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5日,高寿105岁的失散老红军马崇德,在贵州黄平县大山深处的一座苗寨安祥辞世。消息传岀,全国震惊。1934年红军长征时他在湘江战役中身负重伤,怎么会流落到贵州?这个一度徘徊在死亡边缘线,且无依无靠的流浪者,竟然如此高寿,他到底有何养生秘决?他与地处黄平县境内的那座千年苗寨,到底有哪些难以割舍的情怀? 马崇德,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逻沙乡。他出生于1917年1月1日,1931年年仅14岁的他根本不到当兵年龄,可有一天国民党军队实然从他们村子边经过,其他人早躲兵荒跑了,他却蛮不在乎地去看稀奇,结果就被这支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一来二去,就被送到江西的战场上当炮灰。可他命大呀,并没有被那密集的子弹击中,相反却幸运地成了红军的俘虏。那时距他被抓壮丁仅一年有余。 2016年99岁的马崇德接受军报记者采访 别看马崇德年纪小,可他有心眼呀。他早就听说红军是为老百姓说话办事的部队,被红军俘虏后又亲眼看到了这里官兵一致,纪律严明,上下平等。于是他就铁了心地要参加红军,根本就不愿意领路费回家。红军首长看他人还机灵,也有可塑性,就收下了他,将其编入红一方面军某部,当了一名司号员。这是1932年8月间的事情。 司号员是技术活,又总是在首长身边活动。马崇德人很机灵,也肯动脑筋,也善于学习,很快就成了一名合格的司号员。每次作战只要首长朝他一挥手,他马上就操起军号吹响那催人奋进的冲锋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反第五次"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此时马崇德已有17岁,已成长为年青强健的大小伙子,他也随部踏上了长征的悲壮历程。 中央红军行径至湘江流域前,已先后穿越敌人三道封锁线。由于国民党地方派系与蒋介石之间貌合神离,红军总部之前也与粤系军阀陈济棠签有"借道"秘约,红军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时,虽然也发生过一些战斗,但总体而言并不激烈。于是,红军相对顺利地先后突破了前3道封锁线。 但是,巨大的不幸很快就会到来。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挥,以及搬家式撒离导致的行动迟缓,中央红军在湘江东岸地区陷入前后左右都受到重重包围的不利境地。 最终导致红军在穿越第四道封锁线时,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失败,整个部队由出发前8万余人,陡然锐减至3万余人。马崇德在吹响冲锋并随部冲锋时,被子弹击中倒在沟壕中,侥幸躲过了后面那阵更激烈的枪林弹雨。后来他在战友的帮助下,从尸首堆爬出来,虽然侥幸突围,再次踏上征程。但因为左脚中枪,一时难以治愈,只能强忍伤痛一瘸一拐地艰难行军,凭顽强毅力随部转战到了贵州黄平县境内。 八十年代,据马崇德本人回忆,部队抵达黄平凯里后,被一条大河阻隔,江面辽阔水流湍急,难以架设浮桥,红军只好在河两岸打上木桩,把粗麻绳固定在河边,战士们再拉着麻绳泅水过河。当时马崇德的脚部枪伤仍未愈合,经河水突然浸泡,又没有及时消毒,伤口受到感染进而引发溃乱。马崇德与10余名受伤约攠战士不幸掉队。 根据当地党史部门调查的结果,那一天是1934年12月26日。这些掉队的战士仍然有顽强的意志。他们自觉地抱成团,仍努力地追赶着部队。可是,当他们结伴翻过海拔1200余米的黄飘大山后,突然遭遇了一股十恶不赦的山匪袭击,战友们全部被杀害。 马崇德在黄平战斗遗址前回忆往事 山匪之所以没有杀马崇德,是因为看他年纪小,就像个孩子似的,手上又没有带枪,就放了他。 马崇德虽然侥幸地捡回了一条命,但几天粒米未进,饿得头昏脑胀,如同行尸走肉,漫无目的地的在乡间小道游荡。因饥饿与疲惫,两眼一黑,突然昏倒在一块农田。 等他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己躺在一户苗寨人家。原来他被当地一位热心快肠的苗族发现后,又找人一起把他抬回了家中。这个热心快肠的好人名叫沈子健。从此,他成为马崇德今后想用一辈子来报答的恩人。 当时反动派正四处搜捕掉队的红军战士,凡被认定为"通共"的群众,也会受到残醒无情地打击。马崇德在沈子键的家中休养了十余天,身体开始恢复,但风声越来越紧,沈子健考虑到把他藏在苗寨并不安全,就在夜深人静之际,又找人帮忙,将他转移到了深山里的一所破庙隐藏。 沈子健不仅救了马崇德的命,还每天上山采药,替他包扎换洗。经过一个多月的调养,伤口逐步痊愈,身体也已恢复。马崇德就对沈子健说:"我想去追部队。"但沈子健并不赞成,认为伤还没好利索,但马崇德一再坚持,便勉强同意。 "临行前,我父亲怕他挨饿,不仅准备了吃的,还送了2块大洋。"沈子健的儿子沈刚后来回忆,"担心他在路上遇到抢劫,还特意把那2块银元缝在两只裤腿的膝盖处。" 他们为何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藏钱呢?马崇德在八十年代曾对前来调查的工作人员说:"如果遇到劫匪,双膝一跪,银元就跪在地上,歹徒自然难以搜到。" 告别沈光健,马崇德踏上寻找部队的征程。但红军早已走远,他孤苦一人,既不识路,又无明确目标,怎能找到? 开始的时候,他还东问西问,渴望尽快归队,但走到一个名叫太坑的村子时,不得不停下。在这里他己得到确实消息,红军早已离开贵州,不知开向何方。 既走途无路,又无办法可想,只好先解决生存问题。马崇德只好就地留下,四处打工度日。 在外凄苦瓢泼一年,陷入两难,既无法追部队,又念念不忘沈子健的救命大恩。他左思右想,便顺着一年前的来路,返回恩人所在地。他要回去报恩,报苗寨和沈子健的救命之恩。他现在只有一个信念:既然己无法归认,那今后就只为报恩而活。 从此,这个失散红军,就在沈子健所在的苗族村寨扎下根。他与沈子健之子亲如兄弟,视沈子健如父,拼命地打工赚钱,既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也为自己的恩人养老送终。 在这座黔东南州深山老林的苗寨,他一住就是88年,直到2022年1月以105岁高龄辞世。 从此,马崇德就在贵州黄平县新州镇黄飘村屯上寨开始定居。在这里,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四处打工度日。但是,只要有空他就悄悄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红军的英雄事迹。因为他知道自已的身份,无论条件如何,无论环境如何复杂,他始终牢记着自己是红军,他觉得自已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红军的主张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建国之初,他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土改运动,在剿匪、镇反等方面配合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得到当地群众的信赖和尊重,也在这分到了房子和土地。1955年,在恩人和热心群众帮助下,年满38岁的马崇德与临村苗族姑娘王玉珍喜结良缘,真正过上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生活,夫妻生育有二子一女。 马崇德失散红军的身份,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1984年黄平县党史办成立,拟就留散红军问题进行调查。黄飘小学某教师写了《鱼水情》一文送去。文章称黄飘乡屯上村有个人就是红军失散人员,虽本名马崇德,但总爱讲共产党领导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总喜欢讲红军英雄作战的事,便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马红军"。 党史办得知后立即上门调查,初步摸清了他的情况,又听说他老家在广西乐业县,便发函联系。经两地党史办联合办公,终于核定他确为红军失散人员身份。马崇德也惊奇得知老家亲人仍在原地安居乐业。 马崇德被列入黄平县红军失散人员花名册 1986年春节,马崇德携妻带子回到老家,终于见到阔别55年的亲人。经左邻右舍和亲人一致确认,他就是当年那个被国民党抓走的小壮丁,本名马成祥,小名马海。 地方政府为马崇德回老家探亲开的证明 自从被认定为红军失散人员,马崇德的故事就开始在黔东区地区传播开来,并引起媒体关注,后又被影视机构得知,于是在2010年就有了电影《马红军》的问世。 2016年,军报记者曾专程访向己年满99岁的马崇德。他身体依然硬朗,仍能下田干活。面对军报记者的采访,他举起《马红军》电影光盘,充满自豪地说:"我就是马红军。" 面对军报记者,马崇德自豪地说:"我就是马红军。" 记者又问他有何长寿秘决?他回答说:"心态平和,常思恩人善举,常怀感人之心。"2022年元旦,是马老105岁生日。尽管年岁已高,但他的头脑仍然十分清晰。嘴里有是不停念叨着还要回广西老家去看看。但他给儿孙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还是"千万不要忘了沈家的大恩大德,千万不要忘了这个村子给我们一辈子的好"。 1月25日马老在家中安祥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