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竹简雀山来 文/任淑媛 我来临沂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游过这里的秀美山川、书圣王羲之故居、雕塑公园、沂州古城、红嫂故居等地,走过沂河立交桥,看过沂河美丽的夜色,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仅仅这些游览过的风景就让人流连忘返。大美临沂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很想进一步研究一下她的历史渊源。 八月末,丁老师带我来到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它是号称"千年竹简,兵圣天下"的兵学文化圣地。博物馆坐落在兰山区比较繁华的地段,有两条重要的主干道,即金雀山路和银雀山路。因为这两条街道的名字非常好听,所以,我特别想知道金雀山和银雀山名字的由来。丁老师告诉我:"金雀山和银雀山原名叫金雀环、银雀环,位于老临沂古城南门向南约‘嘞’里路,城门朝向两山之间。" 我不由得问了一句:"‘嘞’是什么意思?"丁老师伸出两根手指,我明白了,原来是"二"的意思。他说:"是二里路。"我忍不住笑了。临沂这边把"二"说成"嘞",山东方言我真有些听不懂。 丁老师说:"如果听不懂就问。"我说:"不好意思,打断您了,您继续讲。"丁老师接着说:"两座山的山体由石灰岩和紫色页岩组成,海拔仅88米,是市中心最高的地方。而且,金雀山与银雀山也是因盛开金黄色、银白色两种草花而得名。"我说:"就是金雀山上开黄色的花,银雀山上开白色的花呗?"丁老师说:"对对对,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您别见笑啊。" 丁老师喝了口我递给他的水又继续讲:"在从前,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呢。过去,沂河经常洪水泛滥,因此,琅琊人每年都要跟洪水搏斗。后来,沂河来了一户人家,有两个女儿,分别叫金雀和银雀。在一个夏天,人们无法遏制住洪水的凶猛,精疲力竭的金雀和银雀为了拯救苍生,毅然决然地跳进决口阻挡洪水。她们一跳入水中,奇迹就发生了,只见决口处缓缓升起两座小山,一下子就把决口堵住了。为了纪念这两位少女,这两座山就被命名为金雀山和银雀山。" 我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已融入到了故事中,脑海里都是故事中的场面,感觉太神奇啦。走进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两座看上去很威武的雕像映入眼帘,左侧是兵圣孙武,右侧是孙膑,后面的石墙壁上篆刻着他们的简介。我一边认真观赏,一边寻找着银雀山汉墓竹简的由来。原来,银雀山地下有规模较大的汉代墓群,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群。该墓葬群于1964年被发现,1972年4月,银雀山一二号墓出土了大量竹简文物,《孙子兵法》与失传千余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同墓出土,海内外为之轰动。银雀山汉墓先后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年百项考古大业。1989年10月,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建成开放,它是我国第一座以汉墓竹简为主题的遗址类博物馆。2021年9月,改造扩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新馆开放,成为临沂市的重要文化地标,也是山东省省级保护单位。 当时在一二号汉墓里发掘出土的古文物,不单单有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还有《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地典》等,以及其它佚文佚书。此外,还出土了陶器、青铜器、漆器、木器、钱币等物品,其中尤以竹简最为珍贵。《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失传已经1700多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汉墓竹简出土后,当时《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等媒体纷纷报道,盛赞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朝日新闻》《东京新闻》《东京时报》《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多家日本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 望着一二号汉墓发掘现场的图片以及那些已经泛黄的报纸,还有汉墓竹简整理保护工作时的图片,我问丁老师:"您知道和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一起陪葬的死者是谁吗?"他说:"不知道,当时考古学家也没有研究出来。"我又去问解说的馆长,馆长也说不知道,但他给我讲起汉代墓葬的习俗。他说:"在西汉时期,人们都认为人死后还会像在阳间一样‘生活’,需要有与阳间一样的生活用具‘跟随’他们。于是,一边隆重举行仪式让死者的灵魂超度,尽快升天,变为神仙保佑生者,一边用死者家庭之财力物力兴建墓冢,并尽量齐全地置办各种随葬品与死者一同厚葬于地下,因此也就有了今天我们得以见到的各种随葬品出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佐证。"馆长的地方口音十分浓重,我听懂的不多,都是丁老师给我翻译的,但是我也听得很起劲。因为曾经在一些影片里看过关于陪葬的故事,也了解那么一点点,所以今天听别人再讲起也是很有兴趣的。 回过头,看到了玻璃窗里绿色彩灯照耀下的兵圣孙武的塑像及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齐国人,后世尊称孙子、孙武子,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孙武献兵法于吴王,练兵拜将,破楚入郢,显名于诸侯,其军事思想备受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推崇,被誉为"兵圣"、"东方兵学鼻祖"。