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1、赞同视频者,更平静地躺平,接受一切,好死不如赖活着。人生就是个主观感受,你不觉得难受,就是平静的。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要消极悲观,只是认清自己的上限,再做好自己手中的事,别墅跑车都让别人享受去,我没那个命。 这种看似被喷"岁月静好"的心态,背后其实是对现实和管事的人彻底失去希望,之后才决定用主观对抗客观,将目光收缩回生活的小圈子,不再看那些高高在上的东西,也不在意舆论,抱残守缺,哪怕"自欺欺人"。 看似理想主义,其实现实主义;看似温情,其实零度情感。 2、反对视频者,会喷作者歌颂苦难、消费苦难,认为这种声音如果汇聚成浪潮,能让管事的人看见,进而让这个世界有些变化。 这种声音可能会援引很多其他的事例,甚至是历史或社会学的逻辑和原理,来批判和否定视频的倾向。看上去很有些戾气,但其实是对现实心存希望,对管事的人心存希望,认为存在某种方式和途径,能真的让天下大同,让悲苦的人都获得幸福,顺带也让自己不再焦虑,获得幸福。 看似批判性,实则理想性;看似逻辑而辩证,其实天真甚至幼稚,但也无可厚非。 还是想分析一下二舅的形象, 我不认识也不了解现实中的他,只能就视频呈现出的东西来论,更近似于对艺术形象的分析。 视频开头用医疗事故导致残废、辍学,让观众潜在地将二舅放在了"弱者""受戕害者""边缘人"的位置上,进一步带入自身。 但实际上二舅虽然不是亿万富翁,不是万人之上,也绝不是"弱者"更不是"边缘人"。 在村子里、街坊邻里之间,他是个有分量的人物,能做木匠活、能修各种东西、还能打卦算命,虽然和专业人士比不了,但在乡村社会,这样的能人是很受尊敬的。 在家庭里,他也是个中心人物,对父母尽力照料,给妹妹打了整套家具,给孩子掏了买房款的大部分,他因为解决了很多事,在家里说话也是有重量的。 他付出了很多、失去了很多,瘸着腿在欠发达的村子里彳亍,但他在小小社群里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远远不是在手机上了解"时代精神",在流水线(泛指现代化的工作性质)上当"螺丝钉",随时可能被替代的你我能想象的。 不是"躺平"、停止"精神内耗",人人就都能成为二舅, 这说到底还是个智商、毅力、情商的事。二舅给我的观感是狗走千里吃屎,狼走千里吃肉,而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平静、成为二舅。 视频的标题起的不好,可能是为了惹眼,有些偏离了故事的内核;从叙事的角度看,作者对二舅时而强人、时而受害者的飘忽定位,也是有问题的。这可能是视频引起巨大争论,甚至吸引了不少骂声的根本原因,但我认为这并不妨碍二舅的形象有种鼓舞人的力量。 说到这突然想起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二舅和电影主人公安迪有点像。 银行家安迪被诬陷入狱,因为误判蹲了十九年监狱,在狱中靠着自己的老本行获得了狱警的尊重以及独立囚室,建了图书馆,帮囚犯考取函授文凭,也帮监狱长洗黑钱。反对二舅视频的人,也许不一定会喷安迪的行为以及《肖申克的救赎》的小说原作者以及导演,但如果电影改名为《入狱三年,蒙冤老犯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 归根结底讲故事的水平、叙事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但事情本身的性质有截然差别吗?恐怕也未必。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我说的有点道理,点赞、关注、收藏任选其一即可,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