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自豪地展开地图,这是他的天下。 当他的视线来到西部边境,嬴政的目光柔和了起来。他想起当年,就在这里,自己的先祖们惨遭西戎的屠杀,秦,几乎就要灭亡。 他闭上眼,虽然自己从未亲身经历,但仿佛此刻他就在那里,仿佛,"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战歌就在耳边…… 不久之后,秦国百姓得知了一条消息:秦始皇将举全国之力, 修长城 , 建直道 。 勇敢的秦族人,共抗外族世仇 嬴政为何要狠心修长城、建直道呢,一切还得从公元前771年说起。 那年,周幽王在骊山之下被外族部落西戎所杀。 西戎在攻入镐京后,一路烧杀劫掠,曾经的西周都城毁于战火,华夏文明危在旦夕。 中原的各诸侯国见此情形,怎能忍,可是他们也怂,这西戎乃游牧民族,虽落后但野蛮,还善骑射,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陆战之王"。 就在这时候,一支来自 西陲的部落军团 来到镐京,他们并不是什么诸侯国,而是 一个族群——秦 。 秦族人挺身而出,除了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部落精神,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 马 。 在迁居到西部边疆的几百年里,秦人的先祖们从当地的游牧民族西戎那里 学到了一项重要技能,养马 。 当时,族人首领的儿子秦非子养马技术高超,受到周王室的赏识,为表赏赐,周天子封他为周的"附庸", 赐姓嬴,并划出一块叫"秦"的方圆五十里的土地 ,让他去建立自己的城邑。 从此, 秦族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 有了地盘,意味着秦不再混杂于戎、狄之间了,而是与他们划清了界限。 起初,秦人与西戎人还能和谐相处,两个族群也会通婚。 直到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爆发 "国人起义",西戎此时趁乱举兵内侵 ,攻占秦人宗庙所在地犬丘, 秦族人惨遭屠杀 。 就这样, 秦族与西戎结下了世世代代的血海深仇 …… 整整70年过去,来到此时的镐京沦陷,秦人有着太多的理由挺身而出:世代的仇家在华夏大地上撒野,自己的族群又拥有许多战马,为何不战? 在 秦族 首领 秦襄公 的率领下,他们护送周王室,突破西戎的重重包围,东迁洛阳。各诸侯国也纷纷响应,最终联合把西戎赶了出去。 周王室不甚感激,便正式册封秦国。 秦族也正式成为诸侯国 ,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这之后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了解了,商鞅变法、李斯辅政,让秦国从一个小国崛起,成为了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西戎逃窜,匈奴兼并戎狄 随着秦国不断壮大,西戎那边的日子可不好过了。 如果说以前是"两个族群打得你死我活",那么现在成了"秦国完全碾压西戎"。 在秦军的攻势下,整个西戎分崩离析 ,有的族人选择融入秦国, 有的族人向北逃窜 ,这个时候,他们恰巧碰上了一个正在南下的民族—— 匈奴 。 北狄那边也是类似的情况,他们也被中原的诸侯国打跑了。 匈奴一路吸收、兼并戎狄,实力越发强劲,成立了"匈奴联盟"。 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之势,也就是说,战国七雄中,秦、赵、燕都邻近匈奴部族。 匈奴联盟的首领 头曼单于 ,在秦、赵两国刚刚经历大战后,想要趁火打劫赵国,将其作为自己入侵中原的垫脚石。 想法很不错,现实很残酷。赵军名将李牧率军迎头痛击,一举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修长城,建直道,抗匈奴 根据以往与外族的作战经验,中原地区的诸侯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游牧民族虽然善于骑射,但对于粮草补给是完全不懂,而且也 不太会攻城 。 这个时候, 楚国人 想出了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点子——既然你不会攻城,那我就造城。 于是,他们开始 修建长城,诸侯们也纷纷效仿 ,修建自己的长城抵御外族。 不过,日益壮大的匈奴联盟还是趁着中原内战之际,在河套以南的地区占领了大片土地。 再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嬴政这时总算能跟匈奴们好好算账了。 