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一天,开国上将王震坐在办公桌前翻阅信件,眼神余光不自觉被一封署名马兴的信所吸引。 解放后,王震长期在新疆工作,而马兴到湖北工作,俩人有40多年未曾联系过。 王震 王震心想:"这不是359旅的一名老战士,许久不联系,他怎么会写信来?是遇到了什么难处了吗?"打开信封确发现所述的确不是马兴自己的事情。 信纸开头便写道:"老司令,还记得1945年湖北环潭镇当地的大户廖姓人家吗?他们曾向我们359旅支援了1000担粮食,家主托我写信给您请求帮忙确认此事。" 那么,当时廖姓人家为何会支援359旅团1000担粮食?到底家主遇到了什么困难,又为何提起此事?廖家起家史 廖家祖上是廖家寨的族长和大地主,靠收租为生,周围人都称呼他为廖老太爷。 老太爷的长子廖临轩20岁时外出去去省城办事,恰巧结交了一位远道而来的意大利传教士,受神父指导,廖林轩开始信奉天主教,跟着神父到应城去传教。 应城盛产石膏盐,恰逢当时张氏控制的矿洞打穿了徐氏的矿洞导致透水淹死了10多名工人。两人到县衙打官司,徐氏找到廖临轩为其辩护。 情景模拟 徐氏见到便急忙向廖林轩弯腰致礼,诚恳地说到:"廖老弟,虽然你年纪轻轻,但我知道你如今可谓是"少年英才"。中西结合,学了不少知识可得帮帮我。" 廖临轩思索一番想到可以"借势",廖临轩将神父请到公堂上,知县见了"洋大人"的威压便害怕了几分,于是叛处张氏赔偿徐氏。 由于矿洞被打穿已经不能再采石膏盐,只能让它蓄水熬制成盐售卖。徐氏赔偿遇难矿工家人,考虑到矿产余利不大,为了感谢廖临轩的帮助愿意以12000串文的低价转售自己的股权给廖临轩。 情景模拟 廖临轩见多识广,知道到膏盐矿经过加工后会变成石膏,是制作水泥的原材料。采完石膏后剩下的夹层中含有盐质,蓄水一段时间后抽出来可以熬盐。 无论何时,水泥和盐都是畅销品,销售货物带来的商机将会让廖家收货一大批财富。廖临轩作为长子手头也并不宽裕,但是不想放走送到嘴边的鸭子,思索一番决定回家筹钱。 12000串文钱在当时能买下千余担粮食,长辈不同意,怕亏的血本无归。廖临轩的妻子毛氏知书明理,非常支持丈夫,帮忙劝阻长辈,如果亏本愿意用毛家陪嫁产业来抵,不让廖家亏损一毫一厘。 随后廖临轩顺理买下矿产股份,开启廖家繁盛之路。廖临轩先是熬盐售卖积攒了一大笔资金,随后财富越积越多,到1919年已经成为了腰缠万贯的大资本家,家中财富翻了一番,建立了一座容纳500教徒的富丽堂皇的大教堂。年近七旬的廖临轩每况愈下便将生意交给二儿子石庵。 情景模拟 石庵经营到1943年,廖家产业已经发展到膏洞5座、盐场5座,招收的的工人就有1000多人。廖家的目光长远考虑膏盐总有挖完的一天,随后购下大量房产。1938年应城沦陷,石庵不愿与伪日合作,将生意交给管事的张方成打理。 张方成假意与伪县长和警察局人情往来,怕得罪他们,报复廖家。张方成只是想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意财产,以此保证廖家产业继续运作。抗战期间 国军127师长陈离曾在廖寨附近指挥部队抗日,廖家提供住所给部队。新四军第五师在廖家寨一带活动时也得到了廖家的支援。在日军大肆破坏食盐运作,查封食盐期间,廖家让张方成想方设法为新四军五师送去大量食盐和一笔经费。 情景模拟 抗日战争在共产党的为中心的领导下,全民族英勇协作抗日,以日军投降结束,石庵逝世,廖家生意由长孙廖复初接手。随后在国民党的带领下回到应城接收家产。 廖家向国民党第75师申请调来70多人枪,与原本的30多名家丁人成立了矿警队,廖复初被任命为大队长。同时,廖复初能力被大家认可担任了县商会议长,县参议。廖家大义支援359旅 看完书信的王震思绪回到了1945年那个大雪封路的冬天。 1944年底,王震接到指令护送几位干部南下。在收到命令后王震带领359旅从延安出发,与兄弟部队会合,在湘赣粤边区建立根据地。 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南下支队历经险阻突破难关。于1945年8月底进入广东南雄。 情景模拟 在南下支队进入广东南雄后,王震收到消息称;"敌军已经调集5个军的兵力向南下支队合围,我们南下支队只有3000余人。"面对与敌军数量相差数倍的情况下,上级斟酌后向中央请求申报由王震带领返回北部。在10月中旬抵达湖北孙家畈。 根据中央下达指示,359旅与新四军5师、河南军区部队组成中原军区,由李念担任司令员,王震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当时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便撕毁停战协议积极筹备内战。蒋介石便命令道:"八路军、新四军原地不动,要求伪日军只能向国军投降。"同时他利用美军飞机和军舰不断将西南大后方的兵力运送到前线抢占先机,拿下战略要点。 情景模拟 此时中原军区横跨鄂豫皖湘赣5省区域,对连通9省的战略要地武汉地形成包围,威胁老蒋的统治基地南京政府。中原地区物资丰富,历来是富庶肥沃的地方,也是兵家必夺之地。 对于老蒋来说失去中原区如芒在背,他不顾人民拒绝内战的意见,下令召集了4个站区20多个师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合围中原区。 中央军区兵力只有6万余人,敌军能调动的部队高达36万人。尽管实力大相庭径,中原军区仍咬牙坚持反击。