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看过来
又要搬家换地方了,不知您有没有同感,在一个地方居住久了,突然要离开,难免有些不舍,这种情怀或许就是人的一种本性吧。
一个人在出租房里收拾行李,不免有些感慨:
在外漂泊已五年有余,经常不能与父母妻儿团聚,突然好想回家。
从此不再到处流浪,不再为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该拿什么不该拿什么,该扔什么不该扔什么而犹豫不定,这几年居无定所,总在换地方,所以这些看似平常琐碎之事,偶尔也会让人恼心。
不怕您笑话,对我而言,每次搬家,最多的家当莫过于书了。虽然我并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我曾自嘲自己起码应该也算得上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之类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至少应该归类于穿长衫而站着喝酒吃豆之列,倘若孔乙己有灵,不知会不会对我冷眼相看,不知会不会嗤我以鼻:"什么东西,你能跟我比吗?" 应该不会吧,他至少也算是多少有点文化的人。
那我到底是谁呢?我竞找不到我自己了。
与大多数书友一样,我基本算是一个喜欢买书的人,而且多少还是一个冲动型的消费者,有时候看到或听到一句精辟的段子,哪怕是书中的一两句话,总有一种立马想把它买回来的欲望,于是乎,曾经一段时间,网购不断,一本本书籍接踵而至。需要忏悔和自嘲的是,我并不是每本书都会认真地读,正如有些朋友一样,有的书买回来会仔细阅读,有的书匆匆拆封,草草翻上几页就束之高搁了,更有甚者,居然还有没有拆封撕膜的,我免不了要问自己,买书的初心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一时的冲动,是消费光荣吗还是怎么的。你不记得一次次搬家换地方时书累得慌吗?诺大的行礼箱里,没有一件衣物,满满荡荡全是书,拉着它,从北到南,从南到北,四处游荡。
有句话说得好,累并快乐着,我想我与书的关系也是如此。
看到我买的一本《毛泽东诗词大全》
突然想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爱看书,搬家自然是书最多,据说他一生共有藏书五万余册,三十六个两米多高的书架满满荡荡全是书,他是真的爱书。他老人家总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都实实在在用知识武装了头脑,所看所学都真正派上了用场。
别喷我自不量力,我当然不是跟领袖比,只是触景生情而已。
自责之余,我又自己为自己解围,找借口,造成以上种种困惑之根本,还是自己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心没安下来。我想倘若是在自己家,那该多好,我把买来的书分门别类放到书架上,闲下来、静下来的时候,沏杯红茶,无论是清晨、午后或是落日黄昏,无论是晴天、刮风还是打雷下雨,无论春夏秋冬,想读哪本读哪本,一间屋、一盏灯、一杯茶、一个人、一本书,那是多么愜意、多么享受、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要真那样的话……
当、当、当,有人敲门,开门,房东来结算水电费和房租了。
唉,别瞎想了,回归当下吧。
送走房东:
书的类目五花八门,书的内容各有千秋。
术业有专攻,读书亦如此,读书就要读有用的书,读当下迫切需用的书,倘若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买书就会盲无目的,会买好多对你来说毫无利用价值的书,反而闹得扔又舍不得,不扔又用不上,最终这批书反倒成了花钱买来的累赘。再说我们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这或许多少应该算是我这些年来买书的一点心得吧,分享给喜欢买书但却又不多看书的书友们,与大家共勉。
好了,现在请你也立即行动起来,收拾一下自己的屋子,书柜,看看你都买了些什么书,哪些是你读过的,哪些没读过,哪些书帮到了你,哪些书压根就是用来镇宅子的,然后各自找个小板凳,一边反省一边乐呵去吧。
不知不觉,行李也收拾好了,准备出发了,我不知道将去往何方,但我已在路上……
我曾有幸漂零北京两三年,借用一句老北京人特有的饶有地方风味的客套话跟书友们道一声"回见了您呐"。
初次练手之作,敬请书友笑纳。
2022年9月28日于浙江金华
王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