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的人生悲剧,是因其一开始的目标就定错了?
东汉末年,宦官当道,吏治腐败,军阀割据,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天才的诸葛亮生于这乱世,这是他的悲哀。他哀叹自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但"乱世出英雄",又正是乱世,给了他施展才能一展宏图的机会,这又是他的幸运。
在刘备三顾茅庐的盛情之下,诸葛亮出山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了极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为之奋斗,但最终只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悲剧性结局。
当我从历史痕迹中寻找他悲剧的根源时,才发现,原来这一切主要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诸葛亮曾自吟"不求闻达于诸侯",他难道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吗?非也。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话泄露了他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管仲是"春秋五霸"中齐桓公的相国,他协助齐桓公完成了霸业,而乐毅则是战国时燕昭王的亚卿,他率积弱的燕军连破强大的齐国七十余城,为古代善于用兵的名将。
可以说,管仲与乐毅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与军事上两个杰出的代表。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就清楚表达了他的抱负。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面是如何描写的。诸葛亮自比管、乐,在一般人眼里,那岂止是胸怀远大,甚至有些狂妄。
刘备一顾茅庐时, 关羽就曾以讥讽的口吻说:"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
但作者(三国演义)却认为,诸葛亮的胸怀,不仅没有"毋乃太过",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诸葛亮,作者倾心将其打造成智慧的化身,集人们心目中所有智者的聪明才智于一身。诸葛亮岂止管仲、乐毅之才?他是旷世奇才。
司马徽以肯定的语气说诸葛亮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而诸葛亮的密友徐庶更是赞赏诸葛亮"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司光徽是诸葛亮的老师,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其师、其友异口同声地把他比作姜子牙与张子房,他们的评价应该不假。
但是,偏偏诸葛亮自己"每尝自比管仲、乐毅",这难道是诸葛亮的谦虚?非也。他其实是自视甚高之人,对襄阳四友,他指而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对自己则"笑而不答"。
这说明他对自己其实有着更高的评价和期许,他的目标不是做一统天下的君王之功臣,而是称霸一方的霸主之谋士。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仿效的历史人物是管仲、乐毅而非姜子牙、张子房。
我认为,诸葛亮的这种自比正是研究他的人生悲剧的关键之所在。因为他混淆了一个很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历史事实。
那就是管仲、乐毅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周天子虽然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并不是中央集权,,各诸侯事实上是独立的。
这些诸侯除了礼节上每年向周王进贡以外,自己领土内的税收、人事任免、军队统率等主权,周天子是无权干涉的。因此,才形成了诸侯混战、相互争霸的多事之秋。
这就给了一些有才华的人施展身手的好机会。所以才有了"楚材晋用"的典故,才有了苏秦为了佩六国相印,发奋学习的"引锥刺股"的故事,才有了燕照王为求天下有才之士而"千金买骨"的成语。
才有了吴起为消除鲁穆公的怀疑,亲手杀掉本为齐国女的妻子而不被人鄙视的悲剧,才有了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率吴兵攻打自己的国家楚国而不视为卖国贼的怪现象。
才有了卫国的商鞅跑到秦国去变法,甚至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可以周游列国去推销他的政治主张。
这种种现象都是因为当时国家的概念,和秦以后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概念并不一样,那个时候并没有人们心目中应该效忠、忠诚不二的国家。
而诸葛亮生活的年代,虽也是诸侯混战,但此诸侯非彼诸侯也。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后,中国已是一个大一统的大帝国,到他生活的东汉末年,中国已有400多年统一的历史,这时候的诸侯混战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已有了本质区别。
诸葛亮看不到这一点,还幻想像管仲、乐毅那样,辅佐一位明主争霸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混淆了国家的概念,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目标的错误,注定了他以失败而告终的人生悲剧。
诸葛亮是文人,他缺乏扫荡六合的雄图大略,不能成为一统天下的英主,而只能做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士。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所以他的理想是辅佐一位明主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也因此,他舍姜子牙、张子房而自比管仲、乐毅,正是这样的人生理想,诸葛亮以"躬耕南阳"来掩护,耐心等待时机,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审时度势,提出了以分裂为实质内容的"三分天下"的总战略。
这是不是我的臆断呢?那么我们试分析三顾茅庐中几首歌与诗吧。一顾茅庐时,田间农人歌日: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急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这首山歌为诸葛亮所作,明白无误地表达了"高眠卧不足"的诸葛亮虽"南阳有隐居",但他心中想的,却是天下大事,在表面看似悠闲的超然物外的心境下,却分明听到隐隐的杀伐之声。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生命就像棋盘.上的黑子白子,在互相争斗砍杀。
同时,他把大地作棋局,既表达了他远大的理想,也反映了他渴望当一个纵横天下的政治棋手的愿望。只是时机未到,他不愿作"碌碌"的辱者,而要作"安安"的荣者。
二顾茅庐时,石广元与孟公威所歌的第一句即"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这除了表达渴望建功立业却不遇明主的无奈外,难道还有其它解释吗?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草堂诸葛均唱的那首歌: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这首歌的意思更明确:凤凰虽渴望在长空翱翔千里,但非梧桐不栖,高士虽隅居山野却非明主不依。明主在哪里?"以待天时"。
可惜的是,这天时久久不来,时局却如黄承彦所歌的那样,"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在这天下大乱之时,"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麟甲飞,顷刻遍宇宙。"逢此乱世,能不"独叹梅花瘦"么?
最妙的是三顾茅庐时诸葛亮那首著名的小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人生如梦,谁能从梦中醒来?"我"心里很清楚。"草堂春睡迟","我"隐居的时间已经够久了,"窗外日迟迟",明主哪,你怎么现在才来?
明主终于被盼来了,这个明主当然就是刘备了。这个"以待天时"至此已瓜熟蒂落。
因此,当诸葛亮当场取出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图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幅地图绝非诸葛亮灵机一动的产物,或者感刘备三顾茅庐之诚而临时赶制出来的。
因为在当里的历史条件下,绘制一幅地图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非数日甚至数月可完成的。
如康熙年间,周培公身为一品大员,其人力物力之强非诸葛亮一介布衣可比,仍花了十年时间绘了一幅"中华帝国图"献给康熙,康熙为此大为感动。
可以想像,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介布衣诸葛亮,怎能在一夜之间绘出这幅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图来。
这只能说明,取西州而"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是诸葛亮时刻关注世事政局、长期思索后形成的思路,只是一时未遇"明主"而束之高阁罢了。如今,像姜太公钓来周文王一样,诸葛亮是只等刘备上门了。
诸葛亮选择了当时实力最弱的刘备,或许是因为心中正义"匡扶汉室",但他只是想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称霸一方而已,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这样看其目光稍显"短视",而这也导致了他"出身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