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和古田交界处发现一大山村,村内全是百年古宅
你见过什么样的福建?是灯火通明的不夜城,还是处处高门大屋的新农村?
就在距离福建省会不到100公里的古田县境内,藏着一座让人仿佛穿越回100年前的传统古村,村中房屋大多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以前 ,户与户间连接的小路还是两百多年前留下的石板路,再加上高山梯田,灰瓦土墙,呈现出一股强烈的明清时期闽派建筑特色。
奇怪的是,我在村子里找了半天,没有看到一栋新房子,哪怕红砖房都很难看见,有的一家五兄弟合建的联排房屋到今天两三百年过去了,没有翻新的痕迹,除此之外,全村大约还剩500多户人家,是一个不算大,但也不算小的村子。
那么这是哪?为何显得如此的古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古老的村庄去了解一下。
凤竹村的地址位于,福州闽侯县与宁德古田县的交界处,隶属古田泮洋乡,该地区到处高山峻岭,沟壑纵深,平均的海拔在1000多米左右。
而凤竹村是泮洋乡面积最大,地势最平坦,也是 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村中525户人家,共有1975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洋尾、土猫墘、江坪、路口和茶墘五个片区。
在过去,这里是福州经古田,到闽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南北客商在此云集,所以渐渐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家族型聚居村落。
早在明永乐年间(公元1404年),胡氏第一代祖先胡牛儿来到凤竹定居,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胡氏一族成了凤竹首屈一指的大户,他的房屋就是坐落在凤竹村 土猫墘中心 最大的 五栋联。
到了清朝,胡氏家族已经在凤竹村形成了一个宗族小王国,管理村中的大小事物,当时他们决定要在村南面的石拱桥上修建一座城墙, 来管理好凤竹村的门户。
然而过去的凤竹村内还有一个大户,就是居住在洋尾的张氏,他对胡家 私自建城门的行为感到极度不满,直接将胡家人告到了官府,说他们"私建城墙",所以后来胡家改变了规划,只是在桥上种植了两排柳杉来替代城墙,这些树到现在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是凤竹村的村宝。
现在的凤竹村保存最完好的就是土猫墘和洋尾村。
这条石板路可以通往张氏所在的洋尾村,也是进村的必经之路,在村口也种了两棵柳杉,刚好跟门一样立在路上,这是因为过去的洋尾村有很多人家里没有门,所以张氏就在村口立了两棵树来当门。
在石板路的边上是大面积的麦田,麦田边上围绕着一圈村民的房子,这里的房子要数黄土结构最为古老。
村口进来第一栋的造型就非常特别,像是一个金元宝,大家都知道,金元宝在中国古代流传了1300多年,一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明清两朝是铸造元宝登峰造极的时期,所以当时很多人建造了这种形式金元宝的房子,刚好连他的外表都是黄色的,非常形象。
在元宝屋后面是一排木屋,以前这里的居民为了最大限度扩展耕地,家门口院子都没留,也没有大门,出门就是田,这样一来可以多点土地,二来方便看守自家的粮食,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过去洋尾村的家族氛围非常浓厚,这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家人的地盘,外人是不可能住到这里来的。
在七弯八绕的小路上走了一大圈,没有看到一个人,最大的感慨就是这里天气很冷,刺骨的那种,每次回家都要绕一大圈,路也不太好走,住在这里面应该是很不方便,一些居民楼家里还可以看出以前生活的痕迹,过去这里房屋的一层是用来养牲畜,二楼用来住人 。
在村子里,我们找到了一位69岁的老阿姨,她告诉我现在这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去山下工作了,所以村子里就剩她还有另外两户老人家住在这里,年轻人平时工作忙,房子也买到了山下,所以也很少回来,老人家在这的生活还算清静,自家门前就有地,随便种点菜,养点鸡鸭也不愁吃喝,这里虽然偏僻了一点,但住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
现在的凤竹村,因其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被纳入福建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 洋尾路16号的张氏花厝,和土猫墘中心 的胡氏 五栋联,此外村中还有 王、叶、罗、李等11个大姓。
但由于很多人都在上世纪20年代离开了,他们不是去了南洋,就是去了城市工作,导致凤竹村的房屋普遍缺乏修缮,很多地方都濒临倒塌,非常可惜。
如今有很多城里的退休老人找不到养老的地方,另一边是大量的农村土地被闲置,像这样的古村落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养老胜地,来解决城市人口过于拥挤的问题,二来也让退休老人有个可以清静养身的地方,那么你们喜欢这里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