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位置: 它位于新垃圾桥(今西藏路桥)以西,乌镇路以东,北临国庆路,南沿光复路,与公共租界隔苏州河相望,由设计国际饭店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建于1931年,是七层钢筋水泥结构大楼,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当时西藏路桥周边地区最高的建筑。它原是"金城"、"中南"、"大陆"、 "盐业"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造的物资仓库,习称"四行仓库"。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四行保卫战发生背景: 1937年8月初,上海形势顿时紧张,一直把上海当作战略目标的日本开始大规模撤侨。 8月9日 ,日海军中尉大山勇夫驾车冲击虹桥机场,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当晚日本陆军2000余人坐军舰开赴上海,大战一触即发。 8月13日 晚,虹口、闸北、南市都传来了极为猛烈的轰炸声与枪炮声。依照张治中的计划,装备精良的国军一部攻占日军在上海最重要的据点虹口日本海军司令部;另一部攻击日海军在上海的码头汇山码头,将日军赶到黄浦江里去,这样淞沪抗战可获全胜。但这两个目标均未实现。 8月14日 ,国民政府发表《抗战自卫书》,宣布"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8月15日 ,日本宣布全国总动员,成立作战大本营。9月初,日本天皇召开"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次御前会议,正式宣布向上海陆续派遣5个师团约30余万人的精锐部队。中日两国上百万军队在上海长达几个月的生死搏杀就此开始。 1937年8月13日以后,蒋介石尽遣70余万国民党精锐之师,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激战。尽管在局部战役曾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在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可以防守的淞沪平原,面对海空占绝对优势的日军,两个多月下来,伤亡巨大,败相已露。 10月26日 ,鉴于在上海闸北地区抵抗已日趋艰难,蒋介石决定撤出该区绝大多数部队,去防卫上海西部郊区;同时命令顾祝同让其麾下的八十八师单独留守抵抗。因为九国公约的签字国将于 11月6日 召开会议,蒋介石希望以八十八师的牺牲来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在闸北巷战中的日军集结仓库 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通过参谋长张柏亭向顾祝同提议:既然出于政治目的,那么留守闸北的部队,实力多是牺牲,实力少也是牺牲;守多个据点是守,集中兵力守一、二个据点也是守。最后顾祝同同意八十八师留下一个团的兵力,留守地点自行处置。孙元良决定,就以四行仓库为据点固守,固守时间为7天。但在最后撤离时,只留下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加强营。营长为陆军少校杨瑞符,并特派五二四团团副中校谢晋元作为最高长官。 谢晋元在接受任务后向孙元良表示:"在未达成任务前,决不轻易作牺牲。任务达成之后,决作壮烈牺牲,以报国家!" 图片来自于网络战斗经历: 10月27日凌晨,一队日军经过四行仓库门口,谢晋元率部攻击,四行仓库保卫战正式打响。下午1时,日军一个小队沿光复路至满洲路(现在的晋元路)东进,三连三排陈岂凡率领两个班突然杀出,手榴弹、机枪一阵扫射,敌军仓皇逃窜,丢下7具尸体后狼狈而去。由于四行仓库周围有两个煤气罐,再加上河对岸就是各国租界,所以日军不敢用飞机和大口径榴弹炮攻击,只能用强攻的方式攻占四行仓库。 中国守军 28日凌晨1时,日军试图用炸药炸毁墙体,但发现墙体过于坚固根本无法撼动。日军随即改变策略,开始攻击大门,想通过炸毁大门进入仓库。 图片来自于网络 凌晨三时许,日军进攻受阻暂时撤退,谢晋元部得以暂时歇息,突然一声枪声响起,随即刺耳的爆炸声和轻重机枪扫射声音传来。谢晋元急忙赶往楼下查看,原来日军已经顺着二楼窗户爬进仓库。还好守卫此处的战士及时发现,双方血战后顺利击毙敌军20余人,敌军撤退。 