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朝,过往的人们,对她的评价就是两个字:"暴秦"。 对她的第一代皇帝秦始皇的评价,也是两个字:"暴君"。 那么,为什么说秦朝是"暴秦",秦始皇是"暴君"呢? 好像是有这么几条理由: 第一,是秦朝的徭役和赋税繁重;第二,是秦朝的刑罚严酷;第三,是秦始皇"焚书坑儒"。 那么,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秦朝,真是因为这些原因才成为"暴秦"的吗? 秦始皇,真是因为这些原因才成为"暴君"的吗? 我们先来说说,秦朝的这个"徭役和赋税繁重"吧。 有一个很著名的戏曲故事,就是《孟姜女哭长城》。 这个戏曲有很多的版本,但是,其中的故事情节大概都是差不多的。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孟姜女正在她家后花园的池子里洗澡,突然,有一个男青年跳进了她家的后花园。 这个男青年对她说,自己叫范喜良,是从修长城的工地上逃出来的,正在躲避官兵们的追捕。 孟姜女则说:"女孩子的身体是不可以随便让人看见的,你现在看见了我的身体,那我就是你的人了。" 于是,他们就结为了夫妻。 可是,没过几天,范喜良就被官兵们给发现了,然后,就被带走了。 孟姜女就在家,日日夜夜地思念她的丈夫。 她给她的丈夫写了好多信,却一封一封地,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到了冬天了,孟姜女想到,她的丈夫在北方干活,没有冬衣。 她就准备了冬衣,打算亲自给丈夫送去。 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 可是,在找到与丈夫一起修长城的劳工们后,她才知道,她的丈夫范喜良,已经死了,就被埋在长城里面。 这突然的噩耗,让她情不自禁地放声痛哭起来。 而她的这份悲情,感动了天地,霎时间,就见狂风怒号,已经修筑得差不多的长城,就在这狂风中,轰然地倒塌了。 她丈夫的尸骨,由此就露了出来。 这时,秦始皇来了,看到孟姜女长得很漂亮,就要纳她为妃。 孟姜女向秦始皇提了三个要求,秦始皇都点头答应了。 于是,孟姜女就随秦始皇回王宫去。 在乘船渡海时,孟姜女趁机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就纵身跳入了大海。 那么,这个戏曲故事的原型,是从哪里来的呢?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这个戏曲故事的原型,其实不是在秦朝,而是在比秦朝要早几百年的春秋时代。 《左转·襄公二十三年》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西元前550年,齐庄公吕光,带兵攻打卫国。 在第二年班师回朝的时候,他们顺带去突袭了莒国。 结果,在这次突袭莒国的战斗中,他手下的大将杞梁,战死了。 回国的时候,齐庄公远远地看见杞梁的妻子,在郊外等候,准备迎接自己丈夫的尸体。 他就派身边的使者,去向杞梁的妻子表示吊唁。 不料,杞梁的妻子愤然地说:"我的丈夫是有罪的吗?为什么要这样在外边折辱他呢?如果他没有罪,那么,我们家的祖先们,是给我们留有祖屋的,我不可能就在这个野外,凭吊我的丈夫!" 她这个态度,明显是冲着齐庄公来的嘛。 所以,齐庄公就不得不亲自前往杞梁的家中,专程去进行吊唁。 这个故事表明了,杞梁的妻子,是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 而就是因为她的性情刚烈,所以,她这个故事,就被记入到了《左传》里面。 但是,这个故事,到了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里,就大变样了。 在《列女传》里,杞梁的妻子,就不是说了两句气话那么简单。 她是在城墙下面哭了十天十夜,把城墙都给哭塌了,然后,她自己也投水而死了。 而虽然是这样,这个杞梁之妻,这时候,也还只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齐国贵妇而已。 被她所哭塌的,也还只是春秋时期的齐国的一段城墙。 那么,这个故事,是什么时候,从春秋时代转移到秦朝时代的呢? 在唐朝,有一本《琱diāo 玉集》的故事书,转载了这个故事。 而就是在这本《琱diāo 玉集》的转载中,不但被哭崩的齐国城墙,变成了秦朝的长城,而且,杞梁的妻子,还由无名氏变成了有名有姓,变成了孟超的女儿孟仲姿。 这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这里就基本上是齐活了。 只是,里面的人物姓名,还有些贵族气,还不够平民化;故事情节,也不是那么地丰富曲折。 于是,到了元朝的戏曲里面,杞梁的名号,就变成了范喜良、万喜良等等;他的妻子的名号,就由孟仲姿,变成了孟姜女。 这个名号的改变,就使他们的身份,更符合一对民工、民女的身份,而不是那么贵族气。 那么,从这个故事的演变过程,以及人物身份的转换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演变成这样,就是为了污蔑秦朝,和污蔑秦始皇的。 当然,秦朝,征调民工修筑长城的这个事实,也肯定是存在的。 但是,征调民工修筑长城,就是"徭役繁重"吗?征调民工修筑长城,就是"残暴"吗? 那么,我们现在的黄河,变成了一条"天河",河床本身,比它两边的地势还要高出了很多。 这都是那一代一代的朝廷,征调他们当时的民工,一次次地加高河堤,给加出来的。 那么,那一代一代的朝廷征调民工加高河堤,也是"徭役繁重"吗?也都是"残暴"吗? 事实上,长城,并不是由秦朝这一个朝代建设起来的。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就各自都修筑了他们自己的长城。 秦始皇,只不过是在统一中国之后,把原来各国的不相连的长城,给连接起来,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而已。 