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让我们对它总是抱有着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它近在咫尺,却又让我们觉得十分遥远;它与我们相似,却又有很多不同;我们自认为熟悉它,但有时候却又倍感陌生; 我们对它有好感,但这份好感却又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克制。 没错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和日本的关系,我想就是一衣带水吧,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虽仅如衣带般狭窄,但毕竟还是江海相隔,这是地理上的隔断,也是心理上的障碍,虽然我不能代表大多数人,但我想很多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也有着类似于我这样的矛盾情感吧。我们也许喜欢他们的人文景观、科技文化,但记忆中那段痛苦的回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我们无法搁置和忘却,人总要背负一些东西才能迈出更精彩的步伐。 作为中国人,我们正是因为背负着那段屈辱的历史,如今才能饱含热情地负重前行,从而踏上伟大的复兴之路。而作为我们的邻国日本,如今却依旧徘徊在历史的门口,很多日本人选择性地遗忘那段历史,似乎只要他们不承认,那段历史就如同没有发生过一样。一个国家的格局大小,从他们对历史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甚至日本成为令人尊敬的大国的缺陷也许并不只是他们缺少纵深、资源匮乏、面积狭小的领土,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狭隘思想。 不过不管你喜欢日本也好,讨厌日本也罢,日本作为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个世界上 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在这个弹丸之地发展起来的日本,在历史上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才有了今天的模样的呢?如果你也好奇,那么我们不妨从最初的故事开始,去探寻一番日本的前生今世。 日本的历史,说它是一部掺水的中国历史,一点也不为过,至少近代之前是如此。 中日之间,历史上大致有过4次的交流高潮,前三次中华文明对日本单向输出,并且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历史进程。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都扮演着中华文明好学生的角色,中国的史书如《汉书地理制》、《后汉书》对日本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而日本列岛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1968年在冲神县那坝市山下钉发现的距今3.2万年前的山下钉洞人,目前是被日本考古学界普遍认可的日本最古老的人古化石。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2,000年,日本考古学家陈村新一被爆出考古造假,此人曾经以极高的考古发现效率而得名,但也一度遭到了众多的质疑,之后,他在现场提前预埋时期的造假行为,成功被提前布置好的摄像头给捕捉到了,日本考古造假事件才得以曝光这其恶性事件,导致日本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的遗迹被全部撤销,相关研究几乎全部丧失价值,原先认定的日本列岛旧石器存在的时间,也从70万年前退回到了5万年前。 而当时一些日本历史教科书出版社,也不得不匆匆忙忙删除了有关旧石器时代的内容,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不过虽然考古造假事件给日本考古学界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一些就是新时代晚期出土的文物,其可信性还是比较大的,也不应全盘否定。 其实,要在日本列岛发现史前人类的痕迹,不太容易。 日本列岛地处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土壤酸性较强,人骨等遗物容易被腐蚀,不易保存。 所以日本目前出土的史前人类遗骨,大多位于土壤神井性的琉球群岛地区。 说到这里,还是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地理分区吧。 日本的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现弧形岛的样式,由上而下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以及众多小岛所组成。另外冲绳所在的琉球群岛,有时候也会被划进九州,被合称为九州冲绳。 那么根据目前的研究推断,早期生活在日本列岛的原始人,很有可能是在距今10万年前或1万年前的更新式冰期,通过当时日本列岛与欧亚大陆相连的大陆桥,来到了日本列岛,随后形成了在日本定居的原始人。 在这一时代的遗址当中,发掘出了有神传纹饰的陶器,这些神文陶器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陶器之一,而这些日本原始人因此得名被称为"绳纹人",绳纹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晚期。 绳纹人在社会形态上还处在某些氏族公社阶段,在早期以前,绳纹人大多依靠采集作业生存,贝类是绳纹人重要的实物来源,日本现已发现的1,900余处废丘中,有90%以上都属于绳纹时代。而到了中后期,原始农业开始在日本出现,在北九州人们发现了日本最早稻米耕作的迹象,这一颗颗碳化的稻米似乎在诉说着当时绳纹人在田间繁忙耕种的景象。 而在北九州的这些发现,应该也绝非偶然,因为在地理上他距离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水稻栽培的中华文明实在太过接近了,因此有理由相信,日本的这些水稻,很可能是从中国的长江下游经东海传入日本地区的,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进而促进了定居生活的出现。 树穴式房屋是当时绳纹人的主要居住场所,这些房屋大多以弧形或者环形分布,并且社区的中央还设有议会举行集体活动和祭祀的场所,功能相当完备,初具规模。 同其他早期的文明相似,对自然灾害的无能为力,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迷惑不解和敬畏,绳纹人在当时也同样信仰原始宗教,他们会制作人形或动物形态的头俑,以表对神明的敬仰,祈求农业丰收,生活安定。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日本历史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划分这个新时代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日本,文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出现,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标志。 弥生时代开始出现了形制一致、更具实用性的陶器,因为这些陶器,最早发现于东京都的迷生钉,所以这些陶器,就被命名为了弥生式陶器,而这个时代,自然也就被称为了弥生时代。 这个时期水稻农耕开始迅速发展,从中国而来的水稻栽培技术,在北九洲地区扎根以后,开始向本洲岛扩散,灯铝遗址位于本周岛中部近干性遗址上块状的水田分布,以及灌溉水渠等水利技术的进步,表明了弥生时代的农耕水平相比绳纹时代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另外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朝统一六国,那么为了躲避战乱和前朝的苛政,一部分的大陆人通过朝鲜半岛来到了日本列岛,这也是中日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交流高潮。 这些大陆而来的居民,被日本人称为杜来人,有很多历史资料可以交叉证明当时的移民潮。 家喻户晓的徐福,率众多童男童女,海外寻求新疆的民间传说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另外对弥生人的考古研究发现,平均身高在1.6米长岭的弥生人,和平均身高在1.5米的绳纹人,无论是从体型还是密布特征来看都有着较大差异。 对绳纹人、弥生人和当代日本大和民族的第一类研究发现,弥生人可能本身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族群,他们可能是由多个不同的族群混合而成,并且有着典型的东南亚人基因特征。 其中朝鲜人和汉人的占比最为突出,而当代日本的主体民族大和民族,则是由弥生人和绳纹人融合而成,他们身上平均有着90%的弥生人基因组和10%左右的绳纹人基因组。 那么这些大陆而来的杜来人,不是空手而来,他们带着中国当时新增的农耕技术和铁器来到了日本,极大地提升了民生时代的生产效率,于是乎富裕的产品和劳动力开始出现,进而又推动了社会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弥生时代的墓葬发现这些墓葬有大有小,随葬品多少不等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而且武器装备及被立即刺伤人骨的大量出土,表明民生时代已经有大小不一的部落群体,或者说是小国家也出现了,并且这些势力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开始出现了战争,此外这些小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统治的权威性,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与强大的大陆政权即中华文明建立起密切的交往。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说的是当时的日本列岛分成了很多小国,而这些小国每年都会来大陆,向汉朝进贡。 1784年在福甘县志鹤岛,发现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国王的金印,上面印有"汉倭奴国王"字样 这个倭奴国就是弥生时代的一个小国,它可能也是最早入贡中国的一个日本小国。 这件文物的发现,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史记》记载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