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邀请主席访台,主席小平同志代替我去
1975年1月,蒋介石在临终之际,邀请伟人访问宝岛,想要完成多年来没有了结的心愿。
但对于老蒋的邀请,曾经亲赴重庆"鸿门宴"的伟人,并没有亲自前往宝岛,反而是指示邓公替其访问,让世人倍感意外!
那么,蒋介石未了的心愿是什么?伟人又为何没有接受邀约?而邓公访问宝岛的结果又如何呢?
01、蒋介石邀请
1974年12月,宝岛蒋氏寓所,已经病入膏肓的蒋介石沉闷地躺在病榻上,四周围满了前来探望的各界人士。他们神情肃穆,为病人默默祈祷着。
突然,蒋介石对着床边的长子蒋经国耳语了几句,只依稀听见"邀请""大陆""访问"等词语。
向来聪慧的蒋经国立马明白了蒋介石想要说什么,因为在父亲晚年身体尚健之时,他经常听到父亲念叨着要访问大陆,看看家乡现在的样子。
蒋经国随即转头宣布道, "父亲想要邀请大陆的毛主席访台。"
话语一出,顿时震惊了四周的各界人士。要知道,毛主席和蒋介石作为老对手,长期不对付,想要见面就得克服诸多困难。
不过出于尊重蒋介石的意愿,宝岛当局还是把这条消息传播了出去。
02、伟人受邀
而等到消息传至大陆的时候,已经是1975年1月份。此时伟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他还是拖着病躯看了报告。
用模糊的双眼艰难地看完报告之后,伟人想了想,在稿纸上批了一句回复:"还是安定团结为好。"
伟人的这句话,无疑是对海峡两岸关系的精准预测。实际上,持续多年的金门炮战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小,两岸关系也在往安定团结的方向上发展。
不仅如此,从1959年起,大陆就已经开始分批次地释放国民党战犯,其中还包括杜聿明、王耀武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到了1975年,在伟人的指示下,所有战犯全部释放完毕,他们拿着国家发放的补贴费,一个不少地回到家乡,和亲人们团聚。
而其中有10名宝岛原住民,想要回到宝岛探亲,伟人也亲自批复同意了,还给他们补足了路费。
尽管10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回到宝岛,但伟人大公无私的胸怀,得到了海内外的一致好评,就连蒋介石听闻了这则消息,都感到很感动。
因此,两岸交流有其政治基础,伟人前往宝岛会晤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并且蒋介石的这次邀请,明显是发展两岸关系的良机,如果错失了这次机会,等到支持统一的蒋介石离世,想要再改善关系就难了。
然而此时伟人多病力衰,不适合长途奔波,向来主持政务工作的周总理也病势严重,卧床不起。
雪上加霜的是,长期往返海峡两岸的曹聚仁、章士钊等"两岸特使",在几年前不幸离世,两岸交流自此趋于停滞。
而派谁代伟人访问宝岛,就成了当前的重大问题。
03、邓公赴任
在危急时刻,还是伟人作了决定性指示,于1975年1月17日,任命邓公代周总理主持国务工作,其中就包括访问宝岛事务。
为此邓公做了悉心准备,包括精心挑选访问人员、提前写好交流致辞和学习伟人的交流思想等等。
然而,就在邓公匆匆忙忙地安排访问事宜时,一则极为不利的消息从宝岛传了过来: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不幸去世。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国民党总裁的离世,让邓公的努力化为了无用功,访问宝岛之旅也不得不中途停止了。
不过,此前的准备也不是毫无用武之地,因为不久后两岸局势还会再次改变。
一个月后,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继任。万幸的是,他没有改变蒋介石的统一立场,两岸和平统一的曙光依然存在。
因此,邓公此前的一番准备有了重新启用的可能。事实上,他的三项理论也确实对两岸和平统一起了重大作用。
首先,邓公的第一个理论,是对美国提出了宝岛问题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的是封锁和孤立的外交政策,派遣军队长期驻扎宝岛,还和宝岛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协防大陆进攻。