28日凌晨,日军又偷摸绕到四行仓库下,20多个日军手持钢板摆起了龟甲阵,他们在墙上挖起了洞,打算在洞口处安放炸药炸开墙体。 图片来自于网络 舍身成仁 眼看着日军挖洞战士们却毫无办法,关键时刻一名叫陈树生的战士站了起来,他把手榴弹绑在身上,拉开导火索,从五楼跳了下去。陈树生用身体砸开了日军的龟甲阵,20多名日军全部被炸死。 图片来自于网络 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河对岸的各国记者开始关注这悲壮的一幕。伦敦《新闻记事报》发表社论称:"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实为任何国家历史上最英勇的一页,上海华军的忠勇抗战,当可感动参加九国公约会议之诸代表。"其他报纸也纷纷刊登此事件,一时间四行仓库保卫战成了全世界的焦点。 各界援助 八百勇士虽然英勇抗敌,但他们还是遇到了问题,四行仓库只有杂粮,小麦和黄豆,没有盐和油。人不吃盐是会出问题的,谢晋元深感无奈,只能通过守卫新垃圾桥(今西藏路桥)的英军向上海市长俞鸿钧求助,希望可以支援一点盐和饼。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但此消息被一直关注四行仓库战斗的媒体记者知道了,报纸一登,苏州河对岸瞬间人山人海。无数的民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准备了大批物资打算通过新垃圾桥送到河对岸,但被英军拒绝。一时间大家心急如焚,一部分民众甚至打算把物资扔到河对岸,但河流宽阔,物资都扔到了水中。无奈的民众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他们准备了一万张饼和熟牛肉,把饼和牛肉放在桶里,通过新垃圾桥滚到对岸去,守桥的英军看到这么多人为八百勇士捐物,内心也受到影响,默认了这一行为。 图片来自于网络 杨慧敏送国旗 就在中日双方在四行仓库激战正酣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个名叫杨慧敏的女孩因为看到河对岸遍地都是膏药旗很是反感,所以她自己准备了一面国旗,在租界的帮助下穿过铁丝网和防御沙袋将一面国旗送到了四行仓库。谢晋元看到送来的国旗,给杨慧敏行了一个军礼,当杨慧敏询问四行仓库有多少战士时,谢晋元说有800人,并且表示他们会死守四行仓库,死战到底!这就是八百勇士的由来。 图片来自于网络 10月29日,杨慧敏送来的国旗在四行仓库屋顶竖起,据当时华东社记者报道称四行仓库屋顶竖起一面国旗,它长约六尺,宽约四尺,随风飘扬。在附近的敌旗中显得凛然不可侵犯,民众看到非常高兴,对八百勇士奋发的精神肃然起敬。 图片来自于网络 撤退租界 10月30日,四行仓库久攻不下,日军颜面扫地,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向租界和蒋介石施压,声称如果不采取行动,那么日军就会使用重炮轰击四行仓库,如果造成任何损失概不负责。蒋介石顶不住压力,命令谢晋元退出四行仓库,向租界撤退。傍晚租界铁丝网撤去,大门打开,但日军准备了两个探照灯对准了新垃圾桥,并在北西藏路和曲阜路路口架设机枪,还设置了三门平射炮和坦克。30夜,谢晋元率领部下朝被照的亮如白昼的新垃圾桥撤去,日军机枪、平射炮、坦克瞬间喷射出一颗颗火舌朝着新垃圾桥而去,整个撤退过程花了2个小时,在日军猛烈的攻击下,大部分人成功撤退至租界区,但仍然有6人牺牲十几人受伤。保卫战意义 精神意义: 从战略角度来看,保卫战带来的影响不大,但它所产生的意义是巨大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它重振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是中国人民抗战史上不可抹去的深刻回忆。 国际意义: 在四行仓库"最后一块阵地"死守向全世界进行现场战事广播,有利于扩大影响。1937年11月,上海华界全部沦陷。由于租界的存在,客观上也暂时阻挡了日军全面占领上海的步伐。广大爱国民众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日斗争。"孤岛"抗日运动,是淞沪抗战的延续和第二战场。也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英勇抗战壮举,赢得了全世界的同情与尊重。 政治意义: 因淞沪会战的形势渐渐不利于中国,蒋介石决定将主力部队逐步撤出的同时,留下一支部队继续留在闸北抗战,向居住在苏州河对岸的租界洋人特别是美国人证明,上海仍在中国人手中,以便在谈判桌上增加砝码。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