因中原军区作为战略要塞不容有失,又能牵制敌人大量兵力,能为八路军进入东北要塞创造有利的条件。 情景模拟 面对敌军突袭中原区部队实施了有效的反击措施,359旅表现突出,接连拿下枣阳、湖阳等地,使敌人不得不重新计划作战计划。359旅也由于连续作战过于疲乏,计划用冬季时间回洛阳店一带整修。 部队行进到环潭镇时,天气忽然转变,下起了鹅毛大雪,冰封三尺部队无法通行。更困难的是部队的粮草短缺,周边的城镇尚在敌军的管控之下,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就算买得到一时半刻也运送不到。 情景模拟 这可愁坏了众人,怎么办才好?老牛耕地也得先吃饱,部队要是没有物资,万一出现敌军偷袭合围的情况就糟了!359旅的领导们开会商议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只好求助地方干部李实。 彼时李实工作的解放区机构刚刚成立,虽然机构名称听着响亮,但李实的鄂北行署算上他也不过几个人,连办公机构都不固定。 面对359旅领导请求,李实无奈地说道:"目前地方机构刚刚成立。我唯一能提供的也就信息资源,粮食需求太大了!得让我想想办法。" 情景模拟 李实结合最近工作期间对当地的情况了解,他首先想到就是此时成为环潭镇首富的廖家帮忙。 李实提议说到:"国共合作期间,廖家曾在抗战时期帮助过新四军,当时全民族一致对外,无论支持谁都是支持国家。但现在早已物是人非,廖家还愿意帮忙吗?" 359旅领导皱着眉头思索一番说道:"可以一试,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了。" 随后李实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到廖家,时任家主的廖复初并不在家。他只能托老管家找到当时已经90多岁的祖母毛氏。 情景模拟 李实告知来意后,毛氏说:"这个主意我还是能拿,廖家自然愿意支持。要多少请直言老太婆我只希望早日结束动乱,共产党既然能得到民心,就肯定是一支为民着想的军队,只愿我老婆子能看到大家安居乐业的生活。" 情景模拟 李实筹集到粮食,高兴地说道:"老夫人我们只需借大米千担,别无他意。我给你打个借条,盖上我们鄂北行署的章,革命结束之后必定归还廖家,并且您放心我们肯定不会食言。" 毛氏笑了笑说道:"老婆子好听的话什么没听过,肯定是信你们,这粮食就当我廖家支持你们,借条就不必了。" 情景模拟 李实向毛老夫人表达完谢意,便跟着管家前去领粮食,清点货物发现毛老夫人不仅送了千担粮食还送了些时令蔬菜和几十头大肥猪。 正是有了廖家的援助,359旅平安度过险境,发展壮阔成一支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旅团。 解放战争爆发后,廖家的生意状况也出现了危机。首先市场情境大不相同,国民政府与欧美合作选择大量进口国外新兴石膏,水泥行业遭受挑战,直接影响廖家生意。其次,国明党地方政府腐败,不断加重廖家赋税,敲诈廖家,总计敲诈廖家高达80万两黄金。 情景模拟 廖复初大失所望,将水泥生意交给亲信经营,自己去经营其他生意。此时,离开的廖复初没有想到他的矿警大队已经沦为国民党打压工人和清查共产党员的工具。在他离开之前还曾经偷偷保护几名共产党员,但矿警大队毕竟由廖家组建也为日后埋下祸根。横跨40年的联系 解放后,由廖家带头恢复了膏盐产业的运作,使当地老百姓除农作物以外有了新的收入,廖家此举也获得了政府的认可与表彰。 1951年时局突变,廖复初被小人陷害判处重刑,出狱后和家人团聚在武汉。因为当地户籍政策,廖复初沦落成"黑户",他只想和家人们生活在一起。因为身份有相当多的阻碍,他开始了长久的申请恢复户口的道路。 随即想到曾经到家里来借粮的李实,可是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口说无凭,廖家大义救助共产党的事迹无从考究,无凭无据,廖复初的申请被一次一次打回。 情景模拟 本想着放弃的廖复初在一天午后收到别样的礼物,孙子跑着送来了一份报纸:"祖父,祖父快看,这上面有廖家诶,上面的人和你同名。"看到孙子送来的报纸上,上面赫然写着记述着李实的回忆录上面提到了廖家救助1000担粮的事迹,廖复初激动地颤抖着手说道:"太好了,太好了。我廖家还有人记得,有了老党员的佐证。我肯定能和家人落户在一张纸上了。" 事情的发展谁也预料不到,经过多方打探,廖复初查到当年向廖家借粮的李实已经离世,百感交集之下写给记录者马兴的一封信。 情景模拟"展信佳 您好,无意叨扰。我是廖家子孙廖复初,偶然得知您还记得当年李实向我廖家"借粮"一事。我现在无法得到户籍与家人团聚。麻烦你为我正名…… 廖复初敬上" 久久接不到回信的廖复初,本以为再次希望落空在家中难过。听到家人转告马兴亲自来到家中,看到两鬓斑白的廖复初万分感慨,忍不住流下泪花,哽咽说道:"对不住了,老哥哥。请你放心,我已经写信给老司令王震将军了我们都受过你们的恩惠,没有你们的1000担救济粮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们359旅的老战士都会为你作证。" 1991年10月,在马兴、王震为首带领当年的359部队作证,廖复初的户口终于回到廖家族谱上,廖复初的心头大事也算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