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游江苏镇江金山 12月25日,雪后晴。 金山在江苏镇江市区西北,高60米,周约520米,原处于长江屹立之中。唐张祐"咏金山诗":"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唐张祐字承吉,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人,以宫词得名,唐穆宗李恒长庆(821——824)中,时中书舍人,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游淮南(今江苏扬州市)、爱丹阳(今江苏丹阳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以曲阿县改名)曲阿(今江苏丹阳县)地,筑室卜居。 后因长江水流变迁,清宣宗旻宁道光(1821——1850),金山开始与南岸相接,现已成内击山。金山又名泽心山、伏牛山。西晋武帝司马炎太熙元年(290)死后,其子惠帝司马衷继位,宫廷内哄,后爆发八王混战。西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六年(296),关西一带氐羌7万人起兵反晋,推氐帅齐万年为帝,驻梁山(山在陕西乾县),为晋发兵所击。时各地起义军蜂起。惠帝永康二年(301)被废。赵王司马伦称帝,仅3个月被杀,惠帝再起。惠帝永熙元年(306)被毒死。晋怀帝司马炽称帝。惠帝永兴元年(304),匈奴左部都尉刘渊起兵据左国城(山西离石县),自称汉王,为汉国。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刘聪不久为汉国帝,派兵攻晋洛阳。晋怀帝被俘。永嘉六年(311)被杀。晋军拥立愍帝司马业于长安称帝。汉将刘曜攻陷长安,愍帝建兴四年(316)被杀。西晋灭亡,东晋中宗元帝司马睿为帝建武元年(317)。 时有中国西部氐族兴起,魏晋时氐人散居扶风(陕西泾阳县西北,治所池阳)、始平(陕西兴平县东南)、京兆(陕西西安)等地。酋长苻洪,其孙苻坚8岁求师学汉文化,早慧速成,继位后提倡儒佛学识。苻洪子苻健于东晋孝宗穆帝司马聃永和七年(351)建秦国年号皇始,为高祖景明帝,史称前秦,建都长安(陕西西安),传经厉王苻生(健子)、文桓帝苻雄(洪子健兄),至苻坚(雄子)健死,杀其子苻生,自立为秦帝,年号永兴元年(357),为世祖宣昭帝。东晋烈宗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373),苻坚攻取东晋蜀地(四川),3年后灭前凉(甘肃武威,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占据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广大地区;又三年,攻破东晋襄阳;同时,攻淮南(淮南郡,三国魏治所在寿春县,今寿县;东晋于丹阳郡于湖且,今安徽当涂县)诸城,进至三阿(江苏高邮县西北)。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朝廷大恐慌,发兵守长江。但秦军东路攻晋为东晋谢石,谢玄部击败退走。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八年(383),苻坚不顾属下将臣亲子劝阴,而听被其灭亡前燕降慕容垂,羌将姚苌阳奉阴伪之方,下令大举出兵伐晋,率军百余万,首尾长千里。 东晋将军谢石、谢玄、谢琰、桓伊等领兵8万拒秦苻坚。苻坚使原晋官朱序来说谢石等投降。朱序密告谢石说,秦兵百万,势不可当,现在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破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谢石等从朱序计,遣刘牢之率精兵5千攻洛。(安徽怀远县境),秦兵大溃败,抢渡淮水,士卒淹死1万5千人,谢石督水陆军进击。秦军守肥水,谢玄使人告苻坚季弟随坚率兵将领苻融,请秦军向后略退,让晋军渡水决战。苻氏弟兄欲在晋军半渡时予以袭击,下令退却。秦兵后退不可阻止,晋军渡水猛追,苻融马倒被杀。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呼:"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兵大奔溃散,路上听到风声鹤唳,望后面八公山上草木,以为晋兵追过来了,尽夜不敢停息,死亡大半。苻坚收拾溃兵,到洛阳时只有10几万人,便带着这些残兵败军回长安。 八公山在安徽寿县西北。此肥水即今安徽中部东肥河,源出肥西县西北长岗店西北,北流经寿县城东,折西北入淮河。近代因河口流势不畅,中游壅为瓦埠湖。据考肥水指今寿县城附近东肥河段。 苻坚战败,秦军氐人多被晋俘虏。晋将氐俘置于原名泽心山或称伏牛山上,故此山称氐俘山,又称氐父山,南朝时称浮玉山。 据说,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开山得金,故名金山,又叫金鳌岭。金山的建筑傍山而造,富有独特风格,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殿宇厅堂,幢幢相衔,构成丹碧辉煌映、绚丽精巧的古建筑群。朝阳、白龙、法海、罗汉等洞隐于山中上下左右,古迹妙高台、七峰亭、留玉阁、楞迦台、兹寿塔。山西有石簰山,怪石峋嶙,传有晋文学家郭璞墓,再西有唐人评议"天下第一泉"。解放后开挖的人工湖,湖西建有宾馆,湖光山影,极为秀丽佳景。 山上有佛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代法海禅师开山得金,对寺庙必有贡献,寺称金山寺,宋真宗赵恒赐名龙游寺,因其在天禧(1017——1021)年间梦游金山寺而改名;清圣祖玄烨康熙(1662——1722)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庙宇依山势而建,壮丽雄伟,寺山一体,独具风格,有"寺裹山"之美誉,为全国著名古佛寺之一。 王安石游金山寺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小字獾郎,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生于宋真宗赵恒天禧五年(1021)。其父王益曾任临江军(今江西清江县)判官。安石幼年聪颖,好读书、写文章,工为文;22岁前随父游西北地区,博识;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考中进士,时年22岁;初任签书淮南(今江苏扬州)判官,后曾任鄞县(今河北任丘县)、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常州(今江苏常州市)等地方官,任期内借官名给农民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历度支判官(提点江东刑狱)。 安石议论高奇,果于自用,能辨博济其说,时上仁宗万言书《言事书》,以变法为言,俄直集贤院;神宗赵顼熙宁二年(1069)知制诰从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神宗深倚之,翌年升任宰相,积极推行变法新政,促进生产库存府库增余大量财物,却受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顽固反对,被推翻改革。安石被罢相为镇南军(今江西南昌市)节度使;元丰(1078——1085)中,复拜左仆射,封荆国公;前后执政7年余,中有10个月不在相位,后又被罢相,闲居金陵(即江宁,今江苏南京市)10余年。宋哲宗赵煦于神宗末(1085)即位,顽固派当政全部废除新法。 哲宗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卒,加封司空,谥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安石性强忮,工书画,文章拗折峭深,人以大家视,为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所作散文笔力雄健,富有感情,而近体诗平易近人,意境清新,晚年退隐,多写山水风景,艺术性很高。著作有《洪范传》《易义》《论语解》《孟子解》《淮南杂说》《老子注》《老子注》《周官新义》《王临川集》《唐百家诗选》;政论文章《上仁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扎子》《答司马谏议书》等;重要诗作《兼并》《省兵》《要生》《泊船瓜州》《江上》等。 王安石著作多已佚失,后人编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王文公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周官新义》《老子注》等。 王安石游金山诗肯定是在被罢相闲居南京时出游而作的风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