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陈赓与林彪的交集不多,最密集、最深入的,要数1949年下半年解放华南系列战役。彼时陈赓率二野第四兵团,暂时转隶四野由林彪指挥。这两位军界高人配合,发生了不少趣事,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陈赓与林彪的五次争议。 按理说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南方广大地域国民党军已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以四野百万之师和陈赓强大的四兵团挥师南向,该当有征无战、易如反掌了,林、陈二位还有啥事可争的呢?是不是因为陈赓是黄埔一期,林彪是黄埔四期,师弟指挥师兄,陈林之间有点尴尬呢?还真不是。 事实并不像大众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且一一翻看林陈二位的五次争执。 第一次,打湖南还是打广东? 陈赓四兵团原是二野部队,1949年5月25日,中央军委命令,陈赓率四兵团三个军转由四野指挥,为加强兵力,二野还要把五兵团的十八军加强到陈赓四兵团。 陈赓兵团早在解放战争之初就被作为一个战略级的单位使用,1947年刘邓挺进大别山时,陈赓兵团就独力承担起进军豫西支援刘邓的任务,当时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并称,另外两路都是方面军级别的,唯陈赓是兵团级。没别的原因,就是陈赓能打,战略眼界又高。 此次再度由二转四,陈赓习以为常,并没有什么不适应,都是为了大局嘛,在哪打、受谁指挥都一样。 谁知刚一转隶,陈赓就闹了个小小的不痛快。四野派人到江西见到陈赓,传达了四野首长的指示,陈赓当场表态坚决服从四野党委首长命令。接着,四野联络官说,要把电报 密码本发到各师,说这是四野的指挥习惯,一旦有事,务必保证野司能够直接沟通到师部。 陈赓面露不快。他早听说林彪指挥风格比较细腻,也对这位后来居上的小师弟的指挥艺术十分钦佩,但钦佩归钦佩,不代表全部认同。就以越级指挥这件事来说,陈赓就不认同,他基本不会越级指挥到师一级部队,经常对人说,如果兵团司令直接把电报打到师甚至团,那是对军长的不尊重,不利于军长发挥主观能动性。 陈赓有心拒绝这样的命令,毕竟转隶只是暂时的,四野、二野各有各的指挥、管理风格,只要指挥上没有障碍就行了,不必事事都按四野的办。但陈赓并没有直接怼回去,还得尊重四野的命令,陈赓作了变通,命令:四野野司的密码本可以送到师一级,但只有执行特殊任务的师级部队,野司和兵团部才会越级指挥。 陈赓的变通,既顾全了林彪的面子,也维持了四兵团原有的指挥习惯,恰到好处,林彪知道后挺满意。后来作战中,林彪果真没有越级指挥过,所以对四兵团的命令,全都下给陈赓,而不越级指挥他的军或师。 这个小插曲似乎是个标志,陈林的合作一直都不太顺畅。 很快第一次分歧和争议就来了。 当时华南国民党军,大概有三部分:桂系全部人马,蒋介石嫡系宋希濂兵团,以及广东的余汉谋所领部分国民党败残兵马,总计约一百余万人。 林彪在湖北重点针对宋希濂进行攻击,白崇禧在湖南观望成败,林彪下令让陈赓兵团速出江西入湖南,截住白崇禧。 陈赓认为这个命令不合理。理由是白崇禧老奸巨猾,他手中只剩三十多万人马,不会过早与我军决战。他的根本之地在广西,照目前来看,他肯定会节节退入大本营,依托西南山区与我军顽抗。 陈赓建议不进湖南,直接杀奔广东,进行大范围、远距离的迂回,把白宋余三股人马全部兜住。 否定上级意见,不仅面子上不好看,还涉及部队重大行动的调整,非同小可。 