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 春秋时期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关于西施的流传到现在仍然让人忍不住津津乐道。谁人不知这古代四大美女个个都是美的代名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也是为其写过一首诗 《西施/咏苎萝山》 唐代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意思为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 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对于西施有不少留传下来的文人史记,各种传奇故事也是数不胜数。 西施卖相 据说,当年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在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越国相国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1文。 告示贴出,四下轰动。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3天下来,范相国所得金钱无数。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 西施与珍珠 珍珠被人类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说她是西施的化身。 西施本是月宫中嫦娥的掌上明珠,她奉玉帝之命,下凡来拯救吴越两国黎民百姓脱离连年战乱之苦,珍珠便是她的化身。 原来嫦娥仙子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大明珠,十分逗人喜爱,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时则命五彩金鸡日夜守护,唯恐丢失。而金鸡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欲望,趁嫦娥不备,偷偷将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宫的后面玩赏起来,将明珠抛上抛下,煞是好玩。但一不小心,明珠从月宫滚落下来,直飞人间。金鸡大惊失色,为逃避责罚,也随之向人间追去。 嫦娥得知此消息后,急命玉兔追赶金鸡。玉兔穿过九天云彩,直追至浙江诸暨浦阳江边上空。正在这一天,浦阳江边山下一施姓农家之妻正在浦阳江边浣纱,忽见水中有颗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捞,明珠却像长了翅膀似的径直飞入她的口中,并钻进腹内。施妻从此似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个月过去了,女子只觉得腹痛难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祷告上苍。忽一日只见五彩金鸡从天而降,停在屋顶,顿时屋内珠光万道。恰在这时,只听哇的一声,施妻生下一个光华美丽的女孩,取名为西施。故有"尝母浴帛于溪,明珠射体而孕。"之说。 西施长大后,化解了吴越两国的仇怨之后,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间,为黎民百姓的健康长寿、养颜美容继续做出贡献。自此诸暨变成了世代养殖珍珠之乡而驰名中外,这一传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古代美女之首西施活了多少岁历史记载不详,其中她的死版本更是多达七种之多说法一:自缢说。西施以身许国,虽然完成了灭吴的历史使命,但有感于吴王夫差对自己的宠爱,内心觉得愧对吴王,于是自尽而死。 说法二:吴人沉江说。吴国灭亡,吴王夫差拔剑自刎。吴国将领迁怒于西施,把西施用锦缎包裹,扔于江中,溺水而死。 唐代罗隐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 看来,吴国人确实迁怒与西施。 说法三:被越王后沉江。(这个说法流行较广)吴国被灭亡后,越王勾践把"西施"纳入后宫,但遭到越王后的忌恨。称西施为祸国之女,不可留。于是越王后趁越王勾践大意,命人把西施装入牛皮袋里,沉入江中。 说法四:被范蠡沉江。这一说法是:范蠡担心越王勾践会步吴王夫差的后尘,得到西施后,会荒废朝政。于是设计把西施骗到江中,推下船去溺水而亡。《吴越春秋》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一说法,似乎符合谋臣所为。 说法五:被勾践沉江。传说范蠡与西施已萌生感情。越王勾践为了稳住和牵制西施,答应事成之后,让西施与范蠡完婚。但灭吴后,勾践贪婪西施的美色,不愿把西施送给范蠡,出于嫉妒,只好下令把西施沉入江中。一说:勾践担心自己会步吴王的后尘,下令把西施溺亡。——此说 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西施只不过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说法六:西施与范蠡归隐说。传说西施与范蠡初见时就萌生了爱情(一说:在宫中培训三年时,与范蠡产生感情)(另一说:西施本来就是范蠡的妻子),吴国灭亡后,范蠡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想远离是非之地。于是劝告好友文仲,尽早离开勾践身边。自己则携西施逃亡太湖,化名陶朱公,过起了隐居生活。 东汉《越绝书》中记录:"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种结局,似乎更具有凄美浪漫的氛围。 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 说法七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二零零四年的时候,江苏无锡的鸿山镇,有一处古墓群被发掘出来,考古学家发现这是一座春秋末期的墓葬,其中包括中小型墓葬六处,最大的一处有可能就是范蠡的墓。而且在考古研究的时候,大家发现了很多竹简,这些竹简之中有一段记载,实在是让人心惊肉跳。其原文如下:"蠡与施潜通,三年始达吴,以语儿亭为质,施不得不勉。" 这段内容实在是太可怕了,翻译过来就是,范蠡和西施两人私通,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他们最终去往吴国。但是,范蠡让西施去吴国牺牲的理由,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范蠡,以西施的儿子语儿亭为人质,逼迫她前往。 关于这一段还是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西施可能早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但是又爱上了范蠡,结果范蠡没有任何情感,以儿子逼迫她去牺牲。 也有的认为,这个儿子就是范蠡和西施的儿子,但是范蠡根本没有任何情感,居然用自己的儿子来威胁妻子。