秦国的"攘外事业"可是个大工程,分为 收河南 、 修长城 、 建直道 三个项目,这里必须要提一下 蒙恬 ,因为这 三个项目的负责人 都是他。可以说,蒙恬大将军为秦国对抗匈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收河南】: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蒙将军当然不负众望,迅速夺回河套以南之地。 【修长城】:秦人世代就与游牧民族斗争,所以秦始皇心里清楚,要想彻底灭光他们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一个"游"字,因为在游牧民族的意识形态里,完全没有什么城池或者根据地的概念,他们居无定所,牲畜往哪迁徙他们就往哪迁徙,哪里有草原他们就在哪里发展。 所以, 秦始皇并不打算进攻 ,而是选择铸造铜墙铁壁。他命蒙恬把以前赵国、燕国的长城和秦国自己的连接、修缮在一起,筑造一道超级屏障, 将匈奴硬生生地挡在墙外 。 【建直道】:当长城的项目竣工,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 那些驻守在长城的士兵,他们吃什么? 前面说过, 西北地区 只适合养马,农耕业不发达,所以 这里的粮食产量有限 。 离长城最近的军事重镇叫九原郡。比如说,从国都咸阳运粮食到九原郡,或者说嬴政想亲眼看一看长城,他先要经过上郡到云中,再从云中西行到九原,除了要绕很远的路,途中有些地势也很复杂,相当不方便。 这个时候,秦始皇又展现出了他超前的智慧—— 修建一条秦国的"高速公路" 。 这一次,依然还是蒙恬,他接到始皇帝的命令, 在咸阳与九原郡之间修建一条直道,主要用于运送军事方面的物资,以及人员、兵力的调动。 不长草的秦直道 与长城一样,秦直道也是秦帝国缔造的奇迹。 它全长700多公里,穿越14个县,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 直道与长城大致呈"T"形相交, 长城像一张弓,直道像一只锋利的箭, 随时准备射向帝国北面的匈奴。 如同现代高速公路上的服务站、加油站,秦直道上也有 驿站、烽火台、哨卡 等设施,为了方便始皇帝出巡,有的直道段还建有 宫殿 。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 这条道路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依旧没有杂草丛生的痕迹 ,即便现在的人去秦直道,都可一眼分辨其走向。 那么,这在当时没有机器碾压和混凝土浇筑的情况下,秦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与秦代独特、高超的筑路技术有关。 当时,秦直道所用的土皆为" 熟土 "。所谓熟土,就是先 将泥土细致地碾碎 ,再进行 烧或炒等高温处理 ,最后往里面 加入大量的盐碱 ,这样一来,不仅土里水分稀少, 草籽及其他有机物也无法发芽。 除了熟土,如何将它们 层层夯实 也是至关重要的。 那时候的土松而散,不能形成块状,墙体和路基都无法使用。 古人想到 先将泥土加水闷湿 ,然后 用木板将其夹紧 ,再用一种叫作 "夯"的工具 ,让两个人一起抬夯, 用力砸向铺在地上的泥土 ,这样一操作,泥土就能打得足够坚固。而到了秦朝时期出现的 石夯技术 ,则更为精湛了。 秦人一次又一次地捶打夯实,就如同锻造钢铁一般,最终 达到了类似于混凝土的效果——厚达数十厘米的上方土层十分坚固, 四轮的马车碾过也不会将其破坏,而且 土层几乎没有间隙,内部也不会产生氧气,外部的草种落到路面上也就难以扎根生长。 这也就是为什么2000多年来,即便秦直道后来被清朝废弃使用,它的路面上也一直见不到野草。 当然,这其中也有外部的因素,那就是 严格的质量把控 。 秦国律法那是出了名的严酷,为了修建秦直道,三十万秦军和民众都参与了施工。工程的监督十分严格, 每一级都有专人监督,他们都要为工程质量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因此,任何人都不敢偷工减料,更不敢偷懒减少工序,就像现在的军民两用高速公路,试问这种高速谁敢马虎? 更令人佩服的是, 秦人还考虑到了排水的问题。 他们选择以山脊线作为修路的地点,通过"堑山堙谷"的方法,使道路呈现出 中间高、两边低 的结构,而且在中间还保留了碎石路面,以便于驴、马等动物行走。 无论是万里长城还是秦直道,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而 最该歌颂的,就是那些无数为之辛苦劳动的百姓 。 有太多的人,在这里累死、饿死,也有的人,在这里哭得死去活来,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此外族再也不敢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