陈赓没有拉上四兵团党委集体顶雷,而是个人名义,直接向中央军委提出意见,同时报林彪和刘邓。 很快,中央军委反馈回意见,说白崇禧本钱小,不会过早决战,按照陈赓的打法似乎更为妥当。 林彪愉快地接受了中央和陈赓的意见,同意陈赓兵团迅速向广东猛烈穿插。林彪对战况看得还是相当明白的,白崇禧敢在大败之际忽进忽退,对解放军发起反击,神出鬼没,变幻无方,四野七十余万主力杀进湖北,居然没抓到白崇禧主力,可见其并非庸人。陈赓的建议还是满有道理的。 第二次,盛暑不出兵 林彪按陈赓的意见,下令四兵团立即动身南下。 陈赓又有意见了。 当时是7月17日,南方正当盛暑时节,天气极热。四兵团绝大多数将士是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自渡江以来,已有七千多人中暑或患其他热病,非战斗减员太多。连马都受不了热病数百匹。 由于连续进军,而且是在山中进军,不少部队遇不到村子,连续在野外冒雨露宿,许多战士都患病无法行进,连队发病率普遍在25%以上,冲在最前面的秦基伟所率十五军,有的连队发病率居然高达70%。 二野刘邓首长闻知四兵团处境较为困难,紧急调拨一部分物资向江西送。 陈赓强烈建议,不要顶着三伏天走,代价太大,消耗太大,建议在江西一边等二野后方送来的物资,一边让将士们休整避暑,待三伏天过后再向南进军。 这次发电报不再是陈赓一个人署名,司令员陈赓、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郭天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联合签名。 林彪接电后,命人核实情况,是否真如陈赓所说有这么大非战斗减员。一问果真如此,不光陈赓兵团是这情况,协同四兵团作战的四野十五兵团,同样也是叫苦不迭。四野部队以山东人、东北人为主,哪见过华南这么炎热潮湿的天气。有一支部队贪图凉快,驻扎在鄱阳湖口附近的地方,没有遵陈赓之令驻扎到高地,而是在山下丛林茂密之处扎营。 陈赓命令他们马上转移,否则极有可能被山洪冲走,他们起初不信,哪会有这么突然的山洪。谁知一到夜里突然下大雨,把宿营地冲了个稀里哗啦。 林彪得知后,明白华南天候地理与东北大不相同,便同意陈赓之请,命令过了三伏再出兵。陈赓四兵团一直休息到9月初才南下。 第三次,林彪为何不让打广州? 大军南下,四野主力向西南进军,陈赓四兵团直入广东,兵临广州。 此时广州国民党军已是一夕数惊,全无固守之志。 陈赓决意速速拿下广州城,正准备进兵之际,林彪突然来电:停止进攻广州。陈赓非常不理解。 什么原因呢? 原来,林彪在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抓住桂系主力,将李宗仁、白崇禧起家的王牌钢军第七军打残了,其余主力部队亦在湖南广西交界处,正准备往广西急退。 林彪考虑到,如果陈赓逼广州过急,余汉谋十多万人将有向西窜入广西的可能。四野主力正与桂系缠斗未分,突然加入这一大坨敌人,势必增加歼灭桂系的难度。 所以林彪命令陈赓率四兵团三个军取道粤北,直接杀入广西,直取桂林,来一招釜底抽薪,彻底断掉桂系的后路。 至于广州,到手的胜利当然不能放弃,林彪命令邓华十五兵团留在原地监视广州之敌。 这个战略视野也是挺宽广的,陈赓承认有一定合理性,但这并不是当时的最优解。部队中甚不服气,陈赓指挥二野的四个军,其中一个已经从陈赓手下抽走,转隶入四野十二兵团,此时要四兵团放弃即将到手的广州城,反而叫四野十五兵团留在广东。什么意思嘛!功劳全叫四野同志们得吗? 陈赓及时制止这种不负责任的牢骚话,请出时任中南局书记叶剑英,会同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等人,研究两广作战形势。 