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到永乐七年(一四零九年)这四年时间里面,郑和率领庞大的大明舰队先后三次远航西洋,最远的时候到达了西亚沿岸的阿拉伯半岛,沿途经过了几十个国家跟地区。在途中,郑和秉持着和平友好的外交原则,跟沿途的那些国家缔结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有很多国家跟地区也因此而倾慕大明王朝的繁华强盛,主动表示要称臣纳贡,成为大明王朝的藩属国,大明王朝的声威也是远播到万里之外。 既然有友好的,自然就会有跟大明王朝敌对的国家跟组织,或者想要侵犯大明藩属国以及挑战大明宗藩体系的人。对此,大明都是使用铁血手段进行镇压。郑和舰队荡平陈祖义海盗集团跟郑和生擒锡兰王(锡兰战役)便是其最好的诠释。 永乐10年,即郑和下西洋以后的第三年,朱棣便再次任命郑和为正使(舰队总司令),王景弘为副使(舰队副总司令),叔敖翎2.7万多人,以及三百多艘战船(其中有四十艘大型海舶),开始了第四次下西洋运动。 郑和舰队到访的第一站便是占城(中南半岛南部的古王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择,是因为跟那时候明朝于中南半岛所展开的一场军事行动相关。明军那时候已于越南故地设立了交趾行省,且派遣了大批的明军进行镇守,不过越南那些残余抵抗力量退到了占城,随后更是凭借有利的地形跟明军进行周旋。由于战线十分漫长,且后勤补给又不给力,使得明军一时半会儿难以对盘踞于占城的越南残余力量进行有效的打击。而要是放任长期不去管的话,等到他们恢复了元气,一定会给交趾行省的稳定局面带去极大影响。所以,朱棣便想要开辟一个"第二战场",便令郑和出使占城,尽可能说服占城国王断绝跟越南残余势力之间的联系,最后能够进行南北夹击。 就这样,郑和舰队停泊于占城海港,郑和亲自跟占城王会晤。而占城王注意到了郑和舰队上面设立的大炮,也是十分识相地答应了大明的提议,且主动对大明称藩。占城也很快便主动断绝了跟越南残余力量的联系,明军于越南战场上的主将张辅则是趁此机会肃清了交趾境中的反抗组织,交趾的局势也是得到了稳定。 郑和舰队在离开了占城以后便继续航行,在航行到苏门答剌(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个古王国)的时候,当地恰好爆发了政变,郑和当即代表大明对当地权臣苏干剌弑君篡位的卑劣行径进行强烈的谴责,更是拒绝承认苏干剌的合法性,且要求苏干剌于苏门答剌王室里再挑选出一名合适的人去继承王位。苏干剌十分恼怒郑和的"多管闲事",因此便率领大军想去截杀郑和的舰队。 郑和便率领明军还有当地一些部队对苏干剌的部队展开进攻,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纯粹就是明军对苏干剌军的屠杀。苏干剌惨败之后,其便率领少数的部众逃亡到了喃渤利国,明军则是乘胜追击,一路追击到了喃渤利国,最后成功生擒了苏干剌。 在"苏干剌事件"结束以后,郑和便率领舰队于三宝垄(爪哇岛上的明军基地)休整了1个月时间。接着,郑和便率领舰队一路往西去,途中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到东非麻林迪(现在的肯尼亚),当地的酋长倾慕大明的强盛,且主动要求跟着郑和回大明,要进献神兽麒麟(即长颈鹿)以示诚意。永乐13年七月初八,郑和率领舰队返航,且把苏干剌带回了北京。9月,郑和等人献俘,朱棣便于各国使节当前将苏干剌斩杀。 总之,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向其他国家展示了大明帝国的经济以及军事优势,且令大明王朝主导的朝贡体系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因为这种朝贡体系并不是什么霸道无理的政治体系,所以郑和在当时也被沿海人民看作是明朝的和平使者,"苏干剌事件"更是标志着明朝的共主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 兵事网——明朝的红夷大炮是如何得来的?有多厉害?使得后金首次挫败 兵事网——西班牙曾想来征服明朝,不过计划被英国打断了,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