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笔耕不辍地书写,他以文字为利刃来唤醒当时麻木的国人,为的就是拯救当时处在危亡之中、水深火热的人民。 他的思想改变了许多国人,让许多国人改头换面。 我们说鲁迅先生作为当时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只是他倾力所做的一切并未唤醒自己的胞弟"周作人",此人虽然在当时也是一位非常出彩的作家、诗人、翻译家,甚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张中行先生曾说: "散文,最上乘的是周氏兄弟,一刚劲,一冲淡,平分了天下。" 图|鲁迅和周作人 只是这位所谓的文学大家在民族气节上却栽了跟头,甭管他在文学领域有多么辉煌。 可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之中最著名的文化汉奸,这也是一件不争的事实。 周作人在整个国家都处于民族危机的乱世之中的时候,他先后出任汪伪北大文学院院长、汪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等职。并且还曾三次南下慰问当时所谓的日本"勇士"。 无论是从当时的文人气节出发,还是从一个正常中国人的角度而言,周作人的种种行为都让人觉得不齿和难堪。 就算我们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来看,周作人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完全洗不白的。 而在1946年,周作人因为汉奸罪而被审判的时候,他当众辩解道:"头二等的教育家都走了,像我这样三四等的人,不免出来勉为其难,不致让五六等的人愈弄愈糟。" 他这句话一说出来,意思好像是他不仅没有做错,还需要得到一个表彰一般。这个厚脸皮的程度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那么问题来了,周作人作为当时的文学大家为何会走向汉奸的道路,他的汉奸想法究竟是由什么经验所支撑起来的?另外他为何对于自己的汉奸行径"死不认罪"且毫无羞耻感,这些都是怎么造成的?接下来的文字,笔者将为大家一一揭晓! 一.周作人的日本情节和享乐性格 如果我们要讨论周作人为何要做汉奸,除了当时的特殊情形,他做出的妥协之外。还有一点则是周作人对日本是由衷的喜爱和维护。 大家可以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对日本全然无兴趣,很麻木,融不进日本人的圈子,那么当汉奸的概率是一定会大大降低的。 而周作人可不一样,他娶了一个日本女人羽太信子做妻子,而且他很乐于过着日本模式的生活,他天然地认为日本的生活是更富有情调的。 在早年,他和自己的哥哥鲁迅一起去了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攻读修希腊文和英文等西方语文学科。 后来他在回忆这段日本留学经历的时候说道: "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 "可见他内心对日本是有一种真挚的喜爱和推崇的。 另外周作人的性格也和鲁迅不一样,他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就算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他也要专注过好自己的日子,要过好生活,坐小汽车,吃美食... 对于周作人这个性格,鲁迅就曾经评价说: "他有孩子大哭于旁而依然看书的本事,我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周作人毫无疑问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这几点都为他之后的汉奸之路打上了铺垫。二.周作人的汉奸之路 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的师生在商议之后选择撤离北平,只有4位北大教授留守,其中就包括周作人。 当然我们说周作人他们当时选择留守,并不是因为要去做汉奸,而是被当时的校长蒋梦麟所委托要在北大留着看守校产。 而也正是因为周作人在这期间对于守护校产有一定的贡献,所以在后来才得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减刑。 当时时局动乱,周作人选择留在北平以"卖文为生"。 但是北大校长蒋梦麟委托他了重任,要保管校产以及学校的图书。所以周作人每个月都可以获得校方所寄的生活津贴费50元。 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周作人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的生活依旧过得美滋滋,之前我们所说的喜爱享乐的周作人,享乐作风在这样的动荡时局之下依然延续了下来。 在这期间,周作人还是保留了一段时间的民族气节。 在那一年的9月26日,周作人就在给《宇宙风》主编陶亢德的信中谈到了他当时的见解:"现只以北京大学教授资格蛰居而已,别无一事也,请勿视留平诸人为李陵,却当作苏武看为宜。此意亦可以奉告各位关心我们的人。" 在这里周作人的意思则为"虽然现在过得清贫,但是绝对不会被日本人的思想和诱惑所浸烂。" 到了1937年的12月,北平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在当时周作人的浙江同乡汤尔和出任了伪教育部总长,他非常欣赏周作人的才华,于是希望周作人也可以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效力。 但是当时的周作人听后便立即严辞拒绝了。 虽然当时周作人有着来自于北大的生活津贴费。 