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更易,丹宸永固。它在那片土地上已默默伫立了600余年,它是一座城,它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城,它是一座茫然若失的城。 它的身上披带着历史的尘埃,它站在天地之间,也连接现实与历史。在它的一砖一瓦之上,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秦时的明月;在它的一廊一柱之中,我们触摸到的仍然是那汉唐厚重的风韵。 它是故宫,它是紫禁城,它是北京中轴线中心上的一粒明珠。仰承天地,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它见证了明清两朝的兴起与衰落,有着世间其它万物难以匹敌的、高度的美学、艺术学、建筑学、历史学价值。 它是世界上现存保存得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庞大的木质古建筑群之一,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它见证的历史有很多很多,建造它的蓝本,是一个名叫南京紫禁城的地方,而在那片紫禁城里,浸染了众多靖难之役中被屠杀的人群的鲜血。 在明朝败亡之后,闯王李自成闯入紫禁城,紫禁城亦是生灵涂炭,大明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在煤山自缢。 同样,在清朝末年,它也见证了这个国家被侵略、被压迫、被瓜分的屈辱与惨痛。所以,有关这座偌大的皇城,有着无数阴气深深、诡谲离奇的传闻故事。 就比如说在这座皇城正中的养心殿,本应是整座宫城中阳气最为盛极的地方,但却常年阴冷潮湿。 这究竟是为何呢?这座皇城身上,还有哪些或厚重或悲凉或奇异的故事呢? 迁都北京身后的血色背景 时间回到公元1403年农历元旦的这一天。这一年,对于许多大明的百姓来说,是上一年的结束,也是一场旷日持久战争的最终结束。 这场自公元1399年就开始的战争终于在年前落下了帷幕。农历癸未年到了,大明的年号由建文改为了永乐。 建文元年那年从北平起兵的燕王朱棣,终于攻下了帝都应天。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血雨腥风之中缓缓走出,登上了王座。 朱棣之所以起兵靖难,是缘起于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以及黄子澄等文官共同商议削藩。 建文帝削藩力度极大,周王被废为庶人,迁往云南。齐王、襄王、代王、岷王也先后被废。其中湘王朱柏更是以举家自焚之举来保全自己的名节。 下一个即将轮到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装病装疯无果之后,遂起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历时四年,燕王朱棣渡江进京,攻入京城。 明成祖朱棣即位大明皇帝之后,改元永乐。在永乐元年时,大明王朝的首都仍在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唐代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曾有过这样一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所谓金陵王气,正是指金陵所拥有的祥瑞之气,而金陵就是南京。 金陵之名,正是由战国时楚威王在此埋金镇王气而来。故而,金陵作为都城的王者之气是历来就有的。三国吴,东晋以及南朝四朝皆定都于此,固有六朝古都之美誉。 《江表传》中这样写道:金陵今所处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明太祖朱元璋在夺得天下之时,便将都城定在了这里。 太祖朱元璋生于微寒,白手起家,夺得天下,对于地位的尊贵有着全面的追求,在南京紫禁城的修建之上,便有着明显的体现。 首先,南京紫禁城的修建遵循《周礼·考工记》中有关营建国都规制的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南京紫禁城为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背倚紫金山之富贵山,修建有城门四座,正门午门、西华门、东华门以及北门玄武门。 皇城内更是有城门七座,壮丽巍峨,极为华美。 宫城依照紫薇垣布局,皇城则依照太微垣布局,其建筑特色既呼应天象,又顺应自然,还遵循礼制,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然而这一切在燕王朱棣攻破京师之时消逝了大半,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包括奉天殿在内的诸多宫殿,这座都城,便迎来了它的血腥之月。 因为原本华美的宫殿除了被部分大火侵蚀之外,还在各处留下了斑斑的、深深浸染了宫殿每一处的发黑血迹。 燕王朱棣攻入京师之时,由于是叛党为其敞开大门,因此建文朝的诸多官吏并没有来得及逃脱,其中以文官居多。而这些文官,正是当时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实行残酷削藩的那批人。 而他们面对燕王朱棣所带来的战火与屠刀,却表现出了极为坚定的立场。在众多的史书以及影视剧的桥段之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朱棣攻入京师之后,大肆屠杀了众多建文帝旧臣。 在南京紫禁城之内,杀戮四起,血流成河。即使燕王朱棣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的第三任皇帝——永乐大帝,但是他心中仍然处于一种微妙且不安的氛围。 在他眼前所展开的大面积的屠杀仍在持续,而他的侄子建文帝也不知所踪。没有见到建文帝真正的尸体,成为朱棣心头的一块儿难以搬除的巨石。 而就在其即位后不久,又差一点被御史大夫景清所刺杀。种种压迫感向朱棣逼来,在噩梦袭来的夜晚,他或许会更加怀念那片他奋斗生活过的故土北平吧。 就在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的不久,农历正月十三日这一天,朱棣便听从礼部尚书李至刚的请求,将北平升格为北京。 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个京一级的行政区划,与此同时朱棣心中开始谋划一个庞大的工程。 这一庞大的工程便是迁都北京,并且在北京修建一座史无前例的庞大的都城。 迁都北京与紫禁城的诅咒 为了迁都造势,成为朱棣和心腹努力达成的任务,首先就是移民。 