而且,秦朝以后的历朝历代,也都是在不断地修补、加高、加长这个万里长城的。 那么,为什么以前的诸侯国没有"徭役繁重",以后的历朝历代也都没有"徭役繁重",只有秦始皇和他的秦朝,就"徭役繁重"了呢? 好吧,这可能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秦朝的"刑罚严酷"了吧。 关于秦朝的"刑罚严酷",在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里面,是有记载的。 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说:"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shì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过来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民众九百人,去驻守渔阳。陈胜、吴广都在里面担任屯长。他们走到大泽乡,恰遇天下大雨,不能赶路,估计已经误过期限了。而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误了期限的,是都应当斩首的。于是,陈胜、吴广商量说:"现在即使是逃跑,也会被抓回来处死,发动起义失败了,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从司马迁的这个记载来看,这个秦朝的法律,也确实是够"残暴"的哈。 就因为下雨,赶路误期了,就要被全部处死,这不是"暴政",又是什么呢? 但是,问题是,我们要问一下,司马迁的这个记载,是真的吗? 陈胜、吴广说"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这是当时的事实吗? 我们现在有许多考古发现。 我们就来看看,我们关于秦朝的一些考古发现。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出土了一座秦代墓穴。 这座墓穴里,埋葬的是一个名叫"喜"的秦代基层官吏。 不知道是什么目的,这个"喜",把他生前所用的书简,给一起带入了墓穴之中,作为自己的陪葬。 这些书简,一共有1155枚。 其中,80枚为残片,其余的,都保存较为完好,上面约有四万多个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用墨笔书写的战国晚期、到秦朝初年的文书。 竹简上面的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等。 这些内容,为研究秦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都提供了十分详实可靠的资料。 其中,对于朝廷的与征兵相关的法律,是这样记载的: "失期三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zī 一盾;过旬,赀一甲…… 水雨,除兴。" 就是说:朝廷征兵,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而延误行程的,晚到3-5天,进行批评教育;晚到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的,罚一副铠甲······若是因为下雨而迟到的,则不受惩罚。 所以,这些出土的秦简所记述的,与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述的,是大相庭径、很不一致呀。 那么,我们是应该相信秦简呢?还是应该相信司马迁呢? 秦简和司马迁,我们应该相信谁,这个暂且不论。 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应不应该相信陈胜、吴广他们这一对农民起义的领袖呢? 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过来就是:陈胜说:"天下受秦朝的坑害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来不应该立为皇帝,应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秦始皇,被秦始皇派到外面带兵去了。现在有人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都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喜欢他。但是,他的生死未卜。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亡了。现在,如果我们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来号召天下,应当会有很多人响应。"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就知道,陈胜、吴广为了达到目的,是不惜撒谎欺骗,而去冒充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队伍的。 那么,他们说的其它的话,还可信吗? 我们再看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 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翻译过来就是:占卜的人了解到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事能成,这是建立功业呀。但是,你们有祈祷过鬼神吗?"陈胜、吴广听了,考虑到祈祷鬼神的用处,就很高兴地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使人们相信我们呀。"