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中日豫湘桂会战,以国民党军大败而结束,尤其是豫中会战,汤恩伯40万大军一触即溃,甚至不触而溃,在30天内丢失48座城市,日军仅仅以伤亡4000人的微小代价取得夺取河南和中原的大胜利。 豫中会战,中方40万大军为什么不敌15万日军,为什么会如此大败?大败暴露出了国军什么问题呢? 美国历史学教授易劳逸认为,是国民党军将领出了问题,尤其是令人称道的黄埔将领出了大问题。他说: "在豫中会战中表现出来的领导不称职、没有军纪和缺乏战斗精神,不只限于河南省的部队(汤恩伯是国民党的将军中比较能干的一位),也不只是在战争的最后一年才被发现。尽管这些缺点在僵持阶段表现较为突出,但它们是贯穿于战争绝大部分时期的国民党军队的特质。举例来说,军官们从一开始就很缺乏职业技能:从黄埔军校毕业的高级指挥官几乎没有受到军事教育,绝大部分人毕业于1924—1926年期间,这时的训练是初级的,时间少的不足六个月,最多的也不过一年。此后,他们很少能从管理、教育或军队的专门部门的转流任职中获益,而这在现代化的西方军队中是习以为常的。在20世纪30年代,这些军官们本可以从中国陆军大学的高级训练中有所收益,然而,很少有黄埔毕业生屈尊回到教室里去。而且无论如何,陆军大学所提供的训练,用国际标准来衡量时还是相当不足的。 然而,还是有少数将军超出于他们的同仁,是具有真正才能的指挥官。但荒谬的是蒋介石很少充分使用他们,因为他对他的部属的忠诚度比才能和廉洁更为看重。" 陈冠任著《真实的四大家族》一书记述了老蒋的家国观念及其对于国事甚至军事胜败的影响和作用,对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胜败的原因有深刻的分析和总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