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军职第二高的名将,毋庸置疑非于禁莫属。他是五子良将,又屡立战功,位居高位,对曹操的忠诚度也很高。然而他后来居然投降了,这消息不亚于周瑜投降曹魏。那么于禁究竟为何投降,是因为身不由己,还是他本身就是个软骨头?下面让我为您娓娓道来。 于禁于禁生平 于禁很早就跟随曹操,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而且他深明大义,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士兵,就算故人犯法依然坚持秉公执法。他有个优点,就是缴获东西归公,从不私吞,深得曹操喜爱。但他也有不好的地方,经常用军法处理下属,因此也不得士卒欢心。 于禁经历了很多次战争的洗礼,他首先斩头露角的就是官渡之战。他曾经带少量兵力阻挡住了袁绍军的进攻,免除了正在攻打徐州的曹老板的后顾之忧。他也在官渡之战后续战役中多次立功,因此也升迁到了偏将军。 然而,刚取得光环没多久的他,就被当初曹操追着满世界跑的刘使君(刘备)揍了一顿。那时刘备受刘表的命令攻打许都,进军到叶县(离许都不远)时,于禁等人奉命来援,双方在博望对峙。随后刘备假意撤退,想要诱敌深入,夏侯惇和于禁中计损失惨重,要不是后来李典赶到历史可能会改写。虽然此战是由于夏侯惇狂妄中了计,但根据于禁也跟着犯傻的表现,他在智谋上不太行。 于禁 然而这次的失利并没有打倒于禁,在襄樊之战前他都是打得顺风局。比如为了向丞相表明忠心大义灭亲,在平定昌豨之叛时不顾和昌豨的友情坚持处死他。还有平定梅成、陈兰叛乱中不顾路途艰险保障后勤,使曹军顺利平叛。同时他在军中很有威严,他可以带少数人让大将朱灵交出兵权。正是于禁的这些出色表现,以及战功,他终于成为曹军中唯一的假节钺之人。如果于禁这时候赶紧退休颐养天年,估计生活无忧,名利尽收。然而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他险些晚节不保。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我们的武圣关羽在这里缔造了一个神话,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当时关羽日夜进攻襄阳和樊城,曹操派于禁和庞德来救。由于樊城此时还没被围住,曹仁让于禁、庞德等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汉水河道的改道处)。殊不知这正合关羽的意图,因为于禁等人刚好驻扎在低洼处,刚好可以借兵灭了他们。而这个兵就是水,当时正值秋季,汉水暴涨。于是关羽发动技能"水淹七军",结局可想而知,这七军大多喂了鱼虾,部分被俘。 于禁向关羽投降 于禁面对关羽选择了投降,而庞德宁死不屈被杀。曹操得知于禁兵败,也不禁感慨"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有人可能觉得于禁怂了,我觉得未必。要是于禁真是个怂包,当初面对袁绍就不会以弱击强,要么逃跑要么投降。 我觉得于禁投降更可能是一种无奈。他或许是为了保全被俘的曹军,如果他也宁死不屈有可能众人会被一起杀掉。当然也有一种可能这是一种计谋,他知道关羽仁义,所以他也可以假借投降借机消耗关羽粮草。毕竟,关羽不可能放任这些俘虏不管,让他们饿死。 所以,于禁的投降更多的是迫不得已,他没得选择。他要真心投降,那么完全可以反戈一击帮关羽攻破樊城,那样不等东吴偷袭荆州曹操就要逃离许都了。故于禁只是迫不得已,有时候视死如归很值得推崇,但也不能忽视为了更高的追求忍辱求全。 于禁曹家为何不原谅于禁? 当然了,于禁内心真实想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他的下场很悲惨。先是在东吴被羞辱,回到曹魏又被曹丕来了个口蜜腹剑。就是曹丕表面安慰他说没事没事,但趁于禁去给曹操上坟时画羞辱他的画。于禁因此羞愧难当,得病而死。或许那时的他十分后悔,如果当初和庞德一起宁死不屈成全名节该多好。可以说,于禁投降关羽是迫不得已,他更想保全自己的部下牺牲自己。然而他却惹了一身骚,不仅曹操对其失望,曹丕也羞辱他。唯有司马懿等人觉得于禁迫不得已"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但不得不说,曹丕真是一个腹黑的老板,心口不一,你要骂就直接骂,还背后来一套。安抚就安抚了,怎么还整出一幅画羞辱他,就是个两面派。这像极了职场上某些腹黑老板的缩影,如果换成他老爹曹操都不会这样做。可以说,跟一个厚道老板很重要,曹丕这么不厚道直接导致于禁羞愤而死。 曹丕 当初郝普被迫投降,回到刘备阵营刘备也没有玩这套。所以曹丕真的很不厚道。我猜于禁内心也很不爽,要骂你直接骂我还好受点,搞这种心口不一,整我是吗?我本来已经很惭愧了,你还这样对我,我投降也是无奈,你真的要逼死我吗?所以,于禁作为曹魏军职第二高的名将,遇到"小心眼"的曹丕,也是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