于是,他们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下"陈胜王"几个字,放在别人所捕之鱼的鱼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的时候,发现了鱼肚子里面的帛书,就对这件事情感到惊奇。陈胜又派吴广,晚上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旁,提着灯笼,模仿着狐狸嗥叫的声音大喊:"大楚兴,陈胜王"。 所以,到底是他们本来就要造反呢?还是因为误期了,要被斩首,才不得不反呢? 如果是因为误期了,要被斩首才不得不反,那还用得着他们装神弄鬼地去欺骗大家吗? 我们再看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ì 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 翻译过来就是:吴广向来会笼络人心,士兵们大多愿意听他的差遣。这天,带队的将尉喝醉了酒,吴广就故意激怒将尉,多次说要逃跑。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将尉来对自己动手,以激怒那些平素追随自己的士兵。将尉果然上当了,来用竹板抽打他,还拔剑出鞘,做出要杀他的动作。吴广立即起身,乘势夺剑,反杀了将尉。在陈胜的帮助下,他们把两个将尉都杀了。于是,他们召集并号令手下说:"你们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即使是不杀头,可是,去守卫边塞的,本来也是十分之中要死掉六七。所以,壮士不死则以,要死,就该死得有点名堂吧!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吗?" 所以,从他们自己说的" 误期要杀头,即使不杀头,去守卫边塞的,本来也是十分之中要死掉六七 "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品味到,他们的" 误期就要杀头 "的这句话,是骗人的,秦朝,是没有那么残暴的法律的。 那么,秦朝没有那么残暴的法律,陈胜吴广,又为什么要造反呢? 那些农民们,又为什么会受到他们的鼓动,跟着去造反呢? 我们再来看,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的开头,是怎么说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胜是阳城人,他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他也是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叫叔。 那么,我们将他们这两个有名有字的农民起义领袖,和后来的另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比较一下,看看他们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 他这个"元璋"的名字,是在他发迹之后才有的。 他的祖父,叫朱初一。 他的父亲,叫朱五四。 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叫朱重四;一个叫朱重六。 那么,我们来品一品,这朱重八,和他的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以及兄长们的名字朱重四、朱重六,这些名字,都像是正正经经的人名吗? 所以,既然他们的名都取成了这个样子,那他们还可能会有字吗? 所以,同样是农民起义领袖,为什么陈胜、吴广,和朱元璋他们相差这么大呢? 他们谁才是真正的农民出身呢? 真正的农民出身的,会有名有字吗? 所谓的"字", 是古代的男子,作为他们的成年礼的一部分,而搞出来的一种身份标志,是他们为自己的"名"所作的近义性的注解与说明。 而关于礼,在古代社会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 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你根本就没有讲礼的资格。 你又何来的成人礼呢? 你又何来的成人礼的标志呢? 你又何来的字呢? 所以,这陈胜、吴广,他们都是有名有字的,他们可能是真正的农民出身吗? 是的,他们在煽动、领导农民们举行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可能确实就是农民。 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的出身就是农民。 他们,其实是被秦始皇所扫灭的六国诸侯中的贵族。 是秦始皇灭掉了他们的国家,使他们失去了贵族的身份,他们才变成了农民。 所以,他们为什么要煽动农民们举行大泽乡起义呢? 因为,他们想恢复他们从前的诸侯国,他们想恢复他们从前的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地位,他们对扫灭他们从前的诸侯国的秦朝,具有深刻的仇恨。 我们再看原文:"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他们两个人都为屯长,说明他们两个人的见识与能力,都是强于一般人的。 最主要的是,他们会把写字的绸布,塞到鱼肚子里去,以装神弄鬼。 这说明,他们有文化。 而那些真正的农民们,为什么会受到他们的鼓动,去跟着他们造反呢? 那就是因为,真正的那时候的农民们,是没有文化、没有见识,更加不懂什么法律的, 他们会受到欺骗,会受到蛊惑而已。 好吧,就算《孟姜女哭长城》是虚构的,就算陈胜吴广所说的"误期当斩"也是假的,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该是真的吧?这难道不能表明,秦始皇是个"暴君"吗? 