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一个镇,名字和交通有关,因水电如今变成大公园探长解密
编者注: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重庆有一个名字寓意吉祥的区,叫做长寿区。这在长寿有这么一个镇,名字和交通相关,在中国水电发展史上曾有着重要地位,如今因水电发展变成了一个超大的生态公园。#长寿##但渡#
但渡镇
但渡镇,地处长寿区东南部,与涪陵接壤,龙溪河从镇内北部流经镇域西南,渝利铁路(重庆-湖北利川)从境内穿越,长涪高速横穿镇域南部,在境内兴隆湾附近设有下道口。但渡镇历经清末、民国、解放初等时期的建制沿革,到1994年,形成今天的辖区范围。
但渡镇
但渡为什么叫但渡?
但渡镇因在龙溪河畔有但姓人家摆渡而得名。不过但渡境内的龙溪河畔,最早开始摆渡的渡口却不是但渡,那为什么但渡的名字最终成了这片地界 广为人知 的名字了呢?
很早很早以前,龙溪河在黄草山下流过,由狮子滩、上青烟洞、回龙寨(那时也没有回龙寨)、下青烟洞这四段飞流瀑布构成的美景虽美,却也因此难以通航。
黄草山下,龙溪河两岸,地势还算平坦,适宜耕种。慢慢的,龙溪两岸人口开始增多,逐渐有些聚落出现,于是有了往来的需求( 唐、明时期都建有寺庙 )。有河就有渡,不过但渡这片儿现存记载最早的渡却不是但渡,是清乾隆年间的 白渡子 ,就在今天南溪流入龙溪河的入口处。只是那时多是河岸两畔乡邻间的往来,所以白渡子的名字传播得并不广泛( 白渡子之前应也有其它渡口,只是因为明清交替时的战乱,已难找到记载 )。
白渡子,但渡有记载最早的渡口
后来,人口渐多,长寿和涪陵间的往来渐密,长寿的东大路开始忙碌起来。从长寿城里出来的人爬完烟坡走过龙王庙,再走白渡子过河还有一段路,若有更近的地方过河,落脚喝杯茶水歇口气,自然会是行人首选。 清嘉庆年间(1796-1820),但姓人家在龙溪河的右岸更近县城的地方设下渡口, 于是,但渡的名字便随着来往的人群叫开了。到了清道光,但渡建场,这便是最早的但渡场,在今天但渡镇的河对面,也是但渡乡最早的驻地。
所以,占有交通之便,这就是为什么叫但渡而不是白渡的原因。 不仅如此,但渡镇政府的驻地也曾随交通建设几度变迁。
长寿过去的东大路(示意)
随着电站拦河筑坝蓄水,原但渡老场发展空间受限,与龙狮路又无支路相连,考虑长寿到涪陵公路即将通车( 1958年通车 ),加上当时的大的市属和县属企业( 长风化工厂、滴水岩煤矿、森岭经营所都主要在龙溪河左岸 ),镇政府便于1957年搬到了长涪公路旁的三堡石,次年南但路通车( 南溪到三堡石 ),镇政府依然处于交通要道之上。而随着长涪高速的建设( 但渡兴隆湾设有下道口 ),为了更好的对外沟通,但渡镇政府又从三堡石搬到了今天的位置( 原宋家庙,宋家庙建于明代,今已不存 )。
但渡镇驻地变迁示意图
转来转去又回到老地方的河对岸,探长觉得, 但渡不仅名字极具交通特色,治所变迁也和交通紧密相关 ,很有意思。
中国水电发展史上的明星
从梁平发源的龙溪河,一路流经梁平,垫江,跨越100多公里后进入长寿,又从长寿流入长江。整条河流自然落差600米左右,而在长寿境内从狮子滩到下青烟洞的四级阶梯自然落差达到140米左右。
在但渡境内,就有回龙寨和下青烟洞两级阶梯,高低落差在80米上下。然而,过去的当地百姓除了每天在烟坡看青烟洞青烟( 实际就是水雾 )袅绕,用 青烟流动方向预测天气变化外 ( 雾往南则雨,其它则晴 ),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龙王庙下的这个瀑布会让但渡在长寿乃至中国水电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1935年,著名水电专家 黄育贤 亲赴长寿实地考察,认为龙溪河水力甚富,因而提出了于龙溪河上游的狮子滩建立龙头水库,在狮子滩、上青烟洞、回龙寨、下青烟洞建立水电站的四级开发方案。
龙溪河的阶梯情况(仅为示意)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大量的军工、民用企业随之内迁。作为长江边且邻近重庆市的城市,长寿自然也是承接工业企业的重点区域。由于现代工业用电需求量大,原有的桃花溪电站,难以满足需求, 对龙溪河的开发迫在眉睫 。
综合位置、经费和设备运输等现实条件,于1939年率先在下青烟洞(后称下硐)开工。之后克服因战争带来的设备运输和物资缺乏难题,于1944年建成发电,有力保障了在长寿落地的各类高能耗化工企业如兵工署第二十六兵工厂(生产炸药)、中国电化厂、渝光电熔厂等,奠定了长寿发展的基础。而直到解放前夕,计划中的四级只有下硐水电站完成,其它都只完成了部分。
