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慈禧全传有感之左公千古
土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第一战略资源。土地既具有物质属性又具有空间属性,为了土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厮杀了数千年。无论是扩张国家领土的人还是捍卫国家领土的人都是民族英雄。
正是有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在一百多年前,收复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祖国留下了一个最大的省份。我们今天就聊聊这段风云往事。
一、新疆之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比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浙江海南等13省加在一起还要大。就是这么大的一块地方,曾经有人建议要放弃,退守玉门关。
新疆
二、阿古柏侵疆
阿古柏,浩罕王国将领(浩罕王国,中亚封建王国,统治地区主要在今天的乌兹别克)。1865年阿古柏趁中国新疆内乱,入侵并占领新疆全境,阿古柏为了稳固对新疆的占领,一方面勾结俄国和英国,从二者那里获得大量的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吸纳中亚地区部族,扩大自身实力。阿古柏究竟只是个封建军官,其统治充斥着封建野蛮性,不可能给新疆带来建设,这伙强盗只会洗劫百姓,阿古柏的统治是新疆各族百姓的噩梦,而这噩梦持续了12年
三、海防塞防
阿古柏入侵新疆,清廷展开激烈讨论,究竟是派兵收复,还是放弃,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朝廷大多数势力都是主张放弃,因为当时清朝的防御重点是海上,新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区情况复杂,就算收复了也难以坚守,总而言之就是吃力不讨好。但以季高公认为放弃新疆无异于示弱于敌,只会加剧敌人侵略的野心,新疆屏蔽着中原,一旦新疆有失,中原也难保。
经过左公的拼死抗争,清廷终于同意出兵。我们中国的特色,一般就是谁提议谁干活,收复新疆的重担压在了这位已过六十的老者身上。
四、筹划西征
筹划战争,往往就是三件事:军队、粮饷、战略。
西征军的主力主要有三部:刘锦棠的老湘军,约1.2万人;张曜的嵩武军,约6千人;金顺所部,即原驻守新疆的部队,约1.7万人。这三支人马是西征军的主力,还有一些甘军、蜀军、豫军,都是靠近陕甘地区的各省支援的地方部队,加起来也有万人,西征军约有五六万人。左公一方面,裁汰老弱,整合各军,抓紧训练;另一方面,设立兵工厂,制造枪械和大炮。
为了收复新疆,左公筹集军饷2千多万两白银(清廷划拨200万两,各省支援300万两,借洋款1375万两,国内借款876万两)。
筹措军粮方面,左公主要采用了四招:第一,命令西征先锋张曜于新疆哈密先屯田,解决大军近一半的军粮问题;第二,命人在陇西和内蒙购买军粮,经嘉峪关转运至前线;第三,向沙俄购买粮食;第四,借助民力转运粮食。基本靠这四招,季高公解决了西征军的粮食问题。
为了收复新疆,季高公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缓进就是部队要缓慢推进,从甘肃到新疆部队要转战千里,保持军队的体力很重要,缓进主要针对敌人的以逸待劳。急战就是积极进攻,不让敌人在战术上做好准备,发挥军队的野战攻坚能力。先北后南,就是先解决北疆再解决南疆,北疆与南疆主要是以天山来划分,北疆地区主要是乌鲁木齐、吐鲁番、阿勒泰等地区,南疆主要是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区。
左公的一系列军政行动为收复新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军队的整编、兵器的制造、粮饷的筹集,再到战略方针的确定,这一系列行为都向后人展示了如何为去做实事,如何为国家建功。
五、收复新疆
依据"先北后南"的军事方针,西征军于1876年4月誓师西征,于8月收复了乌鲁木齐,于11月收复了了玛纳斯。由于进入了冬季,大雪封山,西征军决定休整,进一步筹集粮食,准备来年彻底消灭阿古柏。
1877年4月,刘锦棠从乌鲁木齐出兵先攻取达坂城,打开南下通道,刘锦棠分兵与张曜合攻吐鲁番,不到五月西征军就收复了吐鲁番和托克逊,至此新疆东部已平。西征军9月开始南下转战千里收复新疆西南部,西征军于当年11月连克西部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于12月围攻喀什,并最终彻底消灭了阿古柏侵略军。至此,收复新疆全境(除伊犁外)。
六,西征憾事
在阿古柏侵略新疆时,沙俄趁机侵占了伊犁,后来经过左公力争,沙俄只归还了五分之一的伊犁。左公想收复伊犁全境,无奈却被清廷所阻。大家看下面图示就明白了
伊犁未能全复确是憾事,但左公带领西征军收复了新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确是不争的史实,仅凭这一功绩,左公就已名垂青史,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