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开发海南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先后有11万知青来到海南岛建设兵团的农场,在蚊虫肆虐的橡胶林里挥汗如雨,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支援海南岛的知青大都来自广东,这里分享一个广东知青在海南岛的奇遇。 这位知青姓李,1973年去海南岛插队时刚读完高中,为方便叙述,就称呼他"小李"吧。 近些年,我国的景区开发如火如荼,一些景区的猴子被"惯坏了",蹬鼻子上脸,抢夺游客的食物,还抓挠、咬人,简直成了景区"恶霸"。不过广东知青小李很喜欢猴子,因为海南岛的猴子帮过他的大忙。 知青旧照 小李到海南插队的时候,和另一个知青被分在南湾放牛。他俩在就近的山坡上搭了一间草屋,旁边就是牛棚,还开了一片荒地种玉米。 海南有常见的猕猴,也有珍贵的独有品种海南长臂猿。猕猴虽然生性惫赖,不过当时的数量不太多,还没有如今的景区猴群那样放肆。小李和同伴放牛时经常遇到猕猴群,相处比较和睦,两人还把吃不完的东西分给猴子。 南湾有两个猕猴群,山东边一群,西边一群,各有一个猴王,小李称之为东猴群和西猴群。两群猴子一见面就打架。当地的生产队长告诫小李他俩,等玉米熟了要提防猴群。 果然,玉米刚长熟就出事了,一天,东猴群闯进了玉米地,吱吱叫着,乱掰玉米棒子。小李和同伴看见,慌忙跑过去驱赶猴子,谁知另一群猴子也到了,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两群猴子在玉米地大打出手。 两个猴王在单挑,西群的猴王更壮健,追着东群的猴王撕咬,正在恶战的东群猴子改变了战术,有十几只猴子丢开对手去保护首领,一拥而上群殴西群猴王,将对方打得落荒而逃。西群猴子协同不力,猴王都跑了,余下的猴子无心恋战,也逃之夭夭。 大战结束,东边的猴群也跑了,留下一片狼藉,玉米被糟蹋得精光。小李和同伴气坏了,通过生产队找来一杆猎枪,两人发誓,以后见到猴子就开枪,打死一只是一只。 没多久,小李的同伴被调走了,只剩下小李一个人放牛。他每天出去都挎着猎枪,准备找时机教训一下猴群。一次,两个猴群为了争抢荔枝又打起来了,小李很高兴,藏在附近观战,准备等双方打得筋疲力尽了,再用猎枪收拾它们。 谁知猴群打得正起劲,突然全都停下来了,自动排成长队,两只爪子捂着眼睛,浑身颤抖着,一副恐惧到极点的样子。小李觉得纳闷,然后看见几只像狗一样的动物走近了猴群,原来是豺。 豺也叫豺狗,体型比狼小,但极凶残,奔跑迅速,嘴尖而长,牙齿锋利,爪子像铁钩一样,其他动物被抓一下就皮开肉绽。小李听人说过,猴群一旦遇上豺了从不逃跑,因为跑也没用,总要有几只猴子被抓住吃掉。于是猴群束手待毙,让豺挑着吃,谁生谁死看运气。 如今小李亲眼看见了这一幕,吃惊之余也顾不上开枪打猴子了,藏在一边看稀奇。只见几只豺围着猴群绕了几圈,然后衔来几片树叶,放在东、西两个猴王的头上。余下的猴子见状,悄悄地退到一边,转眼间逃得无影无踪。 豺挑中了两只健壮的猴王,踩着它们的背,用嘴咬着猴毛往下拔。它们捕食猎物很讲究,猴毛不扒光是不会吃的。每拔一撮毛,两个猴王就惨叫一声,听起来很瘆人。小李虽然痛恨猴群糟蹋了庄稼,这时又于心不忍,举起猎枪瞄准豺,枪声一响,一只豺应声而倒,余下几只立刻逃走了。 两只猴王往小李这边看了一下,也钻进了丛林。 小李回去找牛群,该往回赶了。没走几步,发现牛群正在慢吞吞地向牛棚走去,原来四五十只猴子围着牛儿,在两只猴王的指挥下,正在帮小李赶牛。小李不禁感叹,猴子果然有灵性,从此以后,两个猴群和小李的关系变得令人惊奇。 接下来的几年里,两个猴群几乎天天帮小李放牛、赶牛,猴子再也不糟蹋小李种的玉米了,每到收获季节,猴群就过来帮小李掰玉米,干得很卖力。未经小李允许,它们连一个玉米棒子也不拿。小李时不时给猴子分一些吃的,猴子也给他送荔枝和其他野果。 两个猴群偶尔还会打架,但是小李一出现,猴群立刻就不打了,还互相表示友好。有几次小李生病,躺在床上不能出去放牛,结果两个猴群都来了,猴王带着一些手下去放牛,还有一些猴子留下来陪着小李。 本来小李在南湾很孤单,有了猴群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小李对猴子的灵性有了新的认识。 一天,小李把牛群赶到山坡上,自己躺在石头上晒太阳,猴子就在旁边的丛林里玩耍。突然牛群骚动起来,满山坡乱跑。小李起身一看,大吃一惊,不知什么时候来了几十只豺,占据着高处,正向牛群逼近。 海南的牛体型大,据小李的说法,它们不怎么怕老虎,但是很怕成群结队的豺。因为豺更狡猾,往往找机会跳到牛背上对牛屁股下口,也就是掏肛,牛很容易中招。小李赶紧举起猎枪,谁知紧要关头猎枪打不响了。 小李急得冒汗,眼看一群牛保不住了。这时,树林里的两群猴子吱吱叫着冲了出来,竟然在猴王的带领下直冲豺群。不知什么力量驱使着猴群冲向它们平常极怕的天敌,小李看呆了。 豺群见状,丢下了牛,扑向猴子。猴子舍命救牛儿,但怎么是豺的对手,跑在前面的一个照面就被撕碎了。但猴子和豺搏斗的功夫,小李手忙脚乱修好了猎枪,砰砰几声枪响,打死了两三只豺,豺群顾不上对付猴子,一溜烟跑了。 小李上前一看,牛儿一头不少,但猴子死了七八只,两只猴王被吃得几乎只剩下骨头了。猴群围着猴王的遗骨吱吱叫着,声音很悲伤。小李也非常感动,就近挖了一个坑,把死去的猴子埋起来,还起了一座坟,立起石碑,取名"猴子冢"。 小李和猴群相处了几年,后来接到回城的通知。离开南湾的那天,他收拾好行李,推开草屋的门,又被猴群感动了。只见几十只猴子列队站在门口两边,一个个耷拉着脑袋,似乎知道小李要走,来给他送行的。 小李缓步穿过猴群,猴群跟着他,一路悲鸣,送出很远。小李也舍不得走,分开时难过得流泪,一步三回头,猴群也在目送他。小李回广东后,再也没去过海南,后来他听别的知青说,他住的那间草屋保存得很好,成了猴群的居所。 小时候听老人讲,有一种不知名的动物,怪模怪样,体型不大,是猴子的天敌,而且只吃猴脑。这种动物一出现,猴群就乖乖坐着不敢动弹,等它挑好了猎物,其余的猴子才敢离开。 类似的故事中,一个老猎人撞见了吃猴脑的动物,把它打死了,猴群也用各种方式向老猎人报恩。但是专吃猴脑的动物听起来多少有点玄乎,没有正式的记录。知青小李在海南目睹的情况倒是说明,传说中吃猴脑的怪兽或许真的存在过。 猕猴虽然不讨人喜欢,也有可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