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西江悦鱼,喜欢一个人发呆,看书,行走。让我们一起去山水田园,烟火市井里,体验红尘的活色生香,感受一样或者不一样的百态人生。 据说这里是迄今为止, 绵阳 境内 保存最为完好 , 结构最为完整的古镇 。 明朝末年 ,起义的流民,南下征服的马蹄,造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百不存一,让巴蜀大地" 千里良田,无一耕种之人 ",常见虎狼难见人影。 顺治末年 ,来自 福建,江西,广东,湖广(湖南、湖北) 等省的移民来到了这里,定居下来,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 ,这里的人们首先修建了一座庙,名字叫做 盘龙寺 。 有了寺庙,就有了香客,有了朝拜的信众,就有了聚集的人群。移民陆续迁入,人口剧增,烟火日盛,十年过去,这里已经有了 500 多户居民, 85% 以上人口是是"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 ,这里终于有了场镇,当地人认为,是 盘龙寺 里香火旺盛的 观音菩萨 ,带来了大量人群聚集,才得以兴场的,他们把场镇命名为 观音场 。 这里是 四川省绵阳地区三台县 ,古镇位于 三台县 与 中江县 的交汇处。 1956 年, 观音场 改名叫做 西平 。 西平 从来只是一个乡镇,但却是一座与县城布局相似的 古镇 ,有城墙和大小城门。 根据 民国《三台县志》 的记载: 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 ,白莲教进入 潼川府 (今天的 三台 )境内, 三台县令邵良 ,为实行朝廷" 坚壁清野 "的政策,奉令筹建 三台 和 中江 两县的 储粮仓库 。 邵县令认为 观音场 " 负山带河,交通便利 ",便把这里选作了储存粮食的地方。组织当地老百姓,修筑了 城墙、城门 及 谯楼 等防御工事。 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 ,清军取得 潼河大捷 , 观音场 的百姓把守护粮仓的 粮台 连缀起来,修成了大约两千米长的 石城墙 。 古镇 有 城门五座 , 南门 是水上通道,叫做 "迎龙门" , 北门 是陆路要道,叫做 "拱宸门" , 小东门 叫做 "环碧门" ,还有 大东门 和 西门 。 几十年前的特殊年代,当地为了取墙泥作肥料和场镇建设需要, 北门 及 大部分古城墙 被拆除,只有 西门、小西门、小东门 和大约 200到300米 的古城墙残垣幸存。 西平古镇 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 城门的方位 ,与 实际方向相错 大约 90度 ,东门并不正东,北门并不正北,当然西门和南门也不会是正西和正南。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地的人这样解释,说 观音场 就是一个小地方,虽然修起了城墙,但 城门 的 方位 不能太正。 乡间的老人,则执着地相信并津津乐道着一个 传说 :当初修建城墙与城门时, 掌墨师 (总设计师兼工头),是按照东南西北四方来计划修城门的,但在施工时,怪事发生了。 有那么 几处地方 ,头天砌好的石料,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就发现已经垮塌了,按照计划修建的城楼,头天所干的活,第二天早上发现,仍是一堆石料,反复几次,次次照旧。 这位掌墨师不知修了多少寺庙和城楼,经难非常丰富,他觉得这里面必定另有隐情。于是,掌墨师独自一人爬上 南海山 ,朝着 观音寺 的方向登高一望,顿时出了一身冷汗。 掌墨师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定下神来,把看到的一切,默默地记在心里,眯缝着眼睛,看了看正在修建的 观音场城门的方位 ,才茅塞顿开…… 回来后,掌墨师马上重新确定了 城门的方位 。按照重新确定的位置修建的城墙和城门,结实稳固,再也没出现过垮塌事故。 最奇怪的是,北面的城门,本来应该叫做 北门 ,却偏偏叫 东门 ,南面的 南门 ,叫做 西门 ,据说这样叫是为了 迷惑盗匪 ,所以故意 错乱方位 感。(不知道盗匪有没有被迷惑,反正我是被迷惑了) 有 移民 就一定会有 会馆 , 西平古镇 原来有 四大会馆 ,基本都是在 清朝道光年间 修建的。规模最大的是 湖广会馆 ,可惜现在只有遗迹,其次是 福建会馆 。 江西会馆 还幸存着门楼,保存最好的是 广东会馆 ,戏楼中梁上有" 道光七年修建 "的字样。 吴氏宗祠 是 四川吴氏客家 仅存的 宗祠 ,修建于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 ,从 福建龙岩 移民来的 吴氏 族人在川内已经繁衍到2万多人,客家人的许多习俗保留至今。 大门匾额的" 吴氏宗祠 "四个大字,是曾经的国民党副主席 吴伯雄 先生亲自题赠。 每年 春分 时节,吴氏族人都要在宗祠举行祭祖大典,重温 客家迁川 的历史,铭记前辈创业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