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采用科举取士的制度,使得寒门子弟也可以凭借读书考取功名,鱼跃龙门成为人生赢家。 科举考试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对应的功名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定三甲点翰林。 古代没有培训班,没有真题库,甚至连买书、买纸都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还有考试的费用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没有才气的考生,可能会弄到人财两空的境地,这就是为啥范进中举反而会发疯的原因,因为太难考了。 考上童生,就类似考上了高中。 考中秀才,就类似考进了985大学。 如此比喻,你就知道洪秀全,为啥前后4次都考不上秀才的原因了。 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就能成为童生,考上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洪秀全能考秀才,他应该是获得童生资格的,他就是凭借童生身份获得私塾教书工作的。 洪秀全的老家是广州花县(花都),他考秀才,要到广州去考。 童生要晋升到生员(秀才),要进行县、府两级考试,这个过程叫"院试",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级,每年通过"岁试"的童生就升级为秀才了。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 成为秀才想要考举人,还要参加"科试",通过科试才能获得考举人的资格。 科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 科试也称为录科。 考秀才要考四书五经,《论语》是必考的。 第一场(1天)考帖经,写的是八股文。 第二场(1天)考诗歌杂文。 第三场(2天)考策论。 秀才录取的人数较少,占总人数的1-4%,因为秀才要领取国家补助的,所以不能像现在的考试一样随便录取。 秀才很难考,家境不好,请不到名师的,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资了。 显然洪秀全读书天赋就很一般,他13岁时,参加第一次秀才资格考试落榜。 至1843年(29岁),他一共参加了4次院士,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绝望了,才决定创立拜上帝教,走上了对抗清政府的道路。 洪秀全最具代表性的诗作《述志》,看起来平淡无奇,毫无诗意,平铺直叙,用词粗俗,只能说他粗通文墨而已。 述志诗 洪秀全 手握乾坤杀伐权, 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 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 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飞龙定在天。 再看看他写的字,实在是不好看,怪不得主考老师看不上他。 同是造反,唐代的黄巢(秀才),他写的诗歌就极其有霸气。 黄巢流传于世的诗歌,共有三首。 第1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 蕊寒香冷蝶难开,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2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3首《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杆看落晖。 连刘邦大字不识,他写的《大风歌》,也比洪秀全强不少。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没有找到洪秀全写的八股文,估计文理不会通畅到哪里去。 他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不过不会读书的人,往往却是造反的天才。 虽然太平天国最后烂在他手里,但他还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