尽管自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逐渐走向了正常化,但关键的宝岛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为此,邓公针对这一问题,在中美会晤上提出了"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并强硬地表示,宝岛问题终归是要解决的,大陆愿意等。
邓公的这番话,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美国,出于战略考量,于1978年和中方进行了多达六次的谈判,最终接受了邓公的宝岛问题三原则。
其次,邓公的第二个理论,是提出了"一国两制"设想。
针对美国人提出的分裂言论,邓公表示坚决不接受,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符合两岸的共同利益。
而且针对宝岛问题,伟人曾提出过"一纲四目"的具体解决办法,一纲即宝岛必须统一于大陆,四目即在尊重蒋介石意愿的条件下,和平友好地合作共事。
于是在此基础上,邓公总结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而这项设想成了此后海峡两岸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之一,也是邓公一生的思想精华之一。
不仅如此,此后发布的《告宝岛同胞书》,里面提到大陆方面将主动停止炮击,以方便宝岛同胞来大陆探望亲友。
最后,邓公提出的第三个理论,是主张在宝岛问题上不放弃使用武力。
邓公认为,一味地退让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敌人愈发嚣张。
在接见外国使者的时候,他多次提到自己不会如美国人希望的那样,放弃使用武力。并表示宝岛问题是我国内政,使用什么方式解决是我国自己的权利。
04、分节
当然,海峡两岸如果能和平统一是最好的,邓公为此举例前两次合作,认为面对重大民族问题,为什么不能有"第三次合作"呢?
毕竟向来有着统一立场的蒋介石,曾提出过六条关于统一的协议,即"六条协议"。
第一条,他本人带领亲属和手下回到大陆后,要能够在大陆任何一个省区定居,并且不能撤销他的国民党总裁职务;
第二条,要由其长子蒋经国任宝岛省长,宝岛可以交出军事和外交大权;
第三条,宝岛方面可以不再接受美国的所有援助,但如果宝岛地方财政上有困难,大陆方面应该拨款补助;
第四条,宝岛所有军队并入大陆军队,并且陆军缩编为四个师,驻防宝岛本岛和厦门、金门等岛屿;
第五条,厦门和金门合并成一个市,并且该市的市长,还要由宝岛驻军的师长兼任,两岸的所有交流联络都要通过这里进行;
第六条,宝岛现任所有官员的职务和待遇不变,本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蒋介石的这六条,总的统一立场是十分正确的,因此海峡双方有着统一的政治基础。
而邓公向着统一事业做出的巨大进步,实际上得到了宝岛当局的支持。
最终,在1987年7月,蒋经国宣布废除了他父亲制定的戒严政策,海峡两岸实现了通邮、通商与通航,以及探亲、旅游以及学术、文化与体育交流,即三通四流。
不得不说,之前伟人把政事大权交付给邓公,绝对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虽然由于蒋介石突然离世,大陆方面访问宝岛之行没有成功,但在邓公的努力下,海峡两岸关系还是在短短几年内就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而双方关系的变化,也与蒋经国有一定关系,因为邓公和蒋经国曾经还是同学。
1925年10月,此时正值双方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孙中山决定在苏联组建莫斯科中山大学,为国家培养新生代人才。
于是,经过层层选拔,邓公和蒋经国二人被选送莫斯科深造,但到了八十年代,邓公和蒋经国这两位昔日的同窗,后来展开了一场大局的博弈。
不过,正是由于他们曾经同过窗,双方还算得上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两岸关系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因此,伟人指派邓公代他出行,可以说是一记妙招,邓公后来的一系列统一政策,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尽管因为蒋经国1988年1月突然病逝,两岸关系陷入了再次进入了低迷期,但此后,两岸的发展,正是按着邓公的设想一步步进行的,这让所有人,都对伟人和邓公的高瞻远瞩,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