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病床上的博尔济吉特氏,费劲地仰起头,用渴望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养子咸丰。 咸丰急忙躲避开她咄咄逼人的眼神,看向病床边的恭亲王奕訢,问道:"六弟,额娘今日怎么样?" 听到咸丰的问话,奕訢扑嗵一声跪在地上,边哭边说道:"还是很严重,只求一太后封号,才可以瞑目。" 咸丰还来不及反应,只是轻轻的"哦"了一声。 然而,听到这声哦的奕訢,仿佛得到圣旨,早已一个箭步冲出门外,飞奔向军机处。 他边跑边大喊着:"上谕:封皇贵太妃为皇太后······" 可是,被封为太后的第九天,她心满意足地闭上眼睛,永远地离开了。 就这样,奕訢近似矫诏的方式,为母亲赢得太后的封号。 可这个做法,让本就对他满腹怨气的咸丰,彻底被激怒。 因此,他的母亲也成为清王朝历史上,成为名不正言不顺的杂牌皇后。 咸丰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的养母?他和弟弟奕訢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还要从,博尔济吉特氏进宫说起。 选秀入宫,受尽荣宠 1825年,蒙古美人博尔济吉特氏已经14岁,这时的她,天生丽质,妩媚动人。 作为满洲正蓝旗,她和其他满族少女一样,拥有一张入宫选秀的门票。 就这样,精心打扮的她,兴高采烈地来到选秀现场。 果然,她靠着娇美的面容和不俗的气质,把44岁道光的目光,紧紧吸引到自己身上。 自从,两人对视后,道光的眼睛再也没有从她的身上离开。 她清楚,她已经俘获了道光的心。 马上,还没入宫的她,就被册封为静贵人,皇宫里送来的赏赐是一车接着一车,堆满门口。 自然,她被道光迫不及待地接进皇宫,成为后宫嫔妃中的一位。 但此时,已经将近50的道光,却只有一个儿子奕纬,他盼儿子已经盼得望眼欲穿。 显然,生儿子的重任,落到她的身上。 幸运的是,刚刚进宫一年,她的肚子就传出喜讯,她也打心底里高兴。 道光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二话不说,将她封为静嫔。 而再看她,也没辜负所有人的期盼,妥妥的为道光生下第2个儿子。 她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意味着,她以后有了依靠,更有了固宠的关键。 第一个儿子的到来,让她的升迁速度,仿佛坐上火箭一般。 她刚出月子,就被道光拉出门,举办了封嫔仪式。可刚过一个半月,道光又大笔一挥,将她册封为静妃。 此后,她接连生下两子一女,她的三儿子,正是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訢。 只是,奕訢的出生,让她陷入权力的漩涡。 封为皇贵妃,抚养皇四子咸丰。 奕訢出生的第2年,她再也不是普通的妃嫔,直接被道光送到后宫二把手~贵妃位置上。 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孝全皇后突然病逝。 道光看到皇后扔下10岁的儿子咸丰,眼泪啪嗒啪嗒的落了下来。他心想,这不就是当年的自己吗? 而放眼整个后宫,此时能照料咸丰的最佳人选,正是博尔济吉特氏,更重要的是,咸丰与奕訢只相差2岁,更方便照顾。 想到这儿,他拉上咸丰的手,直接来到博尔济吉特氏的后宫。 把咸丰的手正式交到博尔济吉特氏手中。 但是,道光并没有亏待她。 当年,就将她封为皇贵妃。 虽然此次封妃,并没有带"摄六宫事"的字样,可所有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她心里更是明净似的,她就是代理皇后,只等以后封后即可。 而且,此后的后宫,紧紧地攥在她的手中。 再看道光最喜爱的2个儿子,咸丰和奕訢,都在自己的眼前。虽然谁登皇位,她都会受益,可她当然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坐上宝座。 自然,她也会偶尔地向道光吹起枕边风,夸赞自己的儿子。 而这,无疑对道光立储,产生影响。 正当道光徘徊在两个儿子的立储问题上时,意外也马上来临。 一匣两谕,咸丰不满。 1849年冬,正值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可整个皇宫上下,却没有一个人高兴得起来。 原来,74岁的孝和太后突然病逝。 虽然,她只是道光的养母,可两人感情深厚。太后的离去,让道光十分伤心,整日以泪洗面,让他本就虚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 可让博尔济吉特氏,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忙完太后的葬礼,仅仅34天后,道光竟因悲伤过度,体力不支,倒了下去。 病床上的道光,奄奄一息,可他弥留之际,愣是派人去找六阿哥奕訢进宫。 看到这,博尔济吉特氏的心里,仿佛看到希望。 这无疑是在给她一种暗示,要将奕訢定为储君的人选,而自己期盼多年的后位,也将马上到手。 可偏偏此时,咸丰来到道光面前。 只是,看到眼前的咸丰,道光竟长长叹了一口气,昏迷中的他,竟开口问道:"六阿哥过来了吗?" 听到父亲的问话,咸丰的心顿时犹如针扎。 