《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兵书,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历来备受推崇,被誉为"武经冠冕"、"古代第一兵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崇高地位。1972年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是目前已知《孙子兵法》最早的版本,为研究孙武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文本增添了新的参校资料。《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著作,在其他领域也广泛应用,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大战略、大智慧,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有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近30种语言译本。历代国内外名人都对《孙子兵法》给予高度评价,有着深远的影响。 左转继续参观,又看到了兵圣后裔孙膑的简介和照片。孙膑出生于战国中期,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鄄城县一带),系孙武后世子孙。因受过膑刑,后人称之为"孙膑",其生平事迹主要在齐国,又称"齐孙子"。孙膑军事思想活跃,早年立志求学,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孙膑虽然没有膑骨,但仇恨使他冲上战场,两块膑骨,像两颗种子,生出两柄复仇利剑。一剑刺出桂陵之战,歼敌两万,俘敌七万。围魏救赵,声震天下。另一剑刺出马陵之战,射死庞涓,歼敌三万,俘敌五万。我还想起了孙膑减灶诱敌的故事。虽然学生时代没有好好学习历史,但是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忆犹新。 孙膑围魏救赵过去13年后,魏国又举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解围。在这次战斗中,孙膑打消了田忌主张仍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的想法,他利用庞涓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主张用逐日减灶的办法,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故意节节败退。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庞涓也因败自杀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或称"减灶诱敌"之策。可见,孙膑是一个多么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难得人才。他能根据对手的性格和战场的态势,随时调整用兵策略,灵活机动地排兵布阵,让敌方将领无法把握他的真实企图,最后一击而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人称其为"齐孙子",确实不是浪得其名。虽然他撰写的《孙膑兵法》曾一度失传,所幸,在1972年银雀山一号墓的竹简挖掘中又重新面世,为对我国古代军事研究提供了宝贵而真实的实物佐证资料。 谈起孙膑减灶的故事,丁老师笑着说:"当时齐国打败魏国,还是因为吃了我们山东大煎饼才打了胜仗的。"我笑了,也许是吧,因为山东大煎饼从古至今都是很有名的,它不但是家庭的主食,而且大小酒店的主食也几乎都是煎饼。刚到临沂的时候,我吃不惯煎饼,因为牙齿不好咬不动,我就用手撕着吃。而这里的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能吃煎饼,感觉他们的牙齿又硬又好。丁老师说:"从小就是吃煎饼长大的,牙齿已经磨炼出来了。"我伸出大拇指表示敬佩。 其实,我对军事战略一窍不通,虽然知道有孙武和孙膑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及两部兵书,可是并不了解其内涵。今天来到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看了这两个历史人物威武的雕像、玻璃窗里遗留下的汉墓竹简和他们的详细生平,才真正感受到了他们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更激起了我想去探讨历史的兴趣。 走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时,思绪万千,好像自己已被孙武孙膑两位军事家带到了战国时期,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回头再望一眼孙武孙膑的塑像,不由得感叹,大美临沂真的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名不虚传,真的不虚此行,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 任淑媛,笔名蝶鸢,毕业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学院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萧乡文学社社员,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社员,现任《大东北诗刊》总编,《天下文学传媒》责任编辑兼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诗词楼阁》特邀签约作家,《作家文苑报》特约记者。作品发表于《大东北诗刊》《中国当代诗歌作家》《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中华诗词集萃》《新世纪民间文学名篇概览》《雪藻兰襟》《北方诗人》《萧乡文学》《华语诗坛》《新晚报》《广播电视周报》《作家文苑报》《长江诗歌报》等报刊及各大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