可是他的日本太太生活一直过得都很奢靡,以至于当时周作人还需要经常翻译希腊神话、在私立燕京大学任课来"补贴家用"。 而真正推使周作人成为汉奸的事件发生在1939年的元旦。 在那一天,周作人在自己的八道湾家中被一个自称是天津中日学院的青年学生开了一枪,但是幸在子弹被上衣纽扣所阻,周作人只是皮肤擦伤,没有命中要害。 但是正是因为这个事件,周作人已经建立好的生活秩序开始崩塌。 另外在这一次刺杀行动之中,他的车夫为了救自己而身亡。由此,周作人天天惶惶不可终日。 在1939年元旦的枪击事件之后,周作人开始做出了改变。他在当时说自己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决定应邀出任了汪伪北大文学院院长、汪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等职。 之前的生活以及价值观被他所抛弃,他开始在这个摇晃的时代之中建立全新的逻辑和秩序,周作人正式成为了一名汉奸!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周作人的性格,他是一个全然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在当时那个国家日渐走向危亡的时代。 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置身事外,尽管有一大堆的问题悬在自己的头顶需要自己去解决。但是他就可以做到置若罔闻。 他认为只要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只要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国家存亡与否都和自己是毫无关系的。 在敌伪期间,周作人写了很多美化汉奸政权和日本侵略者的文章,他为"东亚共荣"的实现倾入了诸多精力。 而这些都使得他的日本老板非常满意,对此当时的日本侵略者曾经评价周作人这样说道: "近常来日(本),努力于日华文化之沟通,实可称日华文化上不可缺少之大关键。" 三.周作人因曾作为汉奸,被惩治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 在同年9月,国民政府便展开了"肃奸运动",在社会之中关于惩治汉奸的声音也甚嚣尘上,作为汉奸的周作人的好日子要过到尽头了。 在1946年的5月26日,周作人便被押解到南京,在同年6月17日,南京高等法院检察官以汉奸罪对周作人提起公诉,后来在11月16日,周作人被高等法院以"共同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判处了有期徒刑十四年,褫夺公权十年,全部财产除了家属的必须生活费之外,全部没收。 而在这个判决书之中也对于周作人的犯罪事实进行了说明: "被告在各大学执教历有年所,我国人受其熏陶者不知凡几;又有相当学识,过去著作不少,我国人对其景慕者亦不知凡几。居领导民众之地位,负最高学府教育之重任,宜如何抱大无畏之精神,坚持到底,保全名节,以扶民族之正气。乃竟意志薄弱,一经遇刺,即变节附逆,觍颜事敌,只图个人偷生苟安,不顾国家民族利益,不能不负刑事上之责任。" 周作人在看到犯罪事实说明书后,周作人对于上面的说明供认不讳。 但是却唯独对于法官的判决很不满,显然周作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自利,为了可以减刑或者免刑,他后来不遗余力地寻找利于他的证据,为自己的罪行辩解。 周作人给自己辩解的理由,我们也可想而知。 他说自己在承担伪职期间,自己内心的想法、信念都没有动摇过,甚至曾今因为违抗敌寇政策,险些遭到敌宪兵队逮捕。 另外他说自己在伪组织服务的时候,没有任何抗国谋反的意图,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正直的中国人,并且他认为自己也是如此一直贯彻下去的。 另外还有有北大校长胡适、蒋梦麟等一批名人为周作人说话,证明周作人之前是奉前北大蒋校长之命才留在北平的。 就是因为他的存在,北大的那些图书文物都得以保存。 并且他还多次发表过有利于中华民族团结的言论,另外他还曾掩护过国民党地下工作人员,这些都是他在伪职期间所做的贡献。 由此周作人认为自己在伪职期间非但没有做汉奸,还对国家和民族是有贡献的,就算贡献有限、有一些误会,他也认为自己多半是迫不得已的。 但是最后最高法院还是对"周作人的汉奸案"进行了受理,对于周作人屡次表达的"辩解思路"进行了一一反驳。 根据法院掌握的资料证明:周作人在伪职任内被聘用为日本人的教授,帮助他们改变我国的教科书,在其中大肆推行奴化的内容。 但是对于其在伪职期内为北京大学保存了图书和文物,帮助营救和掩护了地下人员,这一行为有一定的正向作用,所以对周作人进行相应的减刑。 改判其有期徒刑十年。 之后,周作人便被关押在了南京老虎桥监狱。到了1949年1月被保释,回到了北平。 而到了后来,新中国成立,鉴于周作人的翻译才华,人民政府给了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让他一直住在北京八道湾老家,让他好生翻译书籍写文章。 1967年5月7日周作人去世。 结语 关于周作人的评价,一直都很有争议。一方面,他犯下了一定的历史错误,曾经做过汉奸。 但是从另一面来说,周作人又是一个绝对出色的文学家、翻译家。在这其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许多人无法比拟的。 郁达夫曾经说过: "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我平时的偏嗜,亦以此二人的散文为最所溺爱。" 那么你是怎么看待周作人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中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