他没想到,父亲临终前,惦记的仍然是奕訢。 因争夺皇位,兄弟两人之间已经出现裂痕,而道光的做法,更是加大了裂痕。 最终,道光一口气没有上来,撒手人寰。 皇宫内外,哭嚎声一片。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遗诏上,博尔济吉特氏也不例外。 按清朝祖制,自雍正以后,为了防止九子夺嫡再次发生,他传下秘密立储的方法,就是把皇位继承人的名字装入鐍匣内,封好,再命人放到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 这时,内务府大臣文庆当着众人的面,宣布遗诏,只是,谁也没想到,遗诏内把咸丰立为储君。可这时,文庆竟发现还有一条遗诏,将奕訢封为亲王。 据《清史稿》: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 可是,听到消息的博尔济吉特氏,一下瘫坐在地上,她知道这辈子与后位无缘了。 奕訢冒失,惹怒咸丰 不管怎么说,咸丰终于如愿登上皇位。 可当他坐上皇位后,却始终对父亲临终之前的话,耿耿于怀。 如今,遗诏上更是赫然写上奕訢的名字。 这在有清以来,是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他已看出父亲对奕訢的偏心,同时,他更认为是在挑战他的皇权。 此时,刚登上皇位的他,还没有站稳脚跟,并不能去马上处理奕訢,而是要让朝堂上下,看到他的忠孝仁慈。 父亲去世的第7天,虽然忙得焦头烂额,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养母,急忙提笔下旨,将养母封为康慈皇贵太妃。 同时,还将博尔济吉特氏,迁入先太后的万春园,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每日早早过来问安。 可博尔济吉特氏,并没有死心,她十分了解咸丰的仁孝。在与咸丰的多次交谈中,她曾表露出,想要太后之名的想法。 可奈何,咸丰总是避而不答,将话题岔开。 咸丰怎会不知,养母的心思。 可一旦将养母立为太后,奕訢必然会子随母贵。这也在无形中,抬高了奕訢在众人心中的地位。 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对于养母的这一请求,他始终没有答应。 只是没有想到,博尔济吉特氏这块心病,最终让她抑郁成疾。 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据《祺祥故事》记载:上问安入,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暝。"上直曰:"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所司以礼请。 而咸丰,对于奕訢的这一举动,气得肺都要炸了。 可他还是先忍了下来,只是已不得不将养母封为太后。 就这样,博尔济吉特氏,终于在奋斗30年后,当上了9天的太后,溘然长逝,年仅44岁。 可是,积聚在咸丰心中的怒气,并没有减少一分。 奕訢被贬,丧葬规格大减。 博尔济吉特氏去世12天后,咸丰再也忍不住了,他随便找到了借口,以奕訢办理丧事出现多处漏洞为理由,直接拿走奕訢身上所有的权利。 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对于博尔济吉特氏的身后事,他也大降规格。 一、没有单独建陵。 1855年,博尔济吉特氏的梓宫,在儿子奕訢的护送下,被送到陵寝。 而按清朝祖制,她在道光之后去世,是需要单独为她建皇后陵的。 可咸丰,并没有这么做。 他将曾经的妃园陵寝,升为皇后陵,并将养母葬在那里。 二. 不上道光的谥号, 神牌不升太庙 博尔济吉特氏,作为太后,她的神牌,本应升赴太庙。 可在升赴大典当天,已经受到警告的奕訢,不得不毕恭毕敬的将母亲的神牌,放入奉先殿。 然后,在上谥号时,理应上12个字的谥号,并且要带上道光的庙号。 这次,咸丰也没有同意。 他只为博尔济吉特氏,上了8字的谥号,也没有带上道光的庙号。 而在清朝的所有皇后中,只有顺治的董鄂妃没有上庙号。 据《清史稿》记载:上谥,曰孝静康慈弼无抚圣皇后,不繋宣宗谥,不祔庙。 咸丰的用意很明显,他就是在告诉世人,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地位,要低于大多数的皇后。 换句话说,她根本不是标准的正统皇后,只是一个杂牌皇后。 幸运的是,咸丰去世后,奕訢取得实权,终于为母亲上了谥号,她也算是名正言顺的"正统"皇太后。 写在最后 博尔济吉特氏,在临终前,也算如愿以偿坐上后位。 然而,抛去咸丰与奕訢的权力之争,博尔济吉特氏,只是一位母亲,她要操持后宫的一切事物,更要精心培养儿子奕訢与养子咸丰。 不得不说,咸丰与奕訢的成长,离不开这个背后付出的母亲。 只可惜,这个可怜的女人,终被卷入权利和欲望的漩涡,被蒙蔽了双眼。 其实,她早已拥有了一切,后宫在手,丈夫宠爱,养子和儿子都十分优秀,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正所谓:知足者常乐! 关注@文史斋与您重温更多经典历史故事,感悟人生智慧 #翻阅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