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我们的新时代深山里的一道光
熄灯哨响,夜色渐深,深山营区寂静无声。营区一角,一个老兵正戴着头灯蜷缩在车底忙碌。远远望去,那束灯光如同星星一样明亮。
他叫回若达,人送外号"达哥",在单位也是出了名的"使命必达"。从车辆维修到营房营具维护,再到训练器材制作,回若达样样在行。
"达哥,连队的勇士车打不着火了,是怎么回事呢?"
"达哥,俱乐部的电灯坏了,能帮忙换一下吗?"
"老回,阵地的热水锅炉漏水,能来检查一下吗?"
……
每每听到这样的喊声,深山里准会有一声带着浓重口音的响亮回答"收到",随后回若达提着他的"百宝箱"便匆匆赶去。
当初满腔热血来到军营、一心想要在作战班排操枪弄炮的回若达,新兵下连却被分到了修理所。整天闻着浓重的机油味,他一下子消沉下去,打算干几年就退伍回家。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他的军旅路发生了改变。
那年,单位驻训演习,回若达随班长邵威前去执行保障任务。在茫茫戈壁,某型装备车"趴窝",任凭如何打火都没有动静。
紧急关头,邵班长立即钻到车底排除故障。灼热的地面"烤"得皮肤生疼,邵班长咬紧牙关,快速检修。十余分钟后,伴随着一阵轰鸣声,装备车"起死回生",重新加入战斗。
也许有时候,成长只是一瞬间。那一刻,回若达觉得邵班长整个人都在发光,那道光一下照进了他的心里。他暗自发誓:"无论什么岗位、什么职责,当兵都要当精兵!"
归营后,回若达白天泡在修理间捣鼓,晚上捧着专业书籍自学到深夜,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第二天问班长,直到学懂弄通为止。不仅如此,每当有厂家师傅来单位,他就缠着师傅们讨教技术,精钻细研每个细节,不断攻克修理技术难关。渐渐地,回若达也从"专业小白"成长为"维修大拿"。
凭着一股拼劲闯出一片天的回若达,深知起步之艰难。在专业教学时,他自主设计制作十余件教学模型,绘制上百张义务兵能看懂的系统图和流程图,根据战士学习能力逐人制订"成长路线图"。在他的帮带下,20余人走上了专业技术岗位,成为技术尖子。
回若达的徒弟们常说,回班长身上总是发着光。每每听到这句话,回若达都会微微一笑,因为他知道,这道光,一直都在他心中。
"回班长,哨所停电了,能来检查一下吗?"此时,时针指向深夜11点。哨所的监控设备在夜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停电就像哨兵被蒙蔽了双眼,给军事禁区安全管理留下极大隐患。
接到电话,回若达赶紧挎着"百宝箱",趁着月色前往两公里外的哨所。
"入户的空气开关没有跳闸,问题一定在电缆上。"凭借多年的修理经验以及对哨所电路的熟悉,回若达立刻做出判断。
从哨所到变压器的那段电缆共有五处连接点,他一一排查,不到半小时,短路点找到,故障顺利排除。
结束"战斗",回若达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眼神中闪烁的欣喜取代了深夜抢修的疲惫。他独自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手电一闪一闪的亮光,像星星一样。
作者: 盛家豪
播音:常同学
文章来源:火箭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