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将电报发给彭老总!命令他用此法破局,便可救我十万大军!" 警卫员迅速接过毛主席手中的纸张,向电报室跑去。 1951年四月,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打响。美军总司令李奇微模仿我军战术将十万志愿军包围,战报传回北京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正在开会。 要知道,彭老总用兵向来谨慎,发生这种战略上失误的情况微乎其微。 毛主席一遍遍地翻看着之前的战报和朝鲜地图,一言不发。 没过多久,远在朝鲜的彭总便收到了来自毛主席的电报,寥寥数语,却使彭总醍醐灌顶,直呼高明。 到底是何良策能为彭老总拨开迷津?又是何计谋竟使如此谨慎善战的彭总落入圈套之中? 战役前夕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起初,这只是朝鲜半岛上的民族内战,但随着苏联的默认,美国突然的仁川登陆,而逐渐转化为了影响深远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北朝鲜的军队因为美国的突然介入,本就已经已经损失大半的军队,再加上前期的军事准备所剩无几。没过多久,平壤便沦陷了。 然而彼时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却并没有停下来的想法,不仅如此,反而朝着北方更加猛烈的进攻,甚至直接打到了鸭绿江边。 我国对其再三警告,美军却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派出第七舰队进驻我国的台湾海峡,还对我国的丹东等地区进行轰炸。 其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而刚成立新中国的毛主席自然不能任他侵犯,尽管一穷二白,也依旧派出志愿军前往朝鲜支援。 第一次抗美援朝战争就此爆发。 我国本意是要悄悄潜入朝鲜,打美军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在我军补给一次休息过程中,却意外暴露,十多名志愿军被俘,同时也导致美军略有戒备。 第一次战役虽然胜利了,但却没有完全达到彭老总想要的效果,要知道对于长期受其他国家战火压迫的朝鲜人民以及初来乍到的支援军,一次压倒性的胜利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扬眉吐气的作用,更有着鼓舞士气、稳定军心、使志愿军有信心站稳脚跟的重要意义。 于是第二次战役开始了,这一次彭老总精密部署,来了一招诱敌深入。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三支军队采取正面的被动防御用来吸引美军,之后采用迂回包抄,围杀美军。而在朝鲜北部的一个山区,是围剿美军的一个重要地点,因为该山区道路稀少,地势成"凹"型,只要守住仅有的几条交通要道,截断美军的退路,然后集中兵力将其围杀。 而另一只军队则在外围突袭牵制美军剩余军队。 可是这番部署需要美军"听话"才能引诱成功。 如何使美军"听话"呢?彭老总表示不用担心,他说:"对于我对麦克阿瑟的了解,这个狂妄自大的美国将军,一定觉得我们人少装备差,还忌惮美国势力不敢对他们用兵,但我们偏不被动防御,不只不防御还要主动进攻,狠狠搓一搓他们的锐气。" 正如彭老总预料的那样,麦克阿瑟认定"志愿军的整集和看似咄咄逼人的姿态,都不过是虚张声势,因为中国的在国际上的地位远不如美国,如今一穷二白的中国更是承担不起战争的压力"。 于是麦克阿瑟看着边打边退的志愿军,心中不禁得意万分。直到他的一只精良军队被包围他才意识到了不对劲。而外围的美军却因被志愿军拉扯早已与前军断联。 如今意识到志愿军战术的美军,想要与被围的军队联合时,却遭到外围志愿军的堵截突袭。 虽然不可能被志愿军歼灭,但是他们对于志愿军的小组狙击战也无可奈何,美军军队推不进去,也就意味着,被围的美国精兵将被志愿军全全剿杀。 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基本歼灭南朝鲜两个师,更给了美军四个师以歼灭性打击。共击毙敌军三万多人,其中美军就有两万多人。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这次胜利,震惊了世界。它不仅给了狂妄自负的美军当头一棒,更是击碎了美国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美国记者更是把美军在朝鲜的败绩称作"噩梦",甚至把"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刊登报纸头条发表。 而美军第八集团总司令沃尔顿·沃克,亦是在这场战役中丧生,美国五角大楼指派一名新的军官上任总司令来到朝鲜半岛,那就是——马修·邦克·李奇微。难缠的李奇微 马修·邦克·李奇微,1895年生人,1917年毕业于美国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后曾在后在中国、尼加拉瓜各地服役并先后进指挥与参谋学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深造。 不仅如此,李奇微也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空降兵,曾参加过率部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市场-花园"战役、阿登战役和鲁尔战役。 曾在中国服役过的李奇微,比麦克阿瑟更加了解中国人。 曾是空降兵且参加过多次战役的他。也比麦克阿瑟更加沉稳谨慎。 与那些美国军官更为不同的是,他不会在战场上惬意地喝红酒,更不受那些奢靡军官桀骜不逊做派的影响。他喜欢亲临前线,更喜欢研究中国战术,非常懂得"当变则变"。 因为李奇微的到来,朝鲜战场的战局也发生了变化。 李奇微在后来的战役中,细细研究志愿军的战术及行军规律后,发现了我军的"礼拜攻势":由于志愿军是"客场作战",后勤补给是一个巨大缺陷,因为补给困难,因而无法维系长期进攻,最久也只有8天,8天后弹药食物不再充足之时,志愿军便会撤退。 