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到我‘入土’也还不了" "排到自己要572年,往前翻这么长时间,那会儿还是明朝" ... 早已淡出大众视野的ofo小黄车再起波澜,"死去"的热搜再度席卷了互联网。 而这一次,债主身份由广大网友转变为了电商巨头——天猫。 1
First Point 催债5个亿 12月1日,ofo小黄车的运营主体及其创始人戴威,收到了法院的起诉状及开庭传票。 原告是我们电商人所熟知的天猫,案件类型涉及一桩借款合同纠纷。 大致内容为,天猫要求ofo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共5.38亿元 。且天猫对其关联子公司的动产抵押物和质押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享有优先受偿权,要求其通过变卖、拍卖等方式清偿债务。 事件起因很有可能是2018年,戴威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先后两次将共享单车作为抵押物,换取了阿里17.7亿元的融资。 很明显,这则消息对于不少网友来讲,是个坏消息。 因为天猫的讨债优先权可能会比广大网友的押金"长征路"要高。 据了解,目前仍有1500多万位"冤种"用户还在排队等待ofo退还押金。 按照最低99元的押金计算,这笔债款也将达到近15亿元。 不过,天猫虽拥有优先权,但想从ofo手中拿回这笔也没那么简单。 因为在天猫之前,还有不少"前辈"。 就拿最近的11月来说,一家名为飞毛腿动力科技的企业起诉了ofo,涉案金额不及天猫5个亿的百分之一——79.5万元。 "已穷尽了财产调查措施,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财产" 这是裁决文书上的一句话。而就是这点钱,ofo也拿不出来了。 2
Second Point 债多不愁,"骚操作"频出 截至目前,ofo创始人戴威已收到多达38条限制消费令。 ofo运营主体收到的法律诉讼达到了683条,开庭公告达到161条,收到的限制消费令更是达到171条。 看来ofo主体企业与戴威不在开庭,就是在开庭的路上。 不过,俗话说"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正是有这番"战绩",才引得ofo"骚操作"频出。 在2018年前,共享单车先行者ofo风头无两,先后获得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经纬中国、滴滴等知名投资的青睐,总金额超20亿美元。 图源网络 直到下半年,ofo面临事业分水岭。 不仅传出资金链紧张的消息,还不断有用户反应退押金难等问题。 人都会有些"羊群效应",如果说一两个用户的押金成不了气候,那么成群结队的用户一起来退押金就让资金本就困难的ofo雪上加霜。 "为欠着的每一分钱负责,为每一个支持过ofo的用户负责" 在戴威满怀热血地发声后,ofo打着退押金的旗号,开始了各种营销手段... ofo直接摇身一变成为"返利平台",只要用户在APP内购物满至上万元即可退还押金。 这种谜之操作还出现在20年年底。 "卖好友" "拉好友,帮你退押"活动上线,顾名思义只要邀请好友入局,就能加快退押金的速度。 而且好友下单时,用户还可享受"最高奖励购物金额的40%",且上不封顶。 回款压力仍旧巨大的ofo,甚至还推出过"10元特惠充值"活动。 即用户充值10元,平台立即退押2.5元。掐指一算,充值400块和800块即可全额退还99元和199元押金,简直"超划算"。 很明显,这类"割肉补疮"的方式只不过是ofo延缓衰落的下下策方式罢了。 用户不是"大冤种",更不会上这么简单的当。 所以上钩的用户越来越少,ofo也无计可施,只能逐渐"躺平"。 3
Third Point "烧"死自己 作为当红炸子鸡,ofo用一年九个月的时间拿下了单日订单破千万的傲人成绩。 要知道,这般成绩当年淘宝用了8年,滴滴用了3.5年,美团用了3年。 "持才傲物"的ofo令其产生了一股不缺钱的心态。 后起之秀摩拜登场与ofo打起了市场战。 在国内,ofo向三四线城市投入了2000万辆小黄车,可绝大部分都是不好骑的。 在国外,ofo疯狂扩张,但因运营、推广、支付等方面水土不服,最终从海外大撤退。 在营销上,ofo花2000万元冠名卫星,1000万元请鹿晗代言,可订单水花一点儿也见不着。 伴随数据不断地下滑,大股东滴滴派人进驻ofo。 大到执掌财务、市场等重要部门,小到几百块的报销审批权限都要收归CEO层面。 从而引发了不少员工的反感,认为滴滴不信任ofo员工,甚至产生了滴滴会夺权的心理。 最终在2017年里,三名滴滴系高管被ofo创始团队集体踢出局。 彼时虽然ofo团队占据了上风,但大股东滴滴毕竟手握资金命脉,如果无法绕开它去找钱,ofo迟早会被滴滴蚕食。 而且,滴滴还正不断向ofo方挖人。 "待遇double,你来不来?" 如此一来,戴威只能找到阿里,试图制衡滴滴。 只不过,阿里在ofo的股份远远不够威胁滴滴的地位。 面对外部押金,内部管理、资金链等问题,ofo逐渐支撑不住,才上演了各种迷之营销操作。 最终踏上了一条漫长的被催债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ofo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换取了阿里巴巴17.7亿元的借款。 3月中旬,ofo宣称以"股权+债权"的方式,获得阿里领投、蚂蚁金服等跟投的E2-1轮8.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的融资,其中包含之前的借款。 4
Fourth Point 警钟长鸣 落得"人人喊打"的ofo,用创业半生的经历阐述了共享经济的残酷。 就像这两年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充电宝,提价都十分明显,这预示着业务线盈利水平的欠缺。 而背靠大厂阿里的哈罗单车,也从原先的共享单车业务拓展为"哈啰出行",增加了各类打车、本地生活等业务版块。 看起来,共享经济只有背靠大厂且以多业务线的方式才有可能形成一条完整的盈利链路。 无论是ofo,还是阿里的哈啰,无疑都在为后辈们留下了不少经验典范。 希望未来更多的共享经济业务,能够在保障用户利益的基础上,达成企业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