陈赓就林彪的命令提出异议,如果放弃广州去打桂林,山高路远,部队如此远距离地开进,能不能赶在白崇禧窜回桂林之前杀将过去不能保证。这是其一。其二,从各方情报分析,余汉谋由于历史上两广并不和谐,并无西窜广州的打算,顶多在广州打一阵子,然后南逃雷州半岛,再逃到海南岛。 此时弃广州奔桂林,岂非不智! 叶剑英和邓华等人都觉得有理,于是联名向中央军委和林彪同时发报,请求打完广州再说。 毛泽东接报后支持陈赓的意见,但出于尊重一线将帅的考虑,并没有完全否决林彪的提议,只是提醒林彪,其战役筹划可能有误,幽默地让林彪多听听黄埔一期大师兄的意见。 林彪接报后也感到陈赓说得有理,于是重新下了一道命令:陈、邓二兵团继续对广州保持攻势,但不完全放弃西进的意图。 话里有话,林彪同意了陈赓所请,但被驳了面子,毕竟还是有点不太高兴,总体作战原则仍按自己打算得来。 这就埋下了后两次争执的根子。 第四次,放弃追击粤残敌 果不出陈赓所料,解放广州城相当顺利,余汉谋无心亦战,迅速撤走,向西南逃跑,直奔雷州半岛而去。 陈赓率军迅速追击,这当口,又接到林彪命令:请陈兵团暂时停止追击,迅速转兵西进,会同四野主力,在广西全歼白崇禧残部。 陈赓理解林彪的苦心,白崇禧所部是重中之重,两军合力歼灭白部是解放南中国的主要任务,而打击余汉谋残部属于次要任务,林彪的命令没有错。 但是看当下,若是纵容余汉谋逃入海南岛,日后势必增加解放海南岛的难度。眼下全歼粤军残部已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状态,加把力打下去,就能全歼,纵之使去,太可惜了。 陈赓这次学聪明了,不再发电报请求林彪更改成命,而是把命令扣下,让各军继续按之前命令追击余汉谋。 只做不说! 林彪得知前线情况后,再度发电说:如你们已经追上敌人,则可继续打,如暂未追上,就请立即转兵西进。 陈赓乐得哈哈笑,当时各军已经紧紧咬住余汉谋残部,在著名的两阳歼灭战中,将余汉谋从广州逃出来的四万余人全部吃掉。 解放广东的战争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五次,十五军停止追击留遗憾 解放广东后,陈赓立即按林彪指示转兵西进,一头杀进广西,与四野合力进攻白崇禧残部。 四兵团担负的是在最南边兜击桂系的任务,防止桂系残军从北部湾渡河逃往海南,或从中越边境逃往越南。 1949年11月30日,陈赓指挥十五军攻占广西陆川县城,国民党军黄杰兵团加速向南溃逃,有逃往越南的迹象。 陈赓急令秦基伟,务必赶在黄杰前面占领上思县,兜住敌人不使其逃出国境。 秦基伟正待出击,林彪突然来电报,要求十五军留在当地肃清匪患,不必再往南进了。 陈赓接令后一怔,他原本想再来个先斩后奏,抓住黄杰再剿匪,但想到自归四野指挥以来,已经发生了四次不大不小的争执,如果再抗命不遵,以后和林总就真不好见面了。 陈赓笑哈哈地对郭天民说,这次必须得听林总的,按他说的办,让秦基伟不要追了。 十五军就地停下来,而黄杰就此逃出国境,是为解放广西战役的小小遗憾。 林彪、陈赓之所以屡次发生意见不一致,并不存在什么意气之争或门户之见,而全出于战争实际所考虑。白崇禧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指挥水平最高、最富韬略的一位。 他指挥桂系和国民党残兵,在湖南两广的广大范围内,忽进忽退,忽打忽停,令善用兵如林彪、陈赓者,也不易看清战场的真实状况,两人基于不同的战场实际作出了不同判断,这才有了争执。但这些争执并没有影响两大野战军的合作,毕竟结果是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