为了对付志愿军的"礼拜攻势",李奇微研究出了"磁铁战术"。 经李奇微观察发现,志愿军每天作战距离均不超过20公里,所以李奇微便知晓20公里便是志愿军的进攻极限。 所以李奇微便将军队后撤至22公里,最远不超过25公里的地方停军休整。死死咬住志愿军,并不停歇地向志愿军发起进攻,不给志愿军以补充的时间,与志愿军拼消耗。 还在战斗中穿插"火海战术":即使用炮兵和坦克的远程射击能力,对志愿军实施密集的高炽烈的火力突击,以消耗志愿军的有生力量。最后,等轰炸一停止便立即挥师反扑。 不得不说,李奇微是有两把刷子在的,这个"磁铁战术"确实给我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更是阻碍了志愿军的推进速度。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军有"磁铁战术",我军亦有毛主席应对的"零敲牛皮糖战术"。 什么是零敲牛皮糖战术? 相信南方的朋友们应该知道牛皮糖,牛皮糖是我国南方人民用稻米精制的一种凝固绵密、粘力很强的糖块,一块糖甚至有十几斤重,如同牛皮一般,咬不动,撕不烂。那怎么办呢?就用铁锤一小块一小块地敲下来,最终,偌大一块牛皮糖也会被敲光。 此番也是,即美军想要黏住志愿军,那志愿军就干脆不走,反过来使劲一点一点地"敲"美军,最终零零星星地把美军"敲"光。 至于敌方的"火海战术",我军亦有坑道防御。 因为美军地面火力的炮弹打出来是一个弧度,志愿军把土工工事做成双坡型,只要志愿军的战士将工事修得够高够陡够长,对方的火力就打不到工事里面。 就相当于,美军的部队在一个山脚,他们的炮弹只能打到半山腰,而志愿军的部队则是躲在另一面的山脚,根本不用担心火力压制的问题。 于此同时,志愿军也会根据地形的特点,再结合美军机械化部队的一些特点,用坑道和土工去拦堵这些坦克。 只要其坦克没有办法进行快速的机动转移,论单兵作战能力,志愿军的战士们并不逊色于美军。 更何况,志愿军战士的战斗意志,是美军无法与之媲美的。 这几番回合下来,李奇微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低过我军的见招拆招。 输急眼的李奇微,决定在第五次战役中剑走偏锋——模仿作战。 营救十万志愿军 李奇微此法一出,立刻便得到了旗下军官的支持。 他想要模仿支援军的哪次作战呢? 没错,就是朝鲜战争的第二次战役,那次震惊世界,为美国带来耻辱的战役。 看来,他是想以牙还牙,一雪前耻。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即将打响,根据彭老总的军队部署,志愿军是以割裂敌军东西线主力的联系为主要作战任务,然后向南推进,尽可能多的收复被占城市。 要想实现收复城市这个目标,志愿军在西线的作战任务就必须完成,而东线战场上,根据彭老总的计划,东线战场上的军团只需要李奇微的两个军,让他们无法向东支援即可。 在西线战场上,第九兵团和第三兵团便是此战役的主力兵团,彭老总对这两个兵团的要求也只有一点:紧密配合,在东线实行全面反击,势必要夺回战场上的主动权! 4月22日,第九兵团率先起兵你,从东线战场的左方向前进攻,第三兵团则是从敌军正面发起猛烈攻势。 此战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志愿军的压倒性优势。 因为李奇微派出南朝鲜第三师与志愿军第九兵团作战,仅仅只是相遇没打上多久,南朝鲜第三师就已开始撤退,这个现象对于志愿军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因为南朝鲜战斗力弱,经常如此。 可接下来第九兵团遇到的美军地24师同样如此,明明占据主要地形,却依旧只是打了个遭遇战便全军后撤。 仅仅两天便已向前推进了120公里,甚至将要越过"三八线" 反而是第三兵团,遭到了美军激烈的狙击,猛烈的炮火和严阵以待的美军导致第三兵团仅到"三八线"附近,便再难向前推进了。 为何两边战况差异如此之大呢?彭老总有些莫名其妙。 但到第三天,第九兵团孤军深入近200公里时,彭老总一下子明白了过来,这不就是自己曾经在第二战役中的战术吗? 随即致电第九兵团回撤,因为两军中间间隔过大,第九兵团孤军探入过深,随时有可能被美军主力包围。 然而此时美军机械化部队已经从志愿军右翼开始穿插,第九兵团回撤时已经来不及了。 当所有人都以为李奇微模仿第二战役,提第九兵团捏一把汗的时候,李奇微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事情,那就是,转向包围第三兵团。 原来是李奇微早就料到我军会猜到他的模仿作战,故意出其不意。 彭老总大喊失策,可是如今第三兵团被困,第九兵团回撤时也遭遇了美军机械化军队的伏击,无法靠近包围圈,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救第三兵团出包围圈吗? 不,当然不能! 战报传到毛主席那里时,毛主席正和周总理等人在研究此次战役,当听到警卫员说出,"第三兵团被围,第九兵团无法靠近"时,指挥室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李奇微竟有如此计谋。 毛主席一遍遍地翻看着之前的战报和朝鲜地图,沉思良久。忽而提笔,在纸上写下:放弃救援,以攻代守。 原本正在为第三兵团紧张的周总理看到纸上的字后,豁然开朗。 接到电报的彭老总亦是醍醐灌顶,是啊,为什么要救呢?十万大军,本就是一只不可小觑的力量,何不主动突围呢? 随即致电第九兵团,放弃救援,绕开美军的狙击,继续向南推进,逼迫美军部队回援。 接着为第三兵团部署,化整为零,形成小组突袭队,四处突袭干扰美军,同时寻找对方运动包围的间隙,形成反穿插作战。 不出毛主席所料,李奇微的部队被打的猝不及防,十万志愿军团结一心,最终突围成功!并朝着"三八线"继续打去! 此战过后,李奇微也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不可能胜的。 而李奇微的醒悟却是志愿军将士用命拼出来的,朝鲜战争的胜利亦是志愿军的累累白骨叠起来的。 我们将永远铭记伟大的先烈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