回龙寨电站及引水渠
解放后,被反动派破坏的下硐电厂经修复,继续支持新中国建设( 据记载,在修复下硐电站并发电成功后,报功函得到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复函:"奉毛主席交下你会来函,知你会职工在被蒋匪炸毁的废墟上迅速的恢复发电甚感欣慰!长寿发电厂的恢复和发展,中央极为注意,明年并拟继续开发。希望全体职工提高政治和技术水平,迎接明年的建设任务。" )。国家重视水电发展,原来未完成的梯级发电计划在1960年前被新中国水电人相继完成,为大西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并得到当时中央领导的密切关注,龙溪河也成为我国首条完成阶梯开发的河流。
高水位时的下硐电站(图片来自互联网)
所以探长觉得, 当时修复下硐水电站,能得到最高领导的关注,当时的但渡人有明星的感觉吧 。
但渡还曾是路明星
但渡镇在成为建制单位之前,是一个逢1、4、7赶场的场集。在今天但渡镇的境域里,除了但渡场,过去还有高升场( 今日升高村 )、升平场( 今日升平村 )。从但渡场过河,经三堡石、王家湾、升平场、下五里长坡过上城门洞到涪陵( 长寿东大路 );或经高升场、尖顶坡、手板岩、过袁家湾也可到涪陵。除此之外,但渡场往万寿场、邻封场方向也是人来人往。
但渡镇内曾经的古道
然而,在1938年以前,整个长寿还没有一条公路。这些道路要么是泥泞小道,要么就是石板路,肩挑背扛的力工是这些路上的主角。
水电建设,让但渡优先沾到了公路的红利。
龙溪河阶梯水利资源的开发,需要运送大量的工程物资和设备。要保障物流的畅通,原有的东大路和但渡场至万寿场、邻封场、汪家堡的老路明显满足不了要求。
于是,1937年开始勘察沿龙溪河的筑路地形并于1938年完成施工,有力的保障了1939年开工的下硐水电站和后续其它阶梯水电站的建设。
这条始于羊角堡,大部位于但渡境内的龙溪公路(后为龙狮公路),成为了 长寿的第一条通车公路 ( 长寿的第二条公路长垫公路1950年底才通车 )。早在1953年,这条公路上就安排了每日两班车的往返通行,实现了长寿最早的客运,邻近的但渡百姓比长寿大部分的乡镇居民优先感受到了现代交通运输工具。
这,只是但渡境内交通发展的开始。
1958年又修通了从回龙寨经柏林、王家湾、石回( 曾经叫石马,后来接受了涪陵划过来的回龙寺等改为石回 )的回石路,回龙寨旁独具特色的连二桥( 连二桥利用了回龙寨半岛和金竹滩之间的一座水中石堡,也就是两岸往石堡修桥,中间直接利用石堡作为桥基架桥板成为一座完整的桥。 )就是此时修建。
为了保障境内长风化工厂( 今日长寿长风化工有限公司部分 )的建设,1959年又修建了从雷家垭口经长风化工厂到深沱的雷深路;同年又接通从黄桷岩煤矿到长风化工厂的公路;1964年修通从回龙寨到焦家场的回焦路。这些公路和同时期修建的其它大小道路,构成了但渡镇内的公路基础 体系。
连二桥(图片来自互联网)
随着川东矿区在但渡境内黄桷岩、滴水岩等处的煤炭开发规模扩大,但渡境内的通行公路如蜘蛛网一般发展起来, 早早的便实现了乡村公路振兴 。
沿江高速长寿支线二期正在施工中
但渡,只会越来越美
但渡的山和水,在过去的工业发展中,都得到了充分开发,并且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渡人没有停止脚步,只是发展的方向更加贴近自然。
楠木院森林公园,市级森林公园,因有古庙和遍山楠木,故依景取名楠木院,又因园内遍布翠竹,便有"小竹海"之称。而这座古庙楠木院前身始建于唐代的鹿困寺,历经唐、宋、元三代五百余载,至明代重修,更名为观音寺,清光绪年间修葺扩建,因森林演变为楠木林冠,便得名楠木院。
未名村的小封洞石刻,雕刻着100个形形色色的彩塑人物,不仅有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冥界人物,图画还绘声绘色地展示各种冥间场景。只是探长找遍手里资料也未能看到溯源线索, 这里也敬请各位了解情况的朋友能够分享 。
但渡镇可以诉说的还有很多,比如五龙寨、沙田柚、丁木湖、煤矿等等,限于精力和篇幅,只能遗憾的到此戛然而止。过去的发展路上,但渡人交出过满意的答卷。带着这份骄傲,随着生态但渡和沿江高速长寿支线二期的建设,相信将来的但渡,只会越来越美!也希望各位去到但渡感受但渡美丽的时候,能记得探长分享的但渡时空秘密,和 但渡人吹吹老但渡的牛皮,到下硐电站去看看昔日青烟洞,在三百湾的墩子桥淌淌清凉的河水,转转但渡的老街 , 让你的但渡之行更具趣味 。
探长双手奉上但渡镇游玩指南,希望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