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雨博士雨水利用设备有限公司是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是国内第一家雨水利用设备开发商,年产值3亿-4亿元。 今年以来,因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企业一度考虑外迁。所幸,燕罗街道和宝安区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帮助企业稳定了产业链条。雨博士选择继续扎根宝安,谋求高质量发展。 雨博士的案例不是个例。经历了40多年快速发展,宝安用地规模已经逼近空间资源承载力的上限,要实现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和能级跨越提升,就需要更大的产业空间来承载大项目。 一场高质量产业空间的攻坚战在宝安打响!宝安举全区之力实施国土空间提质增效行动,通过土地整备、园区转型增效、用地出让等持续不断盘活产业空间。 到2025年,宝安将预计整备产业用地7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工业上楼"行动,预计新增产业空间2000万平米。 宝安有宝地,空间等企业。宝安向企业承诺:以战略级空间承载战略级项目,只要有好项目,宝安一定有地可落。 南方+ 何俊 拍摄 今年6月15日,宝安启动2022年度土地整备和空间拓展攻坚暨燕罗整街统筹土地整备攻坚行动,计划年内完成土地整备388.6公顷,其中产业空间任务267.4公顷。 土地空间是先进制造业蓬勃生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一直以来,宝安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整体开发建设,土地整备工作连续取得突破。 在新桥,"重点更新单元、综合整治、土地整备"模式,让新桥东片区的一大片优质产业空间正在盘活; 在沙井,海洋新城将开辟1.29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形成海洋产业生态圈和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肩负起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任。 在福海,曾经的水产特色基围虾、黄油蟹的鱼鳁地,崛起了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南方+ 何俊 拍摄 吊机轰鸣、铁臂挥舞,大铲湾码头的"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一片火热,该项目将投资318.9亿元,规划容纳就业人口近10万人,是大湾区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项目之一。 随着土地整备展开,制造空间得到更好保障,大族激光、鹏鼎半导体、长盈精密、立讯精密、信维通信等一家又一家制造业企业落户,腾讯、京东、顺丰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抢滩布局。 当前,宝安迎来了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历史机遇,临湾各城市正以城市新中心的定位,加速重构城市空间,抢滩布局大平台大项目,抢占湾区发展制高点。 南方+ 何俊 拍摄 为了实现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和能级跨越提升,以更大的产业空间承载大项目,今年8月26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2周年之际,宝安重磅发布重大空间发展战略,以"一带两心四片"为空间布局。 截至12月15日,今年宝安已整备产业用地1.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35%,位居深圳各区第一,辖区土地整备总体任务和各分项考核任务均已超额完成。 全区上下正围绕"土整这件大事"全面发力,向企业释放宝安全力"向存量要土地,向空间要发展"的坚强决心。 润恒智慧医疗产业园位于新安街道,现有10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6家、国高企业3家,去年总产值约9.4亿元。 园区容积率只有1.4,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相关配套设施欠缺,影响了园区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向存量要空间,成了润恒智慧医疗产业园的必走之路。 12月2日,润恒智慧医疗产业园开工奠基仪式举行。当天,深圳润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汉宣透露,园区将通过提高容积率,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利用厂区空地新建一栋产业用房和一栋配套宿舍,总投资额约5.6亿元,预计2025年5月建成投产。 南方+ 何俊 拍摄 "项目完工后,将新增3.6万平米产业空间、2万平米配套宿舍,将新增年产值7.2亿元、新增年纳税3000万元。"赖汉宣说道。 润恒智慧医疗产业园提容类项目的开工,正是宝安为贯彻落实深圳关于"盘活空间、提质增效、集约发展"战略部署的缩影。 当前,宝安共有产业园区2022个,数量全市第一。园区占地面积为5646.71万㎡,产业用房总建筑面积为9736.49万平方米(纳入园区内产业用房面积8464.6万㎡),位居全市第一,全区产业园区平均容积率1.50。 由此可见,宝安区产业空间体量庞大,潜力巨大。因此,为了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今年宝安在全区筛选了50个产业园区作为提质增效试点项目。 南方+ 何俊 拍摄 项目完成后,可新增产业空间347万平方米,优化产业空间20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309亿元。其中,提容类提质增效试点项目10个,预计可新增产业空间6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53.05亿元。 早在今年2月,宝安还印发了《宝安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提出未来三年将建设成"一十百千万"园区布局体系。其中,一包括一地图、一规划、一政策,十即十个示范性园区,百是百万平方米产业保障房,千指千万平方米空间增量,万为万亿级产业生态。 7月1日,宝安在深圳土地矿业权交易平台一次性发布5宗重点产业项目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 该5宗地块以"带产业项目"挂牌出让,分布于区内燕罗街道、航城街道、新桥街道,总土地面积超31公顷,全部用于保障智能制造、光伏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发展,约定总投资274亿元,达产后年度总产值近600亿元、总纳税11.8亿元。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宝安完成了17宗供地,分别为13个重点产业遴选项目、1个总部项目供地,以及3宗协议出让用地的出让工作。年度供地数量、保障企业数量创下宝安新纪录,相当于近三年供地总和。 南方+ 何俊 拍摄 新纪录的背后,缘于宝安首创"四个一"产业遴选模式。 为解决产业项目用地"供给谁、供多少、怎么供"的问题,宝安探索确立了一套创新产业遴选机制,通过"建立一套遴选机制,明确一个分类标准,设计一套评分算法,制定一套分配规则",打造公平可预期的土地供应机制。 公平可预期,公开透明至关重要。宝安建立深圳首个评分排序遴选规则体系,明确分类排序、评估打分、供地规模、联合体分配等规则,确保不同类别的企业可以快速、公平轮候取得产业用地。 与此同时,根据企业的成长阶段,分别将企业划入战略类、龙头类、创新类、潜力类序列,保障不同类型企业以不同方式解决产业空间需求。 南方+ 何俊 拍摄 新纪录的背后,更是宝安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现实需求。 今年初,宝安再次提出要用3—5年时间解决有空间需求的市级总部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发展用地或研发、生产用房问题,进一步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宝安,正乘着"双区驱动"的东风,以产业空间拓展为抓手,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与更多优秀企业、优秀人才携手,共创非凡未来。 【记者】苏国锐 【摄影】何俊 【统筹】崔洁 【作者】 苏国锐;何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