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河探源(一) 又是一个初冬的周末,又是一样的晴空万里。吃过午饭坐在阳台上,太阳照的暖融融的,但是小区里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已经很少了,毕竟现在的时令已经是冬天了。树木摇来摆去的在风中凌乱,一片片焦黄的树叶在风中飘荡着、翻滚着簌簌落下,向大树做最后的告别。虽然风刮得比较大,但是一点不觉得冷,没有冬天凛冽的寒意,倒有秋日多彩的绚烂,我决定继续上周留下的作业,骑行金殿河探源。 上次出门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的随性、走的仓促。这次应该算是有目的、有计划,但是准备还是不够充分,想带上耳机听音乐,才发现耳机好长时间没有用电池已经没电了。今天刮的是西偏北风,滨河路骑行是顺风,轻松又畅快,等到了迎宾路就成了逆风,蹬得很用力也只能是龟速前进。 一路骑行到涧上村,过了涧河桥、伍默就来到了金殿村,十年前临夏线直接从金殿村中穿行而过,也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当年的路由于过往车辆多,路面损毁严重,又没有钱维护,满大街坑坑洼洼,到处是泥浆,只能推着从两边走。后来临汾新建外环,临夏线改道从金殿村西边绕了过去,原来的公路就变成了金殿村内的主要街道。本以为金殿村是金殿镇政府的所在地,基础设施应该比较好,结果进了村发现这条街道依旧是坑坑洼洼,不知是修什么地下管道开挖后没有恢复好,一点儿都不平坦,不像一个镇政府该有的样子。相比涧上村虽然是个普通的村庄,可能是因为离临汾城更近一些,各种配套更加完善,也更热闹一些。 金殿河从村中穿过,现在的桥和原来的也差不多,只是两边多了个栏杆,河水一如往年的清澈,流速也比较快。以前一直不知道河的名字,问了当地的村民,才知道这条河原来叫五一河,后来改为母子河。从临汾回到老家一共要过四条河:分别是汾河、涧河、母子河、dia(老家土话螃蟹叫dia子)河。除了汾河其他三条河都是汾河的支流,dia河最小,涧河最宽,母子河流量最大,据我所知在临汾境内汾河支流也就数它流量最大了,可是无论是高德还是百度电子地图上竟然都找不到这条河。两边的房子依河而建,河边有台阶可以下到水边,方便洗衣洗菜。这在北方是很少见的,北方人喜欢向阳干燥,房屋一般离河比较远。河边有一条小胡同,顺着胡同向西沿着河水上游的方向朔源,胡同拐来拐去渐渐偏离了河边,但是有很多分支小胡同可以到河边。在村中还有一条小溪,溪水从南往北汇入母子河,有些妇女在河边或者溪水边洗涮衣服,仿佛有种进了桃花源的感觉。有时我甚至想,可以买或者租一个小院儿,冬天饮酒赏雪,夏天喝茶避暑,平时对着河水吟诗作赋,与城市的单元楼房相比自是别有一番风味,只是不知这里的小院房价如何。 七拐八弯从胡同出来上了大路,到了村子西边与河水又汇集在一起,往西再走200米就是新修的临夏线。过来临夏线河边就成了田间小道,除了耕作时农机走之外,平时很少有人走。河的两岸用石头砌了起来,两边都有路,我选择了走北岸。路还算平整,我一个人悠哉游哉的往前骑,越往前走路越窄,得亏我选择北岸,骑了一公里后南岸已经看不到路了,北岸的路渐渐的和边上的田地融合在一起。又往前走了几百米看见了几间房子,房子坐北朝南,西边一排棚屋像是猪圈,棚屋边上立着一根电线杆,上面四根导线应该是380伏电压,看起来这里曾经是个小型养猪场。棚屋的西边还有一条砖砌的水槽,高出地面几十公分,可能是从河里提水灌溉用。水槽的砖风化很严重,看样子大概有几十年了。 河边的小路到这里截止了,我推着自行车从田里往北走了几十米上了一条乡间小路,往西走进了一个不知名的村庄,有几个人在村口聊天。当时我应该停下来和他们聊几句,至少知道这是个什么村庄,而且也不至于后边让狗追着跑。我只想着网络地图上什么都可以搜到,就着急忙慌地骑着车子往南奔着河边去了。路边离开村子几十米有一座单独的院子,从院门口经过时,院子里窜出两条狗,虽然体格都不大,但是一直追着我汪汪的叫的很凶,我倒不是特别怕狗,但是两只狗万一哪个把我咬了都不是闹着玩的,我使劲蹬着车子,无奈小路并不平坦,我也骑不了多快,两只狗一路追了我有二百米。终于甩脱了狗,来到了河边,河上有一座很砖圈起来的拱桥,看起来有些年头了。过了桥河边有两个女子在洗衣服,停下车子向女子问路:河边的路能通往那里?女子反问我准备去哪里,我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搞得女子很是诧异,但还是告诉我往西走是朔村,往北方向是苏村。 从这里往西,河南岸的路反而比较宽阔了,路两边齐刷刷的种者两排杨树,树上的叶子已经落了一大半,剩下的黄叶在西风中继续挣扎着、摇曳着、散落着,落叶在路上积了厚厚的一层,车轮轧过去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再往西过了几座桥后看到了一个水闸,水闸前分出一条水渠,渠里水缓缓地向南流,我怀疑这是跃进渠,但是没有看到任何的标识和记号,而且渠看起来有些小。 再往前骑行约一公里到了朔村,村子看起来比较大,道路房屋规划的很整齐,村中有一座两孔拱桥,桥面宽阔而平坦,村里的路上人很少,偶尔有一辆车子经过。河水穿过朔村向北拐了个弯儿,我过桥沿着北岸溯流而上,走着走着路越来越窄,三拐两不拐路又断了,前面好像是个什么厂子挡住了去路,后来查地图应该是山西清水源林渔业养殖公司,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中华鲟养殖基地。河对岸有个人拿着鱼竿在钓鱼,我向他问路如何才能绕过这个厂子,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走。 我只好往西折返,但是没有完全按照原路走,这条路上满是蒿草和芦苇,长的有半人高,已经看不出是一条路了。风吹过蒿草发出嗖嗖的响声,成片的芦花像波浪一样此起彼伏,只是面积不大,要不然就成了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色了。没走多远就来到了朔村北边,一条南北向的乡村道路通往之前停留拍照的朔村桥,路东边有一个康寿泉饮品公司。我往北骑行二三百米遇到一条公路,然后顺着公路往西大约一公里来到了河南村,再往南200米又找见了母子河。 顺着河南岸的一条路再往西走了几百米,见到了一个公园,公园的两扇大铁门开了一道缝,门前有一座桥,跨过桥有条小路曲曲弯弯通向了南方。我没有进公园,而是过桥往南走,隔河望去,公园里静悄悄的无人逗留,设施年久有些失修,偶尔有一两个本地人骑着电动车一驰而过。我顺着河水向上游望去,仍然看不到源头在哪里,太阳马上就落山了。冬天的太阳一落山,天马上就黑了,我既没有戴头盔,也没有带手电筒,走夜路很不安全,于是决定返程,探源只能留待下回分解了。 下坡自是省力,骑起来飞快,很快就到了临夏线。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等走到迎宾大道,天基本上就黑了,好在迎宾大道的路灯已经亮了,也渐渐的觉得有些累了。这次一共骑行38公里,耗时4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