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似乎总是与焦虑相伴而行。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担心他们长不高长不壮,上学了,担心他们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成绩不理想,长大了,又怕他们在学校被同学欺负...... 焦虑之下,家长累,孩子更累,亲子关系也逐渐由亲密变得冰冷。 于是,不少家长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培养一个孩子的全部内容。 培养的重点就在于四大能力。 知乎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突然发现自己家里很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网友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房子很破,刮风的时候进风,下雨的时候漏雨。就在这扇矮小的窗户下,我看遍了能找到的所有的书,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即使生活如此贫困,父母始终笑对生活,鼓励他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他感叹说:如果真要说感谢,我只想感谢那个一无所有,还在继续努力的自己,还有,父母给我铸造的乐观底色。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现实,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心态。 好的心态,能够助力我们摆脱泥泞的现在,迈向艰难的前途,开启光明的未来,将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有些父母会困惑:我当然知道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也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很理想。 其实,培养孩子的个性能力,关键就在于两个字:转变。 有心理学家指出,乐观与悲观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认知",意思是对于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认知和信念,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和行为。 因此,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解释的方式,接纳事实,放下抱怨,告诉孩子:没关系,尽力了就很好,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其他的方式,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我们的解释方式则会内化为孩子会从我们的解释中习得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从悲观到乐观,看似一字之隔,其实却隔着整个人生。 给孩子一颗乐观积极的心,他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活得更自在。 心情好,则事事好,心放宽,则万事安。 我们常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品行。 关于什么是好的品行,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有一点一定是共同的,那就是,诚实正直、表里如一、坦坦荡荡。 这才是做人、立世之根本。 钱学森大学三年级时,参加了水力学的考试,得到满分。 他很有些狐疑,明明自己在运算步骤上,将Ns写成了N,怎么还能得满分呢? 拿到了试卷之后,钱学森认真看了那道题,发现自己真的是写错了。于是,他大声的说: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 这份最终得分96分的试卷,成为了钱学森实事求是、诚实做人的最好印证。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钱永刚也以"诚实正直"作为自己的为人准则。 诚实,永远是为人之本,空有学识而为人不正的人,注定无法走得远、飞得高。 近代教育家梁启超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他在《我之为童子时》中,讲述了自己6岁时说谎的故事。一向慈爱的母亲狠狠地打了他,罚跪了大半夜,严厉告诫他一定不能说谎。 母亲的这段教训,梁启超一生都铭记在心,有了孩子之后,他也始终将诚信教育放在首位,他常说:一个不诚实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困难的。 身为父母,我们要从小教会孩子,做事,更要做人。 这个"教",不仅是立规矩、严要求,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好的教育,不在言语,而在行为,不在说教,而在影响。 见过吴彦姝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她真正地将岁月活成了生命的礼赞! 她的美,不是衣香鬓影映衬下的满头白发,不是青春年少霸屏下的眼角皱纹,而是一份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淡然与优雅。 她说:岁月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72岁那年,本应颐养天年的吴彦姝从话剧"老兵"变成了影视"新丁"。 她将过去清零,一点一滴地学习,不摆架子,不计报酬,观察、揣摩、练习,成为了每天的工作。 常怀学习之心,永葆学习之力,是如吴彦姝一样的老一辈艺术家的素养。 人生没有极限,年龄不应成为阻碍学习的理由,只有拥有强大的学习力,才能为生命注入更多的力量。 很多家长常会为了孩子的"不爱学习"而发愁,但其实,没有孩子天生厌恶学习,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用错了方法。好的方法,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从书本到社会,拓展知识宽度 带孩子走出课堂,在河边看小鱼,在公园看花草,到博物馆看历史,让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孩子的小课堂。 第二步:从引导到放手,给予孩子自主权 帮助孩子定好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习惯,同时,给予孩子一个自我掌控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规划。 第三步:从兴趣到特长,激发孩子内驱力 兴趣,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从特长着眼,唤醒孩子内心的驱动力,让他们爱上学习。 唯有常学、常思、常想,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 斯坦福大学开学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名新生入学几天后,收到了家里寄来的箱子,又大又重,直接被快递员放在了宿舍外面的人行道上,他一个人搬不动,但又不知道如何求助于他人,很无助。 妈妈打电话给宿舍的管理员,管理员最后找人帮忙把箱子搬了进去。 这个社会是互连的,没有人能够活成一座孤岛。 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终其一生,他都无法脱离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关系。 良好的群体关系,不仅是"必须",更是"锦上添花"。 俞敏洪在刚开始创业时,好几个同学从国外回来帮他:我们回来,是冲着你给我们扫了4年地,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就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 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俞敏洪主动承担了宿舍的卫生,主动为同学服务,这些琐碎的事情,他一做就是整整四年。 曾经听到过一位资深教师的肺腑之言: 孩子人际交往决定着他们人生的成败。 带孩子步入社会,与小朋友一起,在玩耍、游戏、矛盾、争执中,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分享与尊重。 我们更要告诉孩子,真正的交际与合作,一定是用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 说话让人舒心,做事让人放心,行为让人暖心,这样的人,能够收获爱,当然也会播撒爱。 教育,是世界上最难走的一条路,从来都没有正确答案。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教育的路上,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 托举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而养育一个知识广博、积极乐观、诚实正直、善于合作的孩子,则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需要我们着眼于未来,用我们的责任、细心和耐心,护航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愿每个孩子,都活成自己,活出未来。 作者 | 夏小雨,一个热爱生活的资深财务女,此生唯两大理想,一支笔,一束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