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好地方寻找新疆旅游的魅力
中国广播网 作者 张万振
大凡民俗文化总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总是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它既是一种局限,又是一种特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旅游产业的两大内容,自然地理虽乃鬼斧神工,但生灭由天;民俗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绝无仅有。长河、大漠、雪山、草原、绿洲,新疆自然风光在最近几年的旅游业中,无疑得到长足发展,现在把目光投向新疆民俗文化的发掘与资源的整合不啻为明智之举。
融音乐、诗歌、舞蹈为一体的木卡姆是新疆民族艺术宝库里的靓丽瑰宝。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十二木卡姆音乐历史非常悠久,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于田乐》等音乐传统,汉唐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公元十六世纪,由叶尔羌汗国的阿曼尼莎汗王后组织音乐家们,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使木卡姆音乐更加完整地保留下来。
现存木卡姆音乐有多种不同风格的类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备,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是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和民俗为一体的艺术佳品。
木卡姆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在它身上,凝聚着历代维吾尔族民间艺人的聪明智慧,融会了广大人民的艺术创造。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堪称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创造。现在,在新疆艺术学院,专门设立了木卡姆的教学机构和学习场所,有专门的教师来传授木卡姆艺术,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猛烈激荡的今天,确是件了不起的大好事。为了将这木卡姆艺术发扬广大做到后继有人,新疆将在喀什、伊犁、阿克苏、和田、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建立若干个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中心。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誉称,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满等民族都能歌善舞,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新疆歌舞流传到日本、缅甸、朝鲜、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地。据《史记》、《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于阗乐就已在汉宫廷演出。龟兹乐舞、疏勒乐舞、高昌乐舞、伊州乐舞和天山以北匈奴族的悦般乐都是见之于史册的乐舞瑰宝。唐代官制的10部乐中,就有出自新疆的《龟兹》、《疏勒》、《高昌》3部,古代新疆还产生了像苏祗婆、白明达、裴兴奴、何妥、尉迟青、尉迟章等一大批音乐演奏家、作典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们曾以就职朝廷、掌管音乐、传艺演奏卓有成就而被载入史册。
浓郁的民族风格使文化产品独特并更具魅力。现状表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引力来源,二者相辅相成。一般地方的旅游景点建设都是以文化为旗帜,强调民俗文化对旅客的吸引
在新疆,民俗文化旅游前景广阔。新疆传统文化中富于表演和展示性的内容很多,演唱类的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演唱、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演唱、蒙古族的"江格尔"演唱等;杂技类如"达瓦孜"表演;民族体育类如赛马、马上竞技、摔跤、叼羊等。民族歌舞是新疆传统文化中最富表演与展示性的形式。新疆久负"歌舞之乡"之盛名,各民族的传统歌舞艺术多姿多彩,仅以舞姿来看,维吾尔族轻盈舒展,哈萨克族风格粗犷剽悍,柯尔克孜族活泼,塔吉克族刚健,乌孜别克族动作优美轻快,塔塔尔族开朗奔放,风趣幽默,与各自的传统音乐、舞蹈语言以及民族服饰等共同构成风格各异、内容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由著名艺术家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唱遍全世界有华人的地区,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就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到达坂城旅游观光。由此,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科技,就有可能形成产业,成为旅游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民俗则是最有特色的文化。在新疆47个民族和睦共处的大家庭中,民俗文化不断传承广大。新疆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高空达瓦孜、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吐鲁番葡萄节等;民俗文化也异常丰富,涉及到生产、生活、岁时、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例如:古尔邦节、那达慕大会、肉孜节、叼羊、赛马等。此外,还有与新疆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丝绸文化、茶文化、陶文化、酒文化、…几乎与旅游相伴而行,是景点之需,也是游客之需。各地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特点,凡个性的旅游产品大都以地方民俗取胜,这正是民俗文化形成产业的可为之处。
坎儿井,堪称是新疆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我国有驰名于世的三大古代建筑工程:长城、运河、坎儿井。而坎尔井就产生于新疆。现在,吐鲁番的坎尔井,已成为一大旅游景观。说起坎尔井,它对当地地形的利用,它的工程量之浩大,它赋予干旱的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堪称世界一绝。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以"低、热、干、甜"四最而著称。干热的气候使得吐鲁番的蒸发量达到3000毫米,只有渗进地下的水才能保存下来。坎尔井的构造,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的。竖井是为掏挖暗渠是取土、透光、通风之用。明渠建立在地面上,与暗渠相连接,是供引水、灌溉之用。涝坝就像内地的池塘,它用于蓄存坎尔井水,以备当地百姓日常使用。新疆坎尔井共计3000多条,吐鲁番的坎尔井连接起来长达5000多公里,足以从吐鲁番通到香港。这些都是由劳累一生的坎尔井工匠来完成的。
新疆兄弟民族的帽子,颜色、帽形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是维吾尔人的绿花帽。它是用手工、丝线绣上花叶图案的四方棱形的花帽,绣工精致,花叶纹样富有装饰美。南疆山区的柯尔克孜族人,普遍戴的白毡帽与众不同,帽子上部素白,镶几道黑线,帽子下沿镶着黑布边,并向上翻卷,黑白分明。有的还在帽顶上缀上红色或黑色的缨穗。新疆人的帽子花式万千,琳琅满目。很多中外游客会兴趣勃勃地到乌鲁木齐、喀什等城市的民族用品巴扎上,选购一两顶维吾尔族绣花帽,留作丝路旅行的纪念。 在新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馕。因此,城镇的饭馆、食堂都有馕卖,而且烤馕的作坊、摊点布满街巷,几乎是十步一铺、五步一摊,边烤边卖,生意红火。
维吾尔人还把馕看作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比如,男方向女方提亲,见面礼物中就有衣料、盐、方块糖,且必须有五个馕。在结婚仪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双手捧出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盐水,盐水里泡着两块小馕。姑娘就站在一对新人中间,让他俩抢着吃下这两块象征着爱融洽、甘苦共尝的盐水馕,谁先捞到馕,就表示谁最忠于爱情。"该出手时就出手",抢馕,成为婚礼中的第一个高潮。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化,每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新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疆旅游业目前取得的骄人成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不仅需要保护,还要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现在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是祖辈留下的精髓,每个新疆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近年来,新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重视,并努力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的发展之中,为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围绕新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整合了新疆文化、自然、人文等资源,树立了独特品牌形象,塑造出新疆应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并依托特色文化打造特色产业 。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多数的民俗文化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文化界、经济界在观念认识上相对滞后,文化人的市场意识不强,常常是坐以论道;另一方面是经过调研把那些艺术含量高、市场可操作性强的民俗文化品种遴选出来加以开发需要一定的时间。
旅游业是新疆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文化旅游以其内涵丰富、魅力独特、适宜不同层次的旅游者一直倍受青睐,对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产业开发,我们需要一个宏观规划,鼓励和欢迎文化经纪人或经纪人公司合法参与开发经营活动,使市场渠道通畅,同时还要严格选项,确立精品意识,防止粗制滥造和破坏性、投机性开发,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只有保护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其在促进新疆建设发展的同时得到传承和发扬,才能真正让新疆的灵魂鲜活起来,才能让新疆散发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吸引世人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