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一个打败整个武林的文人,是机缘巧合,还是名不虚传?
(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见是一种缘分,若是喜欢请关注花煜寒哦)
花煜寒|文
以我的眼光与见识,如若谈及"武侠史",必定只有一人曰"金庸"。
虽说数百年间,书写"武侠"的名家与好手众多,却都不及金庸和他笔下的这十四小说。
他以超过上百次的影视改编,和超过三亿本的全球销量,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富裕"的文人。
也正是因为金庸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让他的光芒几乎掩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的武侠作者。
更让许多读者(包括我自己)认为:武侠,始于金庸、终于金庸。
可现实真是如此吗?金庸当得起如此响亮的名号吗?
或许所谓的武侠,不会因一人而生,更不会因一个而终。
不可否认,金庸确实是当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最受欢迎的武侠作者。
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可能也是最重要、最好的武侠作者。
但在金庸横空出世之前,并不是没有武侠,也不是没有登得大雅之堂的佳作。
看看这名字:向恺然、还珠楼主、白羽、度庐、梁羽生、司马翎、古龙、温瑞安、黄易、孙晓、乔靖夫。
这些人哪个不是雄霸一方的武侠霸主,那一个不是怀揣让读者津津乐道的武侠故事。
只不过金庸的武侠,从商业角度上来说,不可谓不是一骑绝尘。
金庸在武侠的成就上,让这些武侠大者群星暗淡,给人一种千山万水不如此山高之感。
作为开创"新派武侠"领军人物,金庸是继承者,也是变革者。
他的成就,虽说有着自己的努力与奋斗,也得益于无数武侠前辈的武侠传承。
但金庸的成功,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与巧合。
这样的成功,像极了金庸书中的那些侠之大者,他们几乎处处印证着机缘与巧合。
说起近代武侠小说的起点,最被公认的必然是1922年的《江湖奇侠传》。
并在1930年《蜀山剑侠传》诞生后,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
而金庸和他的"新派武侠",却是在1954年那本《龙虎斗京华》诞生之后。
才给了他一个写出《书剑恩仇录》的契机与动力。
之所金庸的第一本武侠小说,能受到读者如此大的欢迎与喜欢。
除了小说本身足够精彩之外,与也当时读者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
那是一个无数人都在追寻与怀念"失落祖国"的时代。
翻开金庸的生平与童年经历,可以说他切身经历了"国破与家亡"。
生于浙江海宁的他,经历了外敌入侵、家乡被毁,母亲在逃亡中病故等重大人生苦难。
所以在他的笔下,总在不经意间重回江南、离不开江南,因为那是他的故土,是众多感同身受读者心中的故土。
翻开金庸笔下的十四本武侠著作,不难发现有着太多"江南"的影子。
在《鹿鼎记》中,金庸笔下的韦小宝,从扬州走出去,最终又回到了扬州。
在《天龙八部》中,金庸笔下的段誉,在江南巧遇一生的女神王语嫣以及大哥乔峰。
在《倚天屠龙记》中,引出整个故事的屠龙刀,也是由俞岱岩在江南发现的。
在《神雕侠侣》中,大侠杨过的童年,更是在江南遇到了柯镇恶、欧阳锋、李莫愁以及郭靖夫妇。
在《射雕英雄传》中,最初故事中的郭啸天与杨铁心,也是在江南遇到了曲灵风和丘处机。
而这一切,这所有始于江南的武侠故事,无一不表现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悲痛和惋惜。
金庸在用他笔下的故事,一次次去追忆自己童年时的故乡。
在他的武侠世界里,有一个只属于他的、无比真实的虚幻国家。
这个充满了无尽乡愁与残垣破壁的故土,让那些流落海外的读者,从中读到侠之大者,也读到了天下家国。
比起较早的《江湖奇侠传》与《蜀山剑侠传》,金庸与其同时间的许多武侠作者一样,大多受到了良好的西方现代教育。
他们不仅有着前辈们所不具备的文学创作理论,更有着一份属于知识分子的家国忧患情结。
这种天然形成的家国情怀,让金庸的作品不再只是"肤浅"的武林轶闻或江湖典故。
金庸将那些宏大如史诗般的国家与民族命运融入到了武侠世界。
而这,正是"新派武侠"的精髓之所在。
无论是金庸,又或是同时代的梁羽生。
在他们笔下的那些侠之大者,或多或少的都展现出了对国家存亡的担忧与努力。
这或许便是对金庸内心思想最真实的一种投射吧。
也因为如此,金庸在《射雕英雄传》这部真正奠定其武侠"一哥"地位的作品中,为读取创造出郭靖这样一个英雄、一个民族英雄。
他不再是传统武侠中的才子佳人,他是一个出身平凡、资质平庸的少年。
但他却最终成为了抵抗外敌的民族英雄,他在为金庸保卫那早已失落的江南故土。
金庸是不可复制的武侠大者,在他身上有着太多后人无法取得的诸多因素。
他出身自书香门第,有着旁人无法仰望的显赫家世,以及沉淀深厚的家学渊源。
同时他又到许多西方文学上的影响,更能够汲取其中之精华所在。
这就是"新派武侠"的代表人:金庸,一个后继者很难企及的中西方文华结合体。
往期精彩回顾:金庸笔下的虚竹,比起乔峰与段誉有何不同?《天龙八部》另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