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确实是有。 但是,这能不能表明,秦始皇是个"暴君"呢? 这个还得分析一下,秦始皇的这个"焚书",是"焚"的什么样的"书"?"坑儒",又是"坑"的什么样的"儒"? 我们来看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有博士头衔的、来自从前的齐国的儒士淳于越上前说:"我听说商周两朝都有千年的历史,那是因为他们分封子弟功臣,从而有了枝叶辅佐。现在陛下有天下,可子弟们却不得分封,纵然是有田常、六卿这样的大臣,但是,你的外边没有枝叶相辅助,一旦有难,谁来相救呢?任何事情,不师从古法而能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呢。" 针对淳于越的这番话,秦始皇是什么态度呢? 秦始皇是"始皇下其议"。 就是秦始皇让大家讨论。 结果,李斯站出来反驳。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丞相李斯说:"五帝不相重复,三代不相因袭,各有各的统治,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时势不同。现在陛下创下伟业,建立万世之功,这不是一般的蠢儒所能够理解的。还敢擅言三代之事。那是能够效法的吗?因为那时天下大乱、诸侯并争,所以才有百家争鸣,各出奇谋。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百姓应该专心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士人则应该学习法律禁令。 可是,现在一些儒生不学习现实经验而迷信古代虚学,以古非今,迷惑百姓。丞相李斯冒死进言:从前天下大乱,不能统一,所以,诸侯蜂起,导致一些学说以古非今,以虚乱实,人们都相信自己私下所学,而不听当朝帝王的指令。现在皇上统一天下,区分黑白而尊崇正确的方案。但是,各地私学却自成体系,听到朝廷法令,就以自己的标准而妄自评判。他们在家里是心里不痛快,出了门就大放厥词,以标新立异的方式,树立各自的门派,对朝廷政令群起而攻之。这样的势头如果不予以禁止,那么,他们的头面人物在上,党徒们在下,就很容易形成一股股的势力。所以应该禁止。 臣李斯请求,凡是历史类的书籍,除了秦朝的都要予以烧掉。不是博士一类的官职,敢藏诗、书、百家语的,全部收缴予以烧掉。有敢于谈论诗书的,在闹事杀头。以古非今的,灭其族。被官吏发现知而不报的,与藏书者同罪。下令之后三十日不烧的,脸上刺字到长城上服刑。所保留的书籍,就是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有想学法令的,以官吏为师。" 然后,秦始皇就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 这就是所谓的"焚书" 那么,秦始皇的这个"焚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是为了加强他的统治呀。 而且,秦始皇只是收缴普通人的书,只是不让普通人读那些书而已。 像有博士头衔的那些人,他们还是可以收藏和阅读那些书的。 所以,毁灭文化的罪名,按不到秦始皇李斯的头上。 如果秦朝的博士们,不被后来的项羽所杀,那么,那些博士们的书籍,不是可以保留下来吗? 再说,像秦始皇李斯所干的这些事,别人就没有干过吗? 那汉朝的大儒董仲舒,不是也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 而在他们的这个政策影响下,又有多少古籍被篡改,被遗失呢? 只不过是,他们儒家,长期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他们干什么,就都是对的。 而李斯和秦始皇所走的路线,跟他们不一样,所以,李斯秦始皇做什么,就都是不对的。 如此而已。 我们再看,秦始皇的"坑儒"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事件,也是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 就是方士卢生、侯生等,欺骗秦始皇,说是替秦始皇寻求仙药。 在骗取了秦始皇的大量钱财后,他们就悄悄地逃掉了。 秦始皇知道后,十分地震怒,进而怀疑到其他的方士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恶行呢? 于是,秦始皇下令,在京城搜查其他的方士,共抓获同样行骗的方士460人。 然后,在审讯坐实这些人的罪行之后,将这些人全部予以活埋。 我们要注意的是,秦始皇所坑的,是方士,是骗子,而不是读书的儒士。 真正的读书的儒士,像淳于越那些人,秦始皇还是封他们为博士,对他们十分敬重的。 所以,所谓的秦始皇"坑儒"的说法,也是一些人故意混淆视听,从而扭曲历史的真相而已。 当然,这些人混淆视听的目的,明显就是为了对秦始皇进行污蔑和诽谤。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污蔑和诽谤秦始皇呢? 这就是因为,秦始皇是法家学派的支持者,他也是一个改变历史的人。 而他和那些法家学派又不相同。 法家学派们,只有主张,没有权力。 如果没有掌握着权力的人来支持那些法家学派,那么,那些法家学派空有主张,也是没用的。 而秦始皇掌握着权力,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人去支持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的主张,才能够得到贯彻;历史,才能够改变。 所以,对于那些儒家学派来说,对于那些不愿意看到历史前进的人来说,像秦始皇这样的人,才是更可恨的人。 这就是秦始皇被仇恨、被污蔑、被诽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