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衔,是国家对一个军事者的最切实的评定,也是每一位军人的荣誉所在。1955年时,共和国历史上评选出了前无古人的20位军事上的伟略奇才,他们见证了人民民主政权在风雨飘摇之中奋进前行的倥偬岁月,同时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最高军事天赋与才情。 对于10位元帅与大将的评选与裁定,中央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可谓呕心沥血,谨慎之至。每一位将帅都是先由中央书记处拟定名额,再通过总干部部、中央政治局等部门协同,层层审议,方才最终评选出的,具有着相当的客观性。 出身当年红1军的叶剑英元帅排在了10大帅的末尾。在旁人感官上,地位与叶帅毗邻的自然是10大将里的第一名——粟裕大将了。况且在坊间一直流传有粟将军主动向毛主席表示自己不愿做元帅的说法,而且也得到过毛主席警卫员的亲口认证。这多少也能佐证粟裕将军的确有着受封元帅的资历。那么元帅的最后1名和大将里的第1名,究竟有着多大的差距呢? 在封衔当年,单从待遇上来讲,元帅隶属于行政3级,每位元帅所享受的都是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则稍显逊色,行政4级,级别同副总理,待遇也是和副总理一样。那时候大将和元帅都属于党和国家的指挥者、领导者。 共和国有史以来,只有这么一次册封了元帅与大将,其中的分量与荣誉沉重万分,元帅们肩上所扛着的是我们国家的国徽,而将军们则是将星,就连大将也仍旧属于将军一列。显然,肩扛国徽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种殊荣是大将所没有的。 不过军衔毕竟不同于行政管理上的职位。建国以后,元帅与大将们也有着各自负责的岗位与工作。叶剑英元帅早早地在1954年就已经成为了军委副主席,这与他元帅的军衔所代表的资历是分不开的。 反观粟裕将军则要晚了许多,1956年是粟裕才以"增补"的方式加入了中央军委。后来粟裕在一段时期内暂时离开了指挥一线,又因为身体抱恙而与朝鲜战争失之交臂,最终到了80年代初,才刚刚成为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帅则更加顺利一些,大部分时间处在副国、正国级(后来当上的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岗位上。 共和国初期的国家领导职位里,有很大比重是由几位元帅与大将所担任的。正国级领导人里边,10元帅中就出3个,其他人也都官居副国,毕竟元帅的资历摆在那里,无论如何都要比大将们强上一些。要是细细比量,10大将在共和国初期的任职,普遍职位会比元帅低上一些。 另外就是从叶剑英元帅后来对共和国一些事务的影响力上,也不难看出粟裕将军是有所不如的。1958年,粟裕将军因为遭到了军委扩大会议上的错误指谪,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卸了下来,是靠着叶剑英元帅的帮忙,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危险。 到了66年以后的特殊历史阶段,叶帅更是凭借自己的职位,庇佑了一大批的同志得以安稳,免遭灾难。这个时期的粟裕将军却遭遇了低谷,一直到十多年后,方能重新站起来。这两个时期都可以看出叶剑英的元帅身份,比之大将却是更具备"定海神针"一般的力量。 诚然粟裕大将战功煊赫,但1955年的大授衔不仅仅以军功为依据,还有着资历、威望,平衡多方位考量在其中。10大元帅都是从红军草创之初,红1、2、4三方面以及南方游击红军、陕北红军这几大股力量里评选出来的,每个元帅身上都有着极深资历可寻。叶帅也是红1元老,在这方面粟裕将军的资历确实浅一些。 综合多方面考虑,大将第一名,与元帅的最后一名,还是有些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