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国重金从澳洲买了艘废船,多年后,西方懊悔不已
1984年,中国决定花费150万美金从澳大利亚手中购买一条废弃的航母。
不少西方国家对此冷嘲热讽:"150万美金买一堆废铁,中国人确实有钱,可能是没有自己的航母,借此来过把瘾吧。"
并且还幸灾乐祸地等着看中国出丑,看这艘"厄运之船 "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灾难。
但就是这样一艘被全世界都不看好的废铁,却被中国当成了宝,尤其是发现船上藏着的两件"宝贝"之后。
西方国家得知后更是肠子都悔青了。
这艘航母为何会被当成废铁出售?上面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宝贝"?"不走运"的航母
1956年,英国航母"尊贵"号缓缓驶进了澳大利亚悉尼港,望着眼前的庞然大物,澳大利亚人欢呼雀跃,仿佛已经看到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守护国人安全的飒爽英姿,决定以第二大的城市"墨尔本" 为这艘航母命名。
但,当初澳大利亚人对"墨尔本"号抱有多大的希望,之后就会有多么的失望。
1957年10月28日,"墨尔本"号在澳大利亚海军正式服役不到一年时间,这天它正常行驶在阿德莱德港,风和日丽,海面微微泛起波浪。
突然,"墨尔本"号不知是何缘故,装上了另外一首军舰"蓝卡"号。
好在这起事故发生在港口内,造成的损失不算太大,倒是这两位"主角",被迫在在修理厂待了半个多月。
此时的澳大利亚人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为这不过是一起在普通不过的军舰相撞事故,类似的事情虽然不多,但也的确发生过。
但殊不知,这不过是"墨尔本"号磕磕碰碰人生的开始。
之后"墨尔本"号老老实实地工作了7年,直到1964年2月10日,它这次可谓是闯下了大祸。
这天,"墨尔本"号老老实实地行驶在大海上,护航编队也紧随其后。
突然"嘭"的一声巨响,它撞上了自己护航编队里的"航海者"驱逐舰。
前者身为英国人制造的巨人级轻型航母,排水量超过2万吨,
而后者身为驱逐舰,只有3500吨左右的排水量,被当场撞成了两截。
军舰很快就沉入海底,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漩涡,一旁的救援队根本无法靠近,只能眼睁睁看着船上的同胞沉入水中。
最终导致包括舰长在内的82名澳大利亚海军士兵死亡,"航海者"驱除舰也直接报废,"墨尔本"号上面有几名士兵受到轻伤。
这起事故最终引起了澳大利亚人的不满与怀疑,军舰都会有自己的航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艘军舰相撞的?
最终官方给出的结论是:"航海者"舰长操作失误,导致其不小心进入了"墨尔本"号的航道,造成了这起重大事故。
"墨尔本"号在事故中受到了损伤也不小,在修理厂待了1年后,才重新归队,而澳大利亚人依旧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二战后,澳大利亚紧紧追随美国的脚步,跟着美国在亚太地区干了不少缺德事,比如1968年对越南北方的空袭中,就曾有"墨尔本"号的身影。
1969年,沉寂了4年的"墨尔本"号又双叒闯祸了,这次的事故地点在中国,而事故的另一个对象则来自美国。
这一年6月,"墨尔本"号来到中国南海地区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南洋精神"演习活动,并与美国、英国等不同国家的舰船组成了一只特混舰队。
6月3日凌晨3点15分,南海海域上发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墨尔本"号突然撞向美国"埃文斯"号驱逐舰的左舷中部。
只听"轰"的一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巨大的冲击力导致"埃文斯"号当场从中间断成了两截。
前半段很快就逐渐沉入水底,后半段的幸存者们则采取了快速损害管制措施,导致他们躲过一劫,
但即使这样,"埃文斯"号上依旧有74名美国海军士兵命丧黄泉,"墨尔本"号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成为海上的一场重大悲剧。
最终,官方给出了事故的原因:"埃文斯"号正、副总值日官玩忽职守。
纵观这两起重大事故,虽然都不是因为"墨尔本"号造成的,但每次的对象都是他,也确实有些奇怪。
"墨尔本"号在新加坡经过紧急修理后返回了澳大利亚悉尼港,谁知,就在6月10日,它又与一艘名为"马鲁"的船发生了碰撞。
虽然这次事故的损伤不大,但"墨尔本"号"好撞之舰"的名声却传播开来。
1970年9月3日在悉尼港又撞上了另外一艘渡船。
两年后10月的一天,正当人们逐渐忘记"墨尔本"号曾发生过的事故时,它又起火了,滚滚浓烟从甲板上升起,好不吓人。
虽然大火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澳大利亚人总觉得这艘航母仿佛是被诅咒了一般,厄运连连。
1974年7月11日,"墨尔本"号又"不负众望"地演绎了一出碰撞事件,在悉尼港与一艘客轮撞上了。
这次的事故尤为吓人,万一船上有着大量的乘客,那么这次将会有多少人在事故中丧命?
