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李约瑟之谜的中国智慧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永远成不了世界强国,因为 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使我想起了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家外国报纸刊登的一个有趣的假设:在一间房子 里落下了一根针,意大利人耸耸肩膀,满不在乎地离去;法国人顺手 拿起一把扫帚把地扫了一遍,至于针是否扫了出去并不十分在意,他 得到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而德国人则用一把尺子和一根粉笔把地 板画成一个个小方格,在每个格子里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这根针。
这个假设是根据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的表现,形象地说 明了三个民族的性格差异:意大利人散漫、松懈,是一个缺乏内聚力 与向心力的民族;法国人浮躁、易变,是一个满足大体上过得去,但 缺乏彻底求实精神的民族;而德国人笃实、稳重、富有哲学头脑,德 意志民族有一种水滴石穿、铁杵成针,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不达目 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如果进一步假设,中国人在场会怎么办?他会用一块磁铁就地一 滚,把针吸起来,这是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体现。回望中华民族 5000 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 文化成果,一直恩惠后世造福子孙,她是一个勤劳智慧,能够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的优秀民族。
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至明、清时期,曾经是世界上先进且强大的 国家。中国直到 19 世纪中叶还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落后于 西方,其实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一个很大的逆转,就是西方在 18 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个非常好的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 欧洲还在使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 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在很短的时间里,欧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中国没有变化,因此才会落后于西方。
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及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而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又成为技术落 后的国家,没有继续维持原来的领先。而国运衰落又使社会发展进程 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学者李约瑟,在他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被称为"李约瑟之谜"的著名论题。 这一经典的问题激发了很多中国人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历史转 变。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以天下为己任,虽然过去的历史已经成 为过去,但这段历史背后的因由对于预测中国在未来的民族复兴一定 有所启示,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在传统社会发展领先于西 方,到了近代社会却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由于科技技术的不断 创新、升级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传统社会技术的发明是 以农民、工匠的经验为主,中国人多,农民、工匠多,所以,在技术 发明上具有优势。到了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的方式变为以科学家 在实验室里进行以科学为指导的实验为主,中国人多的优势消失。工 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是以数学和可控制实验为主要特征的科学革命的发 生和普及,而中国由于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机制妨碍了中国人对数 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使得科学革命无法在中国产 生,因此也就无法自发地从以经验为主的技术变迁方式向以科学为指 导的实验方式进行转变。在西方完成了这个转变以后,中国的科技与 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也就迅速地从领先变为落后。
然而,中国人并非先天就不能进行科学与工业革命,在现代社 会,中国人学习数学、可控制实验的激励已发生变化,中国人在将来 一样能对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林毅夫教授对破解"李约瑟" 之谜的历史困惑可谓一语中的。而传统社会极盛而衰发展进程中落后 的观念形态,则是清王朝顽固拒绝工业化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中国人是仗着自己的文化夸称上国的,而现代科学技术是可以跨越国界进行普遍应用的,它所要求的标准化程度能够带来划一 的结果,同别国的人不分上下,这是晚清统治阶层及当时大多数中 国人断难接受的思想。技术的现代化对当时中国的威胁比任何国家都 大,因为它那唯我独尊的思想会受到根本的挑战。为此,有必要对晚 清时期统治阶层顽固拒绝工业化的观念形态给予揭露。
西方工业化是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它是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对传统结构与生产组织及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挑战的核心内容。工业化实际上就是意味着经济领域的现代化。面对近代西方文明的挑战,清王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并且顽固的拒绝工业文明的成果,最终没能使中国踏上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征途,像一个畸形儿,在世界文明竞争的舞台上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天朝大国至尊思想形成的消极自保、不求变更、盲目排外的虚骄心态,导致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近代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处于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衰败局面,在国际竞争与角逐的舞台上,它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失败。
摄影 黄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