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红色人文之一碗米饭的重量(记红军团长贺桂如)
按:
"桂英嫂,桂如侄儿虽为革命牺牲了,但是他的血没有白流,而换取了今天中国革命的胜利,你是很光荣的。"这是贺龙元帅1951年写给堂嫂陈桂英的回信。直到此时,老人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早在22年前就已经牺牲了。
红军团长贺桂如
在湖南桑植八大公山镇,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庄耳坪。它与湖北省宣恩县交界,海拔1000多米。这里四面环山,终日云雾缭绕,被誉为"山中盆地"。来到庄耳坪土地垭山崖路口,仰望高耸于云端的庄耳坪战斗纪念碑,清新的空气里似乎飘着一丝硝烟味。1929年10月,贺龙率湘鄂边红四军转移到这里时,遭遇优势敌人的伏击。红4军1团团长贺桂如,就牺牲在这里。
庄耳坪烈士纪念碑
人物介绍:
贺桂如,贺龙元帅的堂侄,1897年出生于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家,幼年丧父,与母亲陈桂英相依为命。贺桂如早年饱尝生活艰辛,小小年纪就担起了养家重担,他体魄不够健壮,小时因烟气熏目,患上了轻微近视,又因繁重农活,左手跌伤略带残疾。然而不幸的遭遇和艰辛的生活没有压垮贺桂如,还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
贺桂如(1897-1929)
1916年3月,贺龙刀劈芭茅溪盐税局举旗兴军时,年仅19岁的贺桂如紧紧跟随,从此走上了戎马生涯。在他看来革命就是一个人活着,不仅要让自己的家庭吃上大米饭,还要让更多穷苦的家庭都要吃上大米饭。有了这个信念,贺桂如觉得自己的一生都有了奋斗的方向。
此后他跟随堂叔贺龙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桑植起义等革命斗争。贺桂如胆大心细、作战勇敢,是贺龙的警卫员和"内当家",负责保护贺龙的安全,并管理贺龙部队的内务钱粮。参加革命13年里,他由班长、排长升至团长,跟着堂叔贺龙在湘鄂两省交界之地,用星星之火点燃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熊熊烈火,并在战火硝烟中成长为贺氏家族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在桑植起义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作战50余次,战功卓越,于1929年5月任红4军红1团团长。
喋血庄耳坪:
1929年的赤溪河大捷,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9月,国民党向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以敌陈渠珍师和桑植团防为前导,敌吴尚师随后跟进,联合周燮卿、罗效之、朱际凯等部共2万之众,扑向桑植。为了保存部队,贺桂如率红1团随军部向桑鹤边境转移,10月初至八大公山庄耳坪时,遇数倍强敌合围,形势极为严峻。
庄耳坪山高路远,人迹罕至,原本是安全的。可那一天,细雨霏霏,云雾蒙蒙,数万敌人将红4军压在内半坡山梁下的树林和草丛里,贺龙也完全暴露在了敌军的炮火之下,形势极为危险。在这危急关头,贺桂如带领全团战士从左侧攀山而上,捣毁了敌人几个机枪点。但敌人密集的机关枪仍在疯狂的咆哮,冲在前面的战士相继倒下。
他带着红军战士一次次冲锋,又一次次失利。看到冲到前面的二十多个战士相继阵亡,贺桂如眼睛湿润了,他不顾一切,冲到与敌人只有几步之遥的地方,振臂高呼:"同志们,为了下一代吃上大米饭,冲啊。"接着他猛然跃上土台,扔出几颗手榴弹,在烟雾弹尘的掩护下炸掉了敌人正面的机枪点。但此时,敌人侧面机枪点的子弹横扫了过来,他身中七弹,英勇牺牲,年仅32岁。牺牲前,他抬头望了望堂叔贺龙坚持战斗的方向,那依依难舍的目光,那久久屹立不倒的身影,让人难忘。这一刻,红军战士沸腾了,大家齐声高呼"为了下一代吃上大米饭,冲啊!"一批又一批,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呼啸声响彻云霄,血染红了大地,映红了天空,涂红了庄耳坪的山山岭岭。经过一天的鏖战,贺龙带领红军成功突围,而贺桂如永远留在了庄儿坪。
"一碗米饭的重量":
"同志们!为了下一代吃上大米饭,冲啊。"红军团长贺桂如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呐喊余音袅袅,久久不散,这是一位父亲、一个男人最朴素的思想,更是一个革命者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希望。贺桂如,一个真正的中国男儿,一个顶天立地的红军团长,就这样告别了妻儿,告别了堂叔贺龙,告别了当时还没有吃上大米饭的父老乡亲。牺牲前,他心里装的是下一代要吃上大米饭。
"一碗米饭的重量"
有的人赴死,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贺桂如牺牲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三十二岁,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红军战士誓死不屈,奋勇向前。
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和平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为了下一代能吃上大米饭",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无数共产党人为此前赴后继。革命先烈已化作不朽的历史丰碑,我们青年一代将在先辈的激励下,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