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13日被定为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30万在南京大屠杀中罹难的同胞。这场灾难让古城南京沦为了一片废墟、血流成河,堪称人间炼狱。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南京旁边的扬州城也曾遭遇过一次大屠杀,将近80万人在十日内被屠杀殆尽。而犯下此等罪行的并不是外来民族,正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 这个骇人听闻的屠杀历史却未被记录下来,它就如同后期的文字狱一样成为清朝廷缄默不言的暴行。但历史发生过就不会消失,关于"扬州十日"的那段沉重史实还是被揭露了出来。 揭露历史 此事发生在大约两百多年前,正值清军入关之际,当时为了掩盖这段历史,在清朝人编纂的史书当中对这件事只字不提。老百姓们为了活命也把这件事当成秘密带进了棺材里。 但百密一疏,从当年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一名叫王秀楚的扬州人将这段残酷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并且书写成文,即《扬州十日记》。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屈辱和罪恶的历史。 但不知道为何这本书最后流落到了日本,直到近代随着赴日留学生的增多才被带回了国,从而揭开了这段尘封上百年的历史。由于书籍的来历,使得人们对书籍的作者和这段历史提出了质疑。 有人说这本书的作者是南明初年的知识分子王秀楚,也有人说是近代社会革命党为了抵抗清朝制度而刻意编纂的东西。所以《扬州十日记》的成书年代、具体作者以及如何流传到日本都成为了一个谜。 然而翻看其他史料,我们依旧可以找到一丝关于扬州被屠城的痕迹。明末历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曾记载过清军在扬州城屠杀的情形。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卫匡国也坦言自己是目击者,并且事后他在《鞑靼战纪》中也描述了清军屠城的一幕。从这些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出,扬州屠城的事情确实是发生过的。 如果这些人的话不足为信,那么下令屠城的清军将领爱新觉罗·多铎说的话没人怀疑了吧。当年他率军攻下南京城的时候曾发布《渝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 在这份通告中有一句话非常引人深思,即:"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意思是如果官军们不投降清朝廷的话,扬州就是你们的下场。 这个下场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大胆推测,多铎指的应该是那"扬州十日"的大屠杀。而他当时下令屠城估计是想杀鸡儆猴,是给那些南明政权的残余势力以威慑力。 拒不投降 时间回到两百多年前的弘光元年,清军在多铎的率领下一路南下直抵扬州。此时镇守扬州的是明朝首辅兼大将史可法,清军从四面八方将扬州城包围,这里俨然成为了一座孤城。 刘泽清、刘良等人以护卫南京为名全部率领部队南逃而去,而李成栋和李遇春等人也相继投降了清朝。即使如此,史可法还是一样选择坚守在扬州城拒不投降。 随后史可法向周边各郡县发出紧急求援信号,但是都得不到回应。李遇春此时作为降将前来规劝,结果被史可法下令放箭给射了回去。 不久后多铎率领大军抵达扬州城外,然后下令封锁了扬州城的水陆两道。史可法向弘光皇帝求援,但又得不到回应。当时清军这边是十万大军,而史可法手里仅有万余人。 这场注定打不赢的仗让很多人都没有了信心,就连身边的部将都劝史可法投降,但他依旧不为所动。之后其他将领都率部下投降了清军,只剩下史可法一人在拼死抵抗。 后来清军用大炮轰炸扬州城,企图打击史可法的决心。但此时的史可法还是不肯投降,他咬破手指给弘光皇帝写了一封求援的血书,但这书信就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任何回应。 这时多铎不断地让明朝的降将前来劝降,就连多尔衮都亲自写信给史可法,但他严词拒绝了。后来多铎也连续给他发了五封书信,但史可法看都没看都丢进了火里。 也许是史可法软硬不吃的作派彻底激怒了多怿,4月24日那天多怿便下令开始攻城。一颗重达十多斤的炮弹飞入扬州城中,炸开了郡堂,整个城市都陷入了恐慌和混乱之中。 史可法在炮火中写下了五封遗书,他已经发誓要与扬州共存亡。一个月后,史可法终因为弹尽粮绝而失败,最终扬州城被清军攻破。 但由于扬州城对史可法反抗清军的做法表示全力支持,这也间接导致后来清军的屠城。史可法在清军破城之后英勇就义,他部下的幕僚们都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将军们的死激起了扬州人民反抗的高潮,从拒不执行"剃发令"开始,扬州人民反清情绪越发激动。随后为彻底占领这片富饶之地,多铎下令屠城,并且十日不封刀,屠杀了80万扬州无辜居民。惨烈屠杀 面对破城而入的满清统治者,扬州人民除了听天由命再也没有任何选择。他们只能躲藏起来不被人发现,后来为了引诱百姓出来,清军发布公告称:只要出来之首就能活命。 没想到百姓们相信了,都纷纷走了出来。结果清军将他们都捆绑在一起,然后用刺刀一个个杀掉。妇女们被他们用绳索捆住脖子,向驱赶牛羊一样拉到其他地方,如果不小心摔倒就会立刻被杀掉。 有些女性因为裹脚的原因根本走不快,因此不断地跌倒。街上到处都是被丢弃的婴儿,他们或者遭到马蹄的踩踏或者被人踩死。 一时间整个扬州城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屠宰场,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厚的血腥味。大街上、马路边、田埂处都是遍地尸体,甚至还有残缺不全的尸块。 抢劫、纵火、侮辱妇女···清军在扬州城犯下了滔天罪行。此时的他们早已忘了当初入关时"勿杀无辜,勿掠财富,勿焚庐舍"的誓言。 这份屈辱的历史后来也被清廷统治者所掩盖,但侥幸活下来的扬州人却永远都不会忘记。时至今日,每年的4月25日还有许多扬州人为了纪念史可法和那些被屠杀的亲人们举行公祭日。 这些年随着清朝影视剧的热播,让我们看到了康乾盛世繁华,但这份美好却是用鲜血染成的。要客观地看待历史,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但也要承认其坏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