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供销社,恐怕只有老年人有记忆了,因为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个时候,没有私营经济,连小卖部都没有一个,有的就是供销社。你想要买什么物品,都是只有供销社才能够拿到的。 儿时的记忆中,供销社就是一个百宝库,里面的东西包罗万象,什么都有卖的。 供销社对于70年代前的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都和供销社打过交道,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吃穿用度。供销社对于70年代之前的人来说,应该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终生难忘。 今日全国多地宣布重启供销社,供销社为正部级单位,员工给公务员编制,目前湖北全省已重建网点1373个,基层社员45.2万。湖北省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争取2025年全省基层社社员达到150万,真正实现‘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看来以后考编的方向会从教师转为供销社社员了。 因为是计划经济,而供销社又是工资配给的唯一渠道,供销社能不红火吗?要知道,那时候,就是买一点白糖,一点煤油,都是药品票的。而没有哪一样物资不是通过供销社流转的。也正因此,只要在供销社工作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把头昂得高高的,见人爱理不理的。 正是因为对物资有着绝对的垄断性,那时的供销社的销售没有什么经营机制,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整齐划一的,而员工自然也没有什么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了。 所以,那时候,去供销社买东西,销售员不是在聊天,织毛衣,就是在打盹儿,没有几个人会精神抖擞地坐在柜台后面,更不要说热情地给你介绍商品了——当然,也没有什么可介绍的,毕竟那时候的物资供应贫乏,商品也就那么老几样,有什么可说呢? 说到供销社,恐怕只有老年人有记忆了,因为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个时候,没有私营经济,连小卖部都没有一个,有的就是供销社。 你想要买什么物品,都是只有供销社才能够拿到的。 因为是计划经济,而供销社又是工资配给的唯一渠道,供销社能不红火吗? 要知道,那时候,就是买一点白糖,一点煤油,都是药品票的。 而没有哪一样物资不是通过供销社流转的。 也正因此,只要在供销社工作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把头昂得高高的,见人爱理不理的。 正是因为对物资有着绝对的垄断性,那时的供销社的销售没有什么经营机制,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整齐划一的, 而员工自然也没有什么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了。 所以,那时候,去供销社买东西,销售员不是在聊天,织毛衣,就是在打盹儿, 没有几个人会精神抖擞地坐在柜台后面,更不要说热情地给你介绍商品了——当然,也没有什么可介绍的, 毕竟那时候的物资供应贫乏,商品也就那么老几样,有什么可说呢?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供销社就有些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在大浪淘沙之下,供销社就渐渐地退出了市场。 当初,那些在消费者面前腆着肚子的销售员们都纷纷下岗,自觅出路了。 到现在,那时的销售员差不多都该退休了,就是没有退休,也差不多要退休了吧——二十多年了啊。 但是,实际上,供销社并没有完全从市场上消失。 权威媒体发布消息称: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年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8.9%。其中农产品销售额27591亿元,日用品销售额14925亿元,相比去年分别增长了24.3%和17.1%。 从这个消息来看,供销社不但没有消失,并且还正在恢复往昔的辉煌。 跟你们普及一下改革开放前的商品流通系统,一共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商业系统, 主要是在城市和县城,领导机构叫做商业局,商业局管理 百货公司,五金公司,糖烟酒公司,食品公司, 饮食服务公司,医药公司,石油公司,这些都是国营公司, 另一个系统是供销系统,领导机构是设在县城的供销合作总社,在县城设有土产公司,水产公司,日杂公司, 生资公司,在各个乡镇设有供销社, 供销系统也是国营的,那时没有什么个体户的。 后来改革开放,个人也可以经商了,个体户蓬勃发展,这些国营公司也改革,搞承包制,后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商业局好像也还存在,收租金,供销社也还存在,没什么业务,也是收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