"墨尔本"号在澳大利亚人眼中也由原本的"保护神"变成了"惹祸精"。
1976年7月24日,"墨尔本"号又在悉尼港发生了事故,这次的倒霉蛋是一艘来自日本的货轮。
1977年,英国海军邀请一些友好国家前来参加舰队的校阅活动,身为英联邦之一的澳大利亚自然也收到了邀请,派出了"墨尔本"号前往英国访问。
活动结束后,"墨尔本"号又留在这个自己的出生国,接受了维修改进,后来回到澳大利亚后又经过了一番改装,甲板扩大了,电子系统也进行了更新换代。
此时的"墨尔本"号可谓是澳大利亚海军战斗力最强的战舰,但即使这样,也没能改变它悲惨的命运。
1979年3月3日,"墨尔本"号上的一台锅炉突然发生了爆炸,几位士兵在这起事故中因为躲闪不及时身受重伤。
这年的8月,它又出事,行驶在太平洋时,安装在支架顶部的雷达罩突然掉进了大海中。
这个部件可谓是澳大利亚海军中最新型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派遣救援队进行打捞,却始终一无所获,如此珍贵的部件从此长眠深海。
澳大利亚人包括政府一些官员,对"墨尔本"号可谓失望至极,这么多年来不断在闯祸,假如真的发生了战争,它真的能够承担起作战的重任吗?
在服役的二十多年中,"墨尔本"号一次实战没有参加过,却让150多人命丧黄泉,可谓是地地道道的惹祸航母。
1982年,澳大利亚海军经过多次会议商讨后,决定让"墨尔本"号退役。
但这样的话,就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退役后的航母该如何处理呢?"
世界上拥有航母的国家都曾为这个问题感到头疼过,尤其是美国。中国果断出手,西方国家后悔不已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最早一批投入使用的航母服役年限已经超过了50年,已经逐渐被新型的航母所取代,无法再执行军事任务。
该如何处理这些庞然大物成了令各国头疼的问题。
如果不拆,那么航母体积太大,将占领过多的港口或者土地。
但如果拆的话,航母使用的钢材十分特殊,切割起来难度太大,成本相当高。
并且航母当中还有着不少的石棉等有毒物质,很容易造成污染。
就比如美国的"尼米兹"级别的航空母舰,光报废处理的费用就高达8.99亿美金。
为了能够节省军费,许多国家开始为退役航母寻找下家,当时英国一艘名为"竞技神"的航母就以2500万英镑的高价卖给了印度。
澳大利亚人一看瞬间就眼红了,同样产自英国的"墨尔本"号应该也能卖出去不少钱吧!
于是,澳大利亚将航母上所有的设备全部拆掉,只留下一个空壳子,仿佛一个巨大的模型。
当他们向世界发出即将出售"墨尔本"号的消息时,却没有几个国家愿意购买,毕竟谁还没有听过它"航母斩舰刀"的威名呢。
有一个国家除外,那就是中国。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对我们就一直虎视眈眈,在我们国家附近的海域上耀武扬威,甚至多次实施军事演练,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不可能还手,也没有能力还手。
以往承受的屈辱最终变成了督促我们大力发展海军力量的动力,只有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才不会任人宰割,才能在世界上拥有话语权,谁让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呢。
纵使我们的先辈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了原子弹与氢弹,但航母仍旧是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军事力量。
1970年,海军司令刘华清提交了一份建设我国航母的报告,他说:"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然而,航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研制出的,被西方封锁的技术以及高达200亿的巨额研究经费也当时的中国深感压力。
得知澳大利亚即将出售"墨尔本"号,即使它已经变成了一堆废铁,中国立即将表示出了强烈的购买欲望,如果能有一艘成品的现代航母作为参考,那么研发进程将会大大加快。
为了凸显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特意派出了一个代表团前往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
最终,这艘航母被我们以150万美金的价格收入囊中,而之所以会这么便宜,是因为澳大利亚是按照废铁的价格卖给我们的。
西方国家得知中国竟然真的买下了这艘宛如废物的"厄运之船",纷纷冷嘲热讽:"这堆废铁终于卖给了落后的中国人。"
1985年5月21日,我国拥有的第一艘航母"墨尔本"号历经千辛终于来到了广州黄埔造船厂。
即使它只剩下一架空壳子,但对于我们国家那些从未见过航母的人来说也是大开眼界。
刘华清将军见到"墨尔本"号驶入军港时,热泪盈眶,专家们更是乐此不疲,纷纷拿着探照灯,一寸一寸地探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螺丝钉。
当时天气炎热,船舱内的更是宛如蒸笼一般,专家们个个汗流浃背,甚至有些身体差的当场晕倒,醒了以后就继续投入工作。
没有电没有水,专家们就这样硬生生的在上面待了一个星期,进行探索研究。
经过探查研究,专家们纷纷摇头叹气,船上那些值得研究的地方全都被拆了。
但在某天,随着一扇舱门的打开,专家们不仅呼吸一沉,随后又发出阵阵惊呼。
不知是何缘故,航母上的蒸汽弹射装置、阻拦索以及助降镜等设置都保存完好,专家们又留在船上整整研究了30天。
无论是蒸汽弹射还是阻拦索,在当时那个年代都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装置。
西方国家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悔不当初,中国只花了150万美元就掌握了这两项核心的技术,创造出的价值远远高于这笔数字。
虽然最终我们没有选择蒸汽弹射装置,反而向更先进的电磁弹射,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为我们带来了更为现金的航母理念。
这艘航母也可以说是一张蓝图,是助力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从"墨尔本"号,到"辽宁号"、"山东号"、"福建舰",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强大海军力量。
但过往的那些经历,也仍旧在提醒着如今的我们要奋发图强,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