许多来自南方的商人在北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惠条件,也有众多的农民开始在北京的郊外开垦荒地,农商在北京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移民的队伍也从南方出发,向北京前进,与他们相向而行的,却是浩浩荡荡南下的蒙古军队。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将元朝余孽赶到了漠北,但是出于对中原丰富物产的渴望,以及北方愈加寒冷的气候条件,蒙元的继任者们又开始了向南方侵略的步伐。 他们的铁骑从漠北向着长城一线推进着,而大明王朝的都城南京远离边界,边防大军驻扎在遥远的北方,而中央王朝的指挥却深入东南,皇帝的指令难以及时的下达。 面对着北方逼近的边境压力,迁都北京也提上了日程。 在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选址过程中,都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国力强弱: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发展史之中,国力强盛的王朝一般会将都城建在靠近危险来临的前线,以便战令的下达和人员的调遣。 国力衰微的王朝则将自己的都城放置在远离危险来临的方向。 而朱棣即位时的大明王朝,虽然经历了靖难之役的战乱洗礼,但是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仍然非常扎实,没有必要像南宋一样偏安东南。 于是在众多因素的强烈驱使之下,公元1416年11月,朱棣召集大臣谈论迁都北京的事宜。 经过前期的造势以及对反迁都大臣的打压,这场看似民主的会议,实际上已经早将结果写在了历史古籍之上。 四年之后,公元1420年,北京的这座宫殿落成了。它建于元大都的皇宫旧址上,仿照南京紫禁城所见。在《明实录》中这样记载:"其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 然而,或许是朱棣心中所担忧的事件终是成真了。他进入南京之后,屠杀无数,且抢占侄子的皇位。所以,朱棣的心中一直在担心着上天的降罚。 据传说记载,北京的宫殿落成之后,永乐皇帝曾经找来一位擅长观天推算的漏刻博士胡森前来预测这座宫殿的未来。 而这位可以推演未来的漏刻博士对朱棣说,这座宫殿将会发生大火。果然,这座由珍贵的金丝楠木为主要材料所建造起来的巨大木制宫殿群,真真切切地替朱棣遭到了天罚。 公元1421年5月北京的雷暴天气,恐怖至极,新建成的北京三大殿被天雷击中,火光冲天。 北京城的三大殿倾注了朱棣无数的精力与心血,却在仅仅存活三个月不到之后便被大火焚毁。 朱棣下诏让官员指出他的错误,引起了诸多原本反对迁都的官员的声声指责。认为那是天罚的朱棣没有选择重修被焚毁的三大殿,而是带兵北上第六次北征蒙古。 也就是在这次征讨的远行之中,这位雄主的生命在荒野中走到了尽头,在长河落日中,朱棣与他那辉煌了三个月的完美京城一道走入了遥远天际线下的茫茫夜色之中。 紫禁城的诡异故事 直到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重修北京紫禁城。 虽然紫禁城又一华贵庄重的容貌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但是紫禁城遭受火灾的事件,在之后也是频繁发生。 继紫禁城永乐大火之后,大明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57年,紫禁城三大殿又发生了火灾。 在这次大火之中,紫禁城包括三大殿在内的众多核心建筑群被烧得一点不剩,包括嘉靖帝本人在西苑行宫的寝宫也被大火完全焚毁,嘉靖帝险些命丧大火之中。 从嘉靖三十六年发生火灾,到嘉靖四十一年三大殿复建完毕。这其中,为修建宫殿,嘉靖朝花费了大量的国库存银,并于全国各处搜集物资,弥补亏空。 这次大火也导致了嘉靖朝到了后期财政极为困难,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除此之外,在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即公元1597年,宫廷大火又将三大殿烧毁,乾清宫、坤宁宫等也被烧光。 正德九年,即公元1514年,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火情,乾清宫与坤宁宫再次被大火包围。 上天的降罚在明朝灭亡之后似乎有所缓解。纵观清朝一朝,并没有发生像明代那样烧毁多个正殿以及寝宫的重大火情。 就这样,紫禁城屹立在那里,见证了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崛起与覆灭以及新中国的成立。 紫禁城渐渐脱离了皇家宫城的身份,开始让寻常百姓也可以进入参观。它也更名为故宫,成为故去朝代皇族所生活的宫殿。 在人们参观故宫的时,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故宫中的养心殿提出了疑问,这座宫殿乃是清朝中后期皇帝的实际居所,皇帝在此理政、办公、起居、饮食等,可谓是宫中之宫,殿中之殿。 可就是具有如此高贵地位的养心殿,却在人们一年四季的到来之时,都散发出一种阴暗潮湿的气息。这座宫殿的阴冷甚至给了游客们一种处于安装了空调的房间之内的感觉。 当然,故宫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不能轻易进行修改安装,安装空调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那故宫的养心殿为何能做到如此阴冷呢? 养心殿作为皇帝理政之中心场所,难道不应该是整座建筑中最有阳气的地方吗?难道这座养心殿的阴冷潮湿也与这座紫禁城的诅咒有关? 难道是多次焚毁于大火之中的三大殿旧址上修建起来的这座养心殿有着大火夺走生命之人的哀怨之气吗?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故宫的工作人员与文物修复的专家学者,借由故宫维护翻新的机会,对养心殿的构造进行了仔细的检查。 在他们挖开地砖之后,都被眼前的景象所吓到了,在他们眼前呈现的,是他们从来没有设想过的景象:原来在故宫养心殿的地砖之下,铺满了密密麻麻的水管管道。 而这些水管的管线之中,都有的水流的流淌,这原来就是古代的工匠在修建故宫知识所建立起来的温度调节仪器。 纳凉降温时注入冷水,取暖时注入热水,而正是这些水管中所留存下来的水的不断蒸发,才使得养心殿一直处于一种阴暗潮湿的状态之下。 与此类似的故宫"灵异事件"还有很多很多,但这些所谓"灵异"终将被科学与历史研究所揭秘,故宫就像是一座包罗万象的神秘古籍,等待我们去阅读,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