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即便到了今天,人们依旧在思考,当初项羽为何自杀,也不愿意回到江东。 要知道垓下之战,项羽虽惨遭失败,但只要愿意卷土重来,即便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可以去争一争天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还没有冰冷,为什么西楚霸王项羽的心,却开始冰冷了呢? 很多人认为项羽愚蠢,即便力拔山兮气盖世又如何?竟没了东山再起的勇气。堂堂西楚霸王,难道就这点魄力。 可事实上,上帝视角的观察,永远会给人一种我上我就能行的错觉。 而项羽之所以宁死也不肯过乌江,其原因就在于他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天下间的大势,似乎已经不站在自己这边,也大概再无机会挑战皇权。 项羽的犹豫 汉王刘邦崛起之前,项羽曾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将刘邦杀死,可项羽却让人难以理解地选择了犹豫。 很多人或许会想,这是项羽顾及他的名声,不愿背负杀害刘邦的罪名。只是人们好似忽略了一个事实,彼时的刘邦,并没表现出足够的能力。 换句话来说,他不过是众多诸侯之中,最不起眼的一人。中国的历史,有他与无他并没太大区别。 大风起兮云飞扬,那个时候的刘邦,可还没有搅动天下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杀死刘邦,史学家不会书写,历史的发展也不会改变。 然而鸿门宴上,项羽终究还是犹豫了。以往我们都学过这篇文言文: 樊哙瞋目视项王,随后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因为樊哙的举动,项羽按剑而跽。可事实上,就项羽的武力来说,樊哙真的能够对项羽构成一丝一毫的威胁?别说樊哙斗将不再是项羽的对手,彼时鸿门宴还是项羽的主场。 一旦动手,仅仅依靠士兵的人数优势,刘邦一行人都得倒在鸿门宴上。可最终的结果呢?汉王刘邦轻而易举地逃脱,范增更是怒斥:竖子不足与谋。 谁也不知道,当刘邦真正离开时,西楚霸王项羽是否后悔。 项羽的末路 也许大概率是不曾后悔的,项羽实在太勇武了。年幼之时,他就希望能学习更加高深和厉害的东西,以应对万敌。 而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骄傲的性格让他不屑于用"卑劣"的手段,去对付敌人。 甚至于彭城之战中,明知刘邦已经集合了五十五万大军,项羽仍然敢仅凭三万楚军就主动发动进攻。 这样的猛将,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也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然而和刘邦的较量过程中,项羽却意外发现一点,得"势"好像在逐渐失去,刘邦的"势"则越来越大。 首先,是范增的离去,项羽拉不下面子道歉,范增也不愿再和他交流。手下谋士虽多,但真能像范增一样知无不言的人,却再也找不出来。 其次,则是韩信的发展,越来越强盛,曾经他只是麾下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兵,如今成了汉王麾下的大将军。 倘若是对方识人不明的话,韩信又凭什么能屡战屡胜,先后灭掉诸侯国的残余势力。 甚至为了和汉王刘邦周旋,项羽不得不放下脸面,选择派遣使者和韩信和谈,希望能"三分天下"。这样的事情放在以前,项羽根本不会考虑。 最后,便是刘邦的士兵,为何越来越多,而他的本钱却越打越少。当原本富裕的赌徒上了赌桌以后,亲眼看着原本身无分文的对家,一点一点积攒出令人羡慕的财富,这种别样的心理变化,让人难以想象。 就以彭城之战为例,虽然取得最终的胜利。可刘邦又是如何不声不响地,就拉起五十五万大军?以往以势压人的彼此,现如今竟发生了对调? 等到鸿沟和议之后,项羽率兵退回江东。刘邦率大军追击,被项羽轻而易举地击败。 对于刘邦的行为,西楚霸王项羽十分不屑,可他突然又发现一件特殊的事情,曾经鸿门宴上狼狈逃窜的刘邦,如今竟然主动背信弃义,发动对他的攻击。 他怎能如此?他怎敢如此?只可惜随着韩信的到来,项羽再也无法找到答案。 当身旁的将士只剩数余,当最后一次冲锋发起之后,唯有自己还站立在战场之上,眼前汉军将士的眼神让他惶恐。 他们面对身为西楚霸王的自己,贪婪竟超过了畏惧?他们哪里来的胆量?一群蚂蚁面对大象的时候,真的可以如此"嚣张"? 突然之间,项羽笑了笑,这天下果然不再是他能够掌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