX奖学金,雅思XX分。" 几乎全是身外之物,没有"自我"在里面。 图源:unsplash 而向内聚性自我靠拢,是一个剥离社会价值,向存在价值靠拢的过程。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 没有好的学历、工作、资产、外貌,我还能是谁? 那样的我是怎样一个人,我会用哪些词来形容自己? 将你想到的,关于自己的核心特质依次排列。 从上到下,按照外在到核心的顺序去排,然后在内心一条一条将不重要的特质划掉,最后看一看,到底还剩下什么。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一开始可能感到巨大的虚无感,试着面对这种虚无,走回内心深处,和自己对话。 2)、慎用人格面具,远离"应该"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基本生存动力是"攻击性",也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人,他们都是怎样的生命状态? 也许大多很有个性,有自己的脾性,有自己的态度。 那是一种生命的张力,一种"不用你觉得,我觉得好就行"的"任性"。 这种"任性"就是一种高级的攻击性——我不是为你而活,我得先让自己感到舒适。 想要找到真实的自我,必须要带有这种"任性"活着。 图源:unsplash 靠近这种状态,可以要问一问自己: 你的和善是发自内心的吗,还是觉得"应该"这样; 你的努力是内心驱动的吗,还是只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呢; 希望你能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更能问一问自己"我想不想",而不是"我应不应该"。 3)、尝试向信任的人敞开自己——助益性人际关系 罗杰斯在他的《个人形成论》里,提到过一种"助益性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真诚而透明。 你能感觉到,对方把你当做一个"有不可代替价值,独一无二的人"来对待。 仿佛他可以通过你的眼睛,陪伴你在黑暗的道路上一同前行。 这是一种深深的共情与接纳,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很难遇到达到这种程度的人,但一定有人让你感到更多的安全感; 试着在他们面前逐渐敞开自己,当有过"被兜住,被认同"的感觉,内心深藏的自我,也会徐徐浮现。 图源:unsplash 当然,没有遇到这样的人也非常正常,可以选择建立一段咨访关系,在咨询师的带领下,重新遇见自己。 最后,祝愿我们都可以向万事万物敞开,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作者:清筠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