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普通老百姓或将面临着4大难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11月财经新势力#
这两天刚刚解封,跟朋友一块坐的时候聊起现在的状况,发现很多行业现在都不好做。搞贸易的订单量下滑严重;跑市场的现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唯一好点的就是做电商的;最稳定的就是省直单位上班的。从最开始的乐于从忙到闲,到之后开始渴望上班,再之后只求工作稳定。
大家倒是对于疫情封控表示理解,只是慢慢地少了点激情。一方面是对现状的无能为力,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担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很多人还将继续处于这种状态。所以下面这"4大难题",需要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难题一:疫情常态化
以前只有有病的人出门才戴口罩,现在出门不带个口罩才像有病;以前哪人多往哪去,现在人多的地方绕着走;以前碰到排队买东西的直呼SX,现在天天排队做核酸。不得不说,习惯真是慢慢养成的。而疫情常态化,也是未来最直接的影响。
今年的十个多月里,疫情在全国各地逃窜。先是年初在上海爆发,给这个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大都市踩下了刹车,几乎封了3个月。后来又流窜到吉林、西藏、新疆等地,新疆到现在已经封控超过3个月了,可能有些人都不知道。最近一波爆发,就是笔者所在的城市......
每次控制住疫情,相关部门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于被管控的普通群众而言,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以前工作上吐槽老板压迫劳动力,现在发现不是老板离不开你,而是你离不开老板。生活上封控在家,连买东西都只能让人送,天天看着窗外发呆。对于这样的节奏,你必须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准备
难题二:物价保持高位
由于老美应对疫情下的经济衰退,采用的是货币紧缩不断加息的策略,导致全球货币普遍贬值。人民币的汇率虽说控制得不错,但最近也已经创出了新低。这就导致我国在遭遇输入性通货膨胀,所有进口类商品价格统统上涨。
我国为了提振国内经济,采用的货币宽松政策,人民币持续降息。但即便如此,一些国内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浮。以前两天我们讲过的猪肉价格为例,同比去年已经上涨近50%,其他蔬菜类的就更不用说了。这些民生类的物品价格,已经是国家调控后的结果,但是商品肯定要考虑供需关系。所以未来一段时间,物价还会保持在相对高位。
难题三:就业形势严峻
疫情反复,导致很多生意不好做,经济环境总体就差。很多人个人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但实际上最难过的是企业。有数据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我国就有46万家企业倒闭。很多中小企业本来就是夹缝中生存,因为疫情一拖再拖,导致各项成本最终负担不起,走向倒闭。
大企业底子厚,面对困境倒不至于倒闭,但是裁员潮越来越普遍,甚至包括一些国企。至于一些还坚持的中小企业,裁员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如果你的工作还算稳定,保持下去就是很好的结果了,千万不要轻易辞职。想想泱泱的就业大军,残酷的就业形势,绝不要轻易把自己和家人置于更加不稳定的生活当中。
难题四:投资风险加剧
面对收入的降低,物价的上涨,很多人都开始考虑做副业。但除非你是本职工作延伸出来的副业,否则刚踏入其他领域很难得到回报。要知道绝大多数能赚钱的事,都需要沉淀。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件事能轻松挣钱,那他大概率是要割你,投资就是这种类型。
很多人发现副业行不通,把目光转到了投资领域,毕竟投资这个事门槛可不高啊。只不过很多人忽略了,投资是进场门槛低,但想挣钱的门槛高出天际。以适合普通人的基金为例,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整体亏损1.34亿。还有比较知名某基金经理,今年直接把之前数年的盈利给亏进去了。
曾经相对靠谱的投资尚且如此,其他诸如股票、期货、外汇等风险更大的项目,普通人就不要想了。毕竟你想做副业是为了补贴家用,而不是掉入另外一个坑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虽然人民币利率持续下降,但是定存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投资方式。
结语
今明两年,"疫情常态化""物价保持高位""就业形势严峻""投资风险加剧"这"4大难题"是普通人大概率会遇到的情况。或许有些事情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提前预防,让生活不至于受到太大影响。同时坚信,困难终将过去!
大家对于"4大难题"